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红色景点 1208 家
北海烈士纪念碑(长青公园)
北海市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市长青公园内,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4平方米。集中纪念革命先烈和为解放北海牺牲的43名烈士及北海籍在外地牺牲和外地籍在北海牺牲的其他革命烈士。1994年8月,被列为自治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纪念碑面向公园正门,一条宽15米、由阶梯和平台组合而成的坡道直通公园门口,坡道两侧松柏叠翠、瑞草青葱,使纪念碑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挺拔壮观。纪念碑主体为船锚形,象征着北海是个沿海港口城市。圆形碑座分两层:上层平台面积为707平方米,下层面积为427平方米,护墙高0.8米。碑高22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贴花岗岩石片,正面镶嵌着1991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纪念碑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顶部链环孔内悬挂着一口大型仿古铜钟,取“警钟长鸣”之意。碑前立有5.6米高的铜像——位赤膊袒胸的壮士挣断脚镣手铐,背靠锚体昂首挺立,强有力的左臂托起一名健壮活泼的婴儿,寓意“解放与新生”。碑体背面宽8米、高2米的黑色大理石碑文墙上,铭刻着北海革命先烈江刺横、钟竹筠、易一德、薛经辉、阮明等的丰功伟绩。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在北海的土地上,有220多名革命先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
参观访问
红色村寨交纳沟
红军长征时,曾途经炉霍县雅德乡交纳村1936年3月5日,红四方面军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九师陆续抵达炉霍,由于长途跋涉、几经战斗,伤病员的人数持续增加,红四方面军决定在炉霍休整。鉴于雅德乡交纳村可食用、可药用的植物多,红四方面军在此创办制药厂,设立了采药组、制药组和纺织组。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因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医生护士只有用食盐为伤病员消毒伤口,用自制木板代替夹板固定伤处,用白布和棉花代替纱布包扎伤口。与红军文化广场斜对着的田地里有一棵苍翠挺拔的大树,被当地人亲切唤作“红军纪念树”,此树需5人才能抱住。据了解,当年红军部队就围着这棵树安营扎寨。上世纪70年代炉霍发生地震,某部队也在此树下扎营,开展了可歌可泣的抗震救援工作。为纪念红四方面军和前来抗震救援的这支部队,交纳村百姓视此树为珍宝。交纳村里还有一块“红军田”。当年从安徽跟随红军北上、只有17岁的蒲忠厚在一次围剿中不幸受伤,为保全生命,他只能进行截肢手术。看到战友的大腿被截肢,战士们心如刀绞,把蒲忠厚被截下的大腿埋在了交纳村的土地里。为纪念像蒲忠厚一样为国为民勇作战、洒热血的红军战士,交纳村民把这块土地用石头围了起来,并取名为“红协”,意为“红军田”。当年,朱德还在一村民家里住了三天三夜。该村民名叫生根,是村里的大户,他见红军战士主动帮村民看病做事,深受感动,便邀请朱德总司令在家里休整。受红军影响,生根坚定了一心向党的决心,于1950年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藏民团。后来,为纪念红军和交纳百姓的深厚情谊,生根专门给孩子取名为“亚玛朱德”。在军民共欢乐的浮雕背后,是交纳村的红军文化展览室,该展览室于去年8月建成。走进室内,一块长木箱、一把藏刀和一杆藏枪,让村支书仁青想起了另一段往事。他说:“我爷爷是藏兵团的成员,帮红军牵过马,木箱是红军用来装枪的工具,一般驮在马背上;藏枪和藏刀都是我爷爷的,当年红军用过这藏刀和藏枪,一位红军领导还专门试用了这把藏枪。”
参观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