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
+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场馆列表
场馆列表
专家访谈
讲解风采
场馆视频
场馆图片
场馆全景
红色盛典
红色经典
红色研学
首页
场馆列表
专家访谈
讲解风采
场馆视频
场馆图片
场馆全景
红色盛典
红色经典
红色研学
当前位置
>
场馆列表
全部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全部
红色景点
1197
家
顶果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丹巴,是组建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队伍——“丹巴藏民独立师”的藏区,是参加红军人数最多,牺牲的红军烈士最多、遗留老红军最多、红军留驻时间最长的藏区。红军于1935年6月中旬到丹巴,于1936年7月离开丹巴北上,前后留驻时间近一年。位于甘孜州丹巴县东谷乡境内的顶果山雍忠佐钦岭寺第38世活佛白若·拥仲降参,他就曾经和红五军团结下深厚的友谊。红军长征攻打林谷贡、大炮山、五里桥战役时,活佛深明大义冲破重重阻力,倾囊支援红军30000多斤粮食、积极发动僧民参加红军,为保存中国革命力量做出了不可估量的献。该寺第39世活佛阿旺.丹贝降参传承前世活佛的遗志,他不仅抢救保护珍藏当年红军在顶果山遗留下的部分战斗武器和生活器具,维持当年战斗遗址、遗物的原样,更是尽自己所能在各个村落收集反映当时红四、红一方面军、藏民独立师在丹巴战斗历程的革命文物。 顶果山红军格勒得沙陈列馆由该寺第39世活佛于2016年四处筹措资金在寺内筹建,后经党和政府关心、支持,历时四次逐渐扩建至300平方米、如今,修缮一新的陈列馆收藏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革命实物资料,汇集了阿旺·丹贝降参历时30多年、耗资100多万元的数千件红色藏品,是目前丹巴县乃至甘孜州唯一一家自筹自建纯公益性质的红军陈列馆。每一件红军文物背后都有着一段英雄的历史,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了理想信念历经血与火的考验,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的忠诚。为了让红军精神永续传承,让更多的人感受沧桑巨变,铭记住革命先烈们为国为革命抛头颅撒热血的奉献精神,陈列馆自建成后免费对外开放,先后接待了社会各界人士、干部、群众、学生累计达5万人次。陈列馆所在的顶果山雍忠钦岭寺位于甘孜州丹巴县东谷乡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苯教寺庙,历任39世活佛。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丹巴县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在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重新恢复宗教活动的重点寺庙,恢复顶果山佛活殿堂。2004年12月,在向第五世格达活佛学习,争做新世纪爱国爱教好僧尼活动中该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评为“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被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四川省和谐宗教活动场所;2017年2月被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民宗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文明和谐寺庙”。
参观访问
北海梅园
北海梅园建于1912年,是北海最早的一座中国人拥有的洋楼,其中一栋主体建筑长13米,宽11米。原房主梅南胜,广东台山人,曾为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清末民初历任“宝文号”、“伏波号”、“宝璧号”、“广金号”四舰管带或舰长,为打击海盗、维护北海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梅南胜定居北海后,建造了这栋西洋风格的花园别墅!
参观访问
孟口渡口
孟口渡口位于于都县罗坳镇的孟口村,是中央红军第八军团长征渡河旧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9月21日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由红二十一师和中央警卫师在兴国合编组建了红八军团。1934年10月9日,红八军团从兴国古龙岗撤离战场,来到于都罗坳地区集结休整,在这里接受了于都补充第六团1900余人。10月18日傍晚到19日傍晚,红八军团在军团长周昆,政委黄甦的带领下,从孟口渡河出发,开始了著名的长征。由于红八军团是在长征前夕刚组建不久,大多数都是新兵战士作战经验不足,所以在长征途中损失惨重。1934年12月18日,在黎平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取消红八军团建制和番号,将其并入红五军团。
参观访问
甘孜县革命烈士陵园
甘孜县烈士陵园 195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所建,1964年由部队把烈士陵园移交给甘孜县人民政府管理,2019年移交给甘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管理。是甘孜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烈士陵园内安葬着为甘孜县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186名,烈士纪念碑1座(19.8米),烈士纪念亭2个,是甘孜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地。 1936年6月,红军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经过长途跋涉,艰苦转战,胜利会师康北重镇甘孜县,积极宣传抗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帮助藏族人民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革命政权一一苏维埃波巴政府。1950年4月5日,十八军北路先遣支队从西康省雅安出发,向西藏进军,边进军边修路,于1951年11月26日,建成了康藏高原的第一个机扬——甘孜机场,红色文化从此深深扎根于雪域高原的这座小城,在这难忘的峥嵘岁月里,红军、十八军和藏族人民并肩战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为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以慰忠魂,中共甘孜县委、甘孜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散葬在我县各地的红军、十八军烈士遗骸迁葬至烈士陵园,彪炳英烈昭示后人。
参观访问
北海烈士纪念碑(长青公园)
北海市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市长青公园内,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4平方米。集中纪念革命先烈和为解放北海牺牲的43名烈士及北海籍在外地牺牲和外地籍在北海牺牲的其他革命烈士。1994年8月,被列为自治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纪念碑面向公园正门,一条宽15米、由阶梯和平台组合而成的坡道直通公园门口,坡道两侧松柏叠翠、瑞草青葱,使纪念碑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挺拔壮观。纪念碑主体为船锚形,象征着北海是个沿海港口城市。圆形碑座分两层:上层平台面积为707平方米,下层面积为427平方米,护墙高0.8米。碑高22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贴花岗岩石片,正面镶嵌着1991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纪念碑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顶部链环孔内悬挂着一口大型仿古铜钟,取“警钟长鸣”之意。碑前立有5.6米高的铜像——位赤膊袒胸的壮士挣断脚镣手铐,背靠锚体昂首挺立,强有力的左臂托起一名健壮活泼的婴儿,寓意“解放与新生”。碑体背面宽8米、高2米的黑色大理石碑文墙上,铭刻着北海革命先烈江刺横、钟竹筠、易一德、薛经辉、阮明等的丰功伟绩。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在北海的土地上,有220多名革命先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
参观访问
南门渡口
南门渡口位于于都县贡江镇,是中央红军第三军团长征渡河旧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10月7日,红三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后,从石城南部撤离战场开赴宁都固村,并于14日到达了于都车溪地区集结休整,在这里接收了补充第三团和第四团2600余人,10月15日晚,红三军团向于都县城附近开进,在于都县城的东门沙坝,彭德怀给全体红三军团的红军战士召开大会,告诫他们渡河的时候要镇静不要拥挤,同时嘱咐他们要写信回家,告诉父老乡亲,红军一定会回来。据时任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回忆到,10月16日傍晚我和彭德怀同志视察队伍出发的情况归来。走在于都的小街上,他突然拉着我的手说道,明天就离开中央苏区了,今天我请一次客做个纪念。时任红三军团四师十一团的政委王平回忆到,1934年10月中旬,红三军团和中央红军各部队,在于都出发,撤离中央苏区进行了战略大转移,开始了著名的万里长征。红三军团作为长征途中的右路前锋部队,于10月17日傍晚到19日傍晚,从于都县城的南门渡口和西门渡口渡河出发,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参观访问
甘孜朱德故居
朱德旧居是朱德在 1936 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进驻甘孜县城后的居所,朱德在此处会见过五世格达活佛,据史料记载,红军在甘孜期间,朱德总司令先后九次与格达活佛促膝交谈。他俩一见如故,秉烛长谈,常常是彻夜不眠。一次又一次的交心恳谈,使得朱德总司令和格达活佛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并维系终生,谱写了一段被汉藏同胞久久传唱的民族团结之歌。旧居坐西向东,土木结构二层平顶式密梁单体建筑,面阔 23 米,进深 19 米,高 5.7米,占地面积约为 480 平方米,夯土墙体粉刷白石灰,木质墙体粉刷红漆,为典型的藏式民居。旧居二层上有房 9 间,朱德居室长 4.43 米,宽 3.73 米,高 2.77 米,原貌已有改变。该旧居见证了朱德与五世格达活佛的会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参观访问
东炮台遗址
1884年中越边境法军挑畔事件频频发生,两广总督张之洞判断法军有近窥北海钦州的意图,为此加强了中越边境防务。协台奉命进驻北海,在冠头岭至乾体一带修筑炮台。老城西边的北海村炮台为西炮台,此地为东炮台。1885年3月7日法国军舰封锁北海港。20天后,镇南关战役打响,我方大获全胜。4月,法舰向冠头岭火力侦察,见北海边防有所戒备,即于5月22日撤离。
参观访问
山峰坝渡口
梓山山峰坝渡口位于于都县梓山镇山峰村,是中央红军第一军团长征渡河旧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10月7日,接到中革军委的指示后,红一军团一二师从兴国的竹坝、洪门撤离战场,红十五师从石城撤离战场,来到了于都的段屋宽田等地集结休整。在这里接收了江西补充第二团和于都补充第八团兵员。10月16日傍晚红一军团离开段屋铜锣湾,前往梓山镇山峰坝,作为长征途中的左路前锋部队。10月17日到19日傍晚,红一军团在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的率领下,从梓山的山峰坝到花桥一带渡河出发,迈开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根据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的耿彪回忆:当时在于都河附近,很多的伤病员、机关工作人员在得知消息后,都纷纷的赶到了桥头、渡口与战友们告别。但他最难忘的是一位在战争中双眼被炸伤的谭排长,在房东大娘的搀扶下也来到了队伍前,他用双手摸索着与队友们一一告别。队伍出发时,耿彪回头一看,只见他拼了命地撕扯着满头的绷带,似乎要最后看一眼与他生死与共的战友们。可是绷带一圈又一圈的缠着,始终扯不下来。几十年后耿彪经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一幕也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参观访问
红色村寨交纳沟
红军长征时,曾途经炉霍县雅德乡交纳村1936年3月5日,红四方面军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九师陆续抵达炉霍,由于长途跋涉、几经战斗,伤病员的人数持续增加,红四方面军决定在炉霍休整。鉴于雅德乡交纳村可食用、可药用的植物多,红四方面军在此创办制药厂,设立了采药组、制药组和纺织组。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因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医生护士只有用食盐为伤病员消毒伤口,用自制木板代替夹板固定伤处,用白布和棉花代替纱布包扎伤口。与红军文化广场斜对着的田地里有一棵苍翠挺拔的大树,被当地人亲切唤作“红军纪念树”,此树需5人才能抱住。据了解,当年红军部队就围着这棵树安营扎寨。上世纪70年代炉霍发生地震,某部队也在此树下扎营,开展了可歌可泣的抗震救援工作。为纪念红四方面军和前来抗震救援的这支部队,交纳村百姓视此树为珍宝。交纳村里还有一块“红军田”。当年从安徽跟随红军北上、只有17岁的蒲忠厚在一次围剿中不幸受伤,为保全生命,他只能进行截肢手术。看到战友的大腿被截肢,战士们心如刀绞,把蒲忠厚被截下的大腿埋在了交纳村的土地里。为纪念像蒲忠厚一样为国为民勇作战、洒热血的红军战士,交纳村民把这块土地用石头围了起来,并取名为“红协”,意为“红军田”。当年,朱德还在一村民家里住了三天三夜。该村民名叫生根,是村里的大户,他见红军战士主动帮村民看病做事,深受感动,便邀请朱德总司令在家里休整。受红军影响,生根坚定了一心向党的决心,于1950年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藏民团。后来,为纪念红军和交纳百姓的深厚情谊,生根专门给孩子取名为“亚玛朱德”。在军民共欢乐的浮雕背后,是交纳村的红军文化展览室,该展览室于去年8月建成。走进室内,一块长木箱、一把藏刀和一杆藏枪,让村支书仁青想起了另一段往事。他说:“我爷爷是藏兵团的成员,帮红军牵过马,木箱是红军用来装枪的工具,一般驮在马背上;藏枪和藏刀都是我爷爷的,当年红军用过这藏刀和藏枪,一位红军领导还专门试用了这把藏枪。”
参观访问
北海双孖楼旧址
双孖楼旧址:双孖楼为一两楼,分别建于1886年和1887年。因两楼的大小和造型相同,像孪生子一样、故北海人称之为双孖楼,属英国领事馆的附属建统、是北海近代最早的券廊式西洋建筑之一。
参观访问
三元宫中央政治局和军委联席会议旧址
三元宫会议1935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曲靖下西山村的三元宫召开中央军委联席会议,根据缴获的云南军事地图,确定了行军路线,拟定了渡金沙江的计划,确定了《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三元宫会议,这次会议确定的方针,既为红军在云南的西进指明了方向,又为顺利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保存有生力量,乃至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北上抗日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参观访问
上一页
1
2
3
4
...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
97
98
99
10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