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红色景点 1208 家
抗大五分校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简称“抗大五分校”,它的前身是原在泰兴县营溪的抗日军政学校。1940年11月27日,华中指挥部果断决定将抗日军政学校同八路军五纵队的教导队合并,正式成立抗大五分校,由陈毅任校长,赖传珠、冯定任副校长,谢祥军任教育长。抗大五分校先后培养、培训了6000名军政干部,充分彰显盐城作为抗大五分校成立地所特有的地域魅力和华中敌后抗战的军事教育中心所在。抗大五分校的历史是新四军抗战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篇章。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陈列室,位于盐城市解放北路盐中巷1号的盐城市初级中学校园内,陈毅、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一度在此战斗、生活。旧址为原省立盐城中学教学楼—正北楼,建于1913年,为一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东西长40.6米,面阔九间,上下共22间,进深9.5米,楼梯在楼的东西两端,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1986年在旧址中设抗大五分校校史陈列室,薛暮桥为陈列室题名,楼前立有刘少奇半身雕像,上有刘少奇为抗大五分校的题词:为正义,为自由,为民族的与社会的解放而战斗到底!这里是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盐城新四军历史的重要纪念地之一。2017年,抗大五分校陈列室经翻新布置,成为全新的主题展览馆,盐城市内外不少单位的党员、团员,广大中小学生乃至国际友人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给予高度评价。
参观访问
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
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位于汕头市民权路50号,原是大埔会馆,始建于1926年,次年4月建成。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坐西向东,每层建筑面积423.7㎡,总建筑面积1271㎡。是一处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有关的革命旧址,是“潮汕七日红”的历史见证。2014年9月,旧址经修缮后开放,布设《南昌起义--潮汕七日红》展览。该展览分为“南昌起义前形势”、“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潮汕七日红”、”起义军在汕活动”、“会师井冈山”五大部分,再现了南昌起义军及其南下部队的斗争过程。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主力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同志的率领下向广东进发,9月23日从三河坝进军潮州,次日解放汕头,并将“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设于大埔会馆。周恩来、郭沫若、叶挺、贺龙、谭平山、彭湃、李立三等领导同志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当时,总指挥部发布了安民告示,公布土地政策;惩办土豪劣绅和反革命分子;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工农革命政权;成立汕头市革命委员会,任命赖先声(赖玉润)为委员长;周恩来还亲自主持出版《革命报》(仅出版三期);在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指挥下,戍守汕头的起义部队和潮汕农军接连击败国民党反动派的反扑,打退“飞鹰号”敌舰的袭击。由于敌人反扑,起义部队在潮汕进驻了7天,于1927年9月30日主动撤离汕头,史称“潮汕七日红”。旧址于1988年11月被汕头市政府公布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汕头市委确定为“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5月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被命名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11月被命名为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2018年11月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称号。联系电话:0754-86940882、18023228221
参观访问
毛泽东旧居(中共井冈山前委旧址)
毛泽东同志旧居是一栋座东朝西、土木结构的民房,位于茨坪挹翠湖岸边,过去称店上村,这里也是毛泽东与贺子珍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共同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便居住在茨坪店上村李利昌家这栋房子里。在这里,毛泽东同志领导井冈山军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当时,由于湘赣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的军需给养非常困难,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毛泽东与普通战士一样吃红米南瓜度日。毛泽东白天军务十分繁忙,晚间还要办公,贺子珍也经常陪伴他抄、写文稿、剪贴报纸到深夜。当时,部队对晚上点灯用油有一个规定:各级机关晚上办公时,只能用一盏油灯,油灯上可以点三根灯芯;连部晚上值班,可以留一盏油灯,但只准点一根灯芯。按照这个规定,毛泽东当时是红四军的党代表,军委、特委书记和中共井冈山前委书记,他晚上办公时用的油灯,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为了节省用油,每天晚上办公他都坚持点一根灯芯照明。就在这样微弱的灯光下,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这篇重要的著作,在这篇著作中,他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毛泽东同志还在此屋的厅堂里,多次召开党、政、军的各种重要会议,研究部署根据地建设的各项工作。 1928年11月6日,毛泽东、杨开明和谭震林等同志在此屋内主持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扩大会议,会议根据中央同年6月4日来信的指示精神,重新组织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井冈山根据地内党的最高指导机关--井冈山前委。此后,前委机关也在此屋办公。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茨坪毛泽东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访问
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
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位于汕头市金平区海平路 97 号,与海平路 99号、101号相连,为三层砖混结构近代骑楼建筑,建筑面积约 500平方米,原为华富电料公司。经精心修缮,该旧址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陈列布展中央红色交通线主要历史,还原了当时华富电料公司经营、开展秘密工作等场景。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后,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及经济封锁,1930年11月成立直属中央政治局领导的中央交通局,局下设南方线,主要任务是开辟中共中央与中央苏区的沪港粤闽赣秘密交通线。1931年初,汕头建立交通线中站,按照交通安全、保密纪律和交通站点“商业化”的原则,选取海平路97 号华富电料公司作为汕头中站备用点。1931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宣布上海一香港一汕头一大埔一永定一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建成。第四次反“围剿”之后,该线路成为中央苏区对外联络的生命线。到1934年10月,设在华富电料公司的汕头中站完成转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上海党中央、党中央直属机关等中央机构组织人员的重要任务,先后护送了200多名领导干部,保证了党中央组织的安全,保证了中央对全国苏区的统一领导,促进了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的发展。 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对研究和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隐秘斗争战线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于2019年10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获评“全国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广东省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保密教育示范基地”“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该旧址的活化利用项目被评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电话:0754-87297675
参观访问
灵寿县烈士陵园
灵寿县烈士陵园,坐落在横山湖东岸的陈庄歼灭战旧址占地面积80亩。设计时,将人文纪念功能和陵园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为大众提供一个祭扫烈士、寄托亲情、弘扬红色精神的场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体空间以定波池一分为二。定波池以西为游览、休憩、纪念功能区,主要有浮雕墙、树阵广场、雾森广场、伏阵广场、水月栈台、夕照坪、彩虹桥、凝霞秋色等;定波池以东为祭奠瞻仰功能区,分为南北两个烈士墓区,建有714座烈士墓。其中,北区烈士墓数量为407座,南区烈士墓数量为307座,已搬迁296处散葬烈士墓入园。纪念碑位于景观主轴和景观次轴的交点处,处在整个烈士陵园最核心的位置。纪念碑高度为19.49米,碑正面为11级6米长、0.5米宽的瞻仰台阶,象征着陈庄战役的全体战士忠于祖国、忠于党,历经6天5夜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光荣道刻有战斗主题地雕,表现革命烈士英勇不屈的精神。在地面上刻有战争历史年份,从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发生的主要事件都刻在这里。例如:五四运动爆发、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宣布投降、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浮雕墙净画面总长40米,高5米。根据灵寿抗战史上的重大事件,设计4个主题,四个场景,即: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边区银行、抗大二分校、陈庄歼灭战。彩虹桥主体上部结构:采用空腹式拱桥,主拱跨径20m,厚50cm,桥宽6.2m,采用汉白玉栏杆、扶手。桥体为三孔桥,连通广场与墓区,石桥为中式古典形式,寓意飞虹成仙,给牺牲烈士以最美好的祝愿。纪念碑林由零散分布于全县的烈士纪念设施集中迁建而成,庄重古朴,承载着革命的历史印记。 烈士纪念墙采用黑色光面大理石贴面,闪闪生辉的黑色大理石墙上依战士慷慨赴义的日期为序,用金漆刻画着牺牲者的名单。烈士纪念墙前面为白色砾石与芝麻灰花岗岩铺装,在小广场中间镶刻灰色五角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会一直与牺牲烈士同在,象征无上的功勋与荣誉。
参观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