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政大学的前身是抗日军政大学,迁到东北后才改称东北军政大学,校名由毛泽东主席所改。1946年5月东北军政大学总校辗转迁至北安,以东大营兵营作为校舍招生办学,7月1日举行了开学典礼,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发展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人才。东北工兵学校是人民军队建立的第一个工兵学校,属东北军政大学建制,接受东北军政大学直接领导。1946年7月由吉林省通化迁至北安,7月中旬在北安南大营正式开学。共在北安培训学员两期,1500多人。1948年初,东北军政大学总校和东北工兵学校相继迁往齐齐哈尔。
北安市高度重视红色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依托现有的丰富的红色资源建成了红色博物馆群,积极推进红色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东北军政大学相关历史,已在红色博物馆群中进行了重点展示。2018年北安市又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研究会,现在正在加快筹建东北军政大学纪念馆,重点展现“东北军政大学在北安”红色历史,将伟大的延安精神和抗大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新时代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陈展内容如下:
稳定办学开新篇
1945年10月12日,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从绥德出发,挺进东北办学,经过几千里艰苦行军,到达吉林通化后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总校,从山东迁到东北的抗大一分校也随之归建总校,但由于当时的形势紧张而又严峻,学校一直没有站稳脚跟安心办学,而是一路北撤,直到到达北安才彻底稳定下来。北安对于东北军政大学来说具有历史性意义,从此学校进入了稳定办学阶段,真正打实了基础,扎下了根,担负起时代重任。所培养的大批优秀干部被输送到军队,被输送到地方,被输送到解放战争最需要的地方,他们都成长为优秀的干部,为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安是东北军政大学的起点,是东北军政大学的基础,是东北军政大学的根。自此东北军政大学走上正轨,迅速发展壮大,并陆续建立了东满、南满、西满、北满、冀热辽5所分校。她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进步青年,投考军大的青年越来越多。
抗大精神放光芒
东北军政大学在北安办学期间,忠诚地继承了抗大的教育方针、校训、校风,根据东北青年的特点,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以转变学员的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员是抗大的,教材是抗大的,教学模式也是抗大的,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中国近代史、现代中国社会、新民主主义概念、社会发展史、建军思想、根据地建设、军事常识等。东北军政大学培养出来的优秀干部,遍及全国党、政、军各个部门,对中国革命事业起到了星火燎原的作用,同时他们也是抗大精神的传承者,至今伟大的抗大精神依然在黑土地上光芒四射。
火热生活满激情
抗大堪称是“全世界条件最艰苦”的学校,很多时候住的是窑洞,有人把它称为“窑洞大学”。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东北军政大学仍然十分的艰苦,不仅物质条件匮乏,就连教室也严重不足,经常在操场和树下上课和开展讨论,每人发一条板凳,大家坐着听课,在膝盖上记笔记,有人把这所学校称为“树荫大学”。 这是军政大学的特色,也是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学校的生活紧张艰苦,但却充满激情和活力,人人都积极向上,追求进步,苦学知识。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注重思想的改造和知识的学习,还积极参加发动群众、土地改革、战勤剿匪、助农拥政、慰问演出等工作,使学员们快速成长。经过这个革命大熔炉里的锻造,每个人都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成为革命的新生骨干力量。
红色文化春雷响
东北军政大学带来了先进的革命文化,充分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改造了传统的旧思想旧文化,使广大学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伟大的革命斗争。从校部到各团都设宣传处,营有宣传干事,连有文化教员,专门负责学校的文化生活。学校还创办出版了校刊《军政大学》、校报《学习与斗争》和《群众报》等。除此之外,各团有油印快报,各连有墙报。学校文工团更是人才济济,是当时北安实力最强的革命文艺团体。文工团结合东北解放战争形势和学校的教学任务,创作演出了《旧恨新仇》《青天白日》《白毛女》《血泪仇》《反把斗争》《杨勇立功》《打到蒋管区去》等多个剧目,以歌曲演唱联唱、器乐合奏、曲艺节目等到部队和地方演出,受到广大指战员和当地百姓的欢迎。
群星闪耀皆栋梁
东北军政大学以干部和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军事干部,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为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东北军政大学在北安办学2期(仍沿用抗大的序列,分别为第九期和第十期),总校和分校共培训学员10000多名,优秀学员代表有谭国玉少将、刘嘉禾少将、高树春少将、图们少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词作者麻扶瑶等高级军事干部,还有新中国第一位国产译制片女配音演员吴静、吉剧创始人之一王肯、著名导演李文化、电影表演艺术家杨静 等文艺大家。
红旗飘扬黑土地,抗大精神放光芒。东北军政大学在北安的历史,是北安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守望好、利用好、传承好,把抗大精神发扬光大,让它融入我们的血脉,化作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不竭动力。
旧址介绍:
总校旧址:东北军政大学总校校址位于北安市城区东部,现存旧址面积54万平方米。1946年5月东北军政大学总校经过八个月的辗转迁移来到北安,校址为日伪时期修建的日军兵营东大营。当时林彪任校长,彭真任政委,学校日常工作由副校长何长工、副政委吴溉之负责。学校迁入北安后进入稳定办学阶段,也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教学工作开展的所有有声有色、卓有成效。旧址被列为北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文物保护建筑。
室外教学点旧址:东北军政大学开学后,教室严重不足,幸好时值盛夏,许多班级便在室外去上课、听报告和开展讨论。当时东大营内有许多榆树、杨树,树冠十分高大,学员们就在树荫下听课学习,这也成为学校一道特殊的风景,学员们自豪地称之为“树荫大学”,充分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豪情。
校园碉堡旧址:作为东北军政大学总校校区,原为日军东大营,始建于1932年,外围修筑了一批碉堡,作为防御抗联等抗日武装的防御工事。东北军政大学将这些碉堡为我所用,作为警卫之用。现存碉堡两处,均为圆形建筑,红砖混凝土结构,保存较为完好。碉堡无声见证了一段历史,也让模糊的记忆变得清晰可见。
东北工兵学校旧址:东北工兵学校旧址位于北安市南部的铁南区。1946年7月东北工兵学校迁至北安后,以日军南大营为校址,直到1948年初迁往齐齐哈尔办学。现存水塔一座,平房一栋。水塔矗立于铁南区碾北公路西侧路旁,成为东北工兵学校遗存的标志性建筑,也像一块人民工兵发展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