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沟革命纪念馆旧址
一、广场
中心广场面积为1200多平方米,广场西侧是二、三展厅,第二展厅为《新四军与竹沟展览》,主要展出的是诞生在竹沟的新四军二、四、五师发展壮大的里程。第三展厅为《竹沟英明》展览,“竹沟英明”四个字由张爱萍将军题写,主要展出了在竹沟战斗、工作过的刘少奇、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1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00多位将军的简历;广场南边是中原局五位委员高粱红花岗岩群雕,中间是刘少奇、左边为郑位三、朱理治、右边为朱瑞、彭雪枫。广场北侧是竹沟革命纪念碑墙,镌刻有来馆参观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李克强、李长春、徐才厚、范长龙的题名,还雕刻有李先念、张震、王光美、林佳媚、谭友林、周骏鸣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及著名书画家的墨宝。
二、旧址群
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群现存房屋182间,其中馆区70间。这些民居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青砖小瓦、趴砖扣顶、承梁起架结构,具有冬暖夏凉和防震的功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承受了风霜雪雨的考验,缔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抗日战争时期,竹沟镇的主街道在这些院落的南面,也是驻马店通往南阳、襄樊的官道和必经之路,陕西和山西的商人来此经商,当时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南边临街为门面房,后面是商人和当地百姓的住房。因此,在陈列布展上采取了复原陈列的办法,每个房间都有各自的特色。
延安街原名为竹沟街,也是抗战时期竹沟最繁华的街道,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政治部、竹沟县委、妇救会、中原局邮政处、中原局印刷厂和中原局警卫连等机关分布在街道两侧。当时建有东寨门和西寨门,东寨门面东上方有“固吾圄”的字样,意思是巩固和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东寨门面西上方书写有“遏群丑”的字样,意思是抵制众多丑陋的习俗,后来演变为抗击外来的侵略。
中原局旧址群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革命旧址之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陈列珍贵革命文物1200多件。30集电视连续剧《战将韩先楚》70%的街道外景和室内外景均在这里拍摄,在中央电视台播映的《思念》、《彭雪枫将军》等10多部记录片都曾来这里拍摄。
三、八团队留守处旧址
1、三间茅草房
这三间茅草房是中原局、河南省委、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留守处人员出入竹沟街道的必经之所,当年老乡在这里开了一家酒馆。留守处的接待人员就是以酒馆为掩护,接待了从全国各地来竹沟的大批学员、党员、干部,或安排他们学习,或安排他们面见刘少奇、彭雪枫、王国华等汇报工作、接受指示。
2、院落
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奉命开赴皖东抗日前线,为妥善安置伤病员、家属,处理交通、联络等事宜,周恩来副主席通报国民党中央政府批准,并经蒋介石面允,在竹沟设立了八团队留守处,后改为新四军留守处。由王国华任留守处主任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岳夏任秘书长,彭雪枫主持全面工作。1938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迁住竹沟后,省委书记朱理治兼任留守处政治委员,王国华任主任兼政治部主任。留守处内设“四股二队一站一所”,即组织股(股长黄国山)、宣传股(股长文敏生)、民运股(股长娄光琦)、保卫股(股长黄国山)、特务队(队长钟友松,后叛变)、卫生队(队长杨祝民,后由林士笑接任;指导员张永远)。此外。留守处还建有一个修养所,并在确山城内设有一个联络站。竹沟留守处的建立,成为我党在国统治区一个合法的公开办事机构。竹沟留守处自1938年3月成立至1939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竹沟惨案”撤离止,历时近两年。
3、王国华同志办公室
王国华同志是确山县香山大王庄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竹沟地区早期革命和竹沟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在当地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至今乡亲们还亲切地称他 “王老汉”、“王胡子”。毛主席曾赞誉他“河南农民的领袖”、“农民游击专家”、“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建国后曾任河南省副省长。留守处司令部也是王国华同志办公和起居的地方。
4、张震同志办公室
张震同志是湖南平江县人,1938年2月来到竹沟,任留守处参谋长,就在这处房屋办公和居住。1938年9月30日,任新四军东征游击支队参谋长,与彭雪枫一起开赴豫东抗日前线,后来开辟了淮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张震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75年,张震同志任葛洲坝水利工程政委期间曾轻车简从故地重游,并在这里住了一夜。张震同志的夫人马龄松也是竹沟军政教导大队的学员,后来和张震同志结为革命伉俪。其子张海洋现任二炮政委,上将军衔,是我军首例父子上将。
四、中原局警卫室旧址
中原局警卫室住有一个班的警卫战士,主要负责中原局、河南省委领导机关的安全保卫工作。
五、机要科旧址
中原局机要科,主要负责中原局往来电文、文件的处理、保密和保管工作。
六、河南省委军事部旧址
1938年1月,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撤销,中央任命临汾“八办”少将处长彭雪枫为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统战委员会主任。彭雪枫同志于同年2月到达竹沟,开办了延安抗大式的竹沟军政教导大队,创刊发行了《拂晓报》,创建了拂晓剧团。拂晓报、拂晓剧团和后来的骑兵团并称彭雪枫的“三件宝”。彭雪枫将军出生在河南镇平县七里庄人,1944年9月在河南商丘夏邑县八里庄巢灭土匪李光明的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5岁,也因此被誉为“一生只走了一里路的将军”。彭雪枫是我军36位著名军事家之一,毛泽东评价他“德才兼备,文武双全”。
2001年6月,林颖和马列来馆参观。马列曾是周恩来总理的秘书,后任匈牙利大使,周总理亲自牵红线、搭鹊桥,促成了他们的婚姻。在我馆参观前,林颖双眼包含泪水,满怀深情地向彭雪枫将军的铜像敬献了花篮。据林颖老人回忆,她也是在竹沟参加革命的,随彭雪枫在竹沟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一起开赴豫东、皖西,后来结为夫妻。2007年,在彭雪枫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我馆举办了雪枫将军专题展览,彭雪枫将军的遗腹子,时任二炮政委(上将)的彭小枫和妻子、女儿一起前来参加纪念活动。彭小枫是在彭雪枫将军牺牲几个月后出生的,后来被周恩来夫妇收养。
1938年11月,李先念任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军事部长,在北窑召开了由王国华、周志坚参加的军事会议,决定成立豫鄂独立游击大队。1939年初,他率领160余人的自竹沟南下,开辟了大别山区抗日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虽然在竹沟仅工作了20多天,但他对竹沟有着深厚的感情。2003年5月,李先念的夫人林佳媚和女儿李紫阳第二次来竹沟,在竹沟北窑军事会议旧址参观时,当讲解员讲到:“李先念同志在这座窑洞召开军事会议后,率领160多人组建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开赴武汉外围,李先念化名李威任司令员……”时,林佳媚老人插话说:“哦,我说怎么他给孙子的取名叫威威啊,原来是爷爷把化名留给了孙子。”
七、中共河南省委旧址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日军沿陇海线大举西侵,开封沦陷已成定局。国民党河南省党政军机关和开封大、中学校纷纷迁往南阳。为此,毛泽东指示河南省委:徐州失守后,河南将迅速陷入敌手,我应准备向豫、皖、苏、鲁四省敌后发展。22日,党中央作出《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23日,在开封孩子剧团的掩护下,河南省委根据长江局的指示撤离开封,途径许昌等地向竹沟转移。
1938年6月,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组织部长陈少敏、秘书长郭启卜、宣传部长王阑西、统战部长刘贯一、妇女部长危拱之、青年部长谢邦治等到陆续到达竹沟,加强了竹沟地区党的领导力量,并将竹沟工委改为竹沟县委,组建了“妇救会”、“商救会”等进步团体。河南省委把准备发动敌后游击战争作为中心任务,提出“准备十万武装”,“全党军事化”,“党员军事化”的号召,派王海山到豫动,刘之久到豫西部署实施,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很快开创了豫东南、豫东、豫中、豫西、豫西南敌后抗战的新局面,使竹沟成为河南党的领导中心和游击战争的司令部。
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省委宣传部设在此处。王阑西、曹荻秋先后任宣传部长,河南省委宣传部在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正确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治路线,给河南人民指明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道路。
九、中共中央中原局党报委员会
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同志抵达竹沟主持中原局工作。为大力宣传党的抗日路线、方针和政策,传播抗战消息,全国及鄂豫边区当前任务和工作动态,成立了党报委员会。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和中原局机关报《小消息》报社设在这里,由王阑西、曹荻秋同志先后担任党报委员会主任兼报社社长。《小消息报》为三日刊,发行量300至500份,最多千余份,发行到豫、鄂、皖、苏四省敌后抗日根据地。
十、《小消息》报
1938年11月中原局成立后,决定撤销湖北、河南省委,成立豫鄂边区党委。1939年初,鄂豫边区党委决定把河南省委迁到竹沟时创刊的《消息》报改为《小消息》报,区党委宣传部王阑西、曹荻秋先后主持报社工作,由裴济华、陶阳、卢明远三人负责,后又陆续调来马焰、劲虎、易史等担任刻字和编辑。报纸版面由四开两版五日刊,增加为四开四版三日刊,发行量逐渐增加,发行对象为鄂豫边区党委和豫、鄂、皖、苏四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党领导的群众团体与革命武装。《小消息》报是抗战时期中原地区我党领导机关最早创办出版的重要报纸之一,为开创中原地区敌后抗日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因国民党政府查禁,1939年11月11日“竹沟事变”后被迫停刊。
十一、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墙面上照片分别是刘少奇、朱理治、朱瑞、郑位三、彭雪枫等五位中原局委员和后来增补的中原局委员徐海东、郭述申、刘子久、张云逸的照片。纪念馆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中原局旧址进行了复原陈列,在恢复中原局会议桌等文物的基础上,又通过多种渠道征集到了当年的电台和臂挂式电话等文物,立足真实再现在烽火连天艰苦岁月,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坐镇竹沟,指挥中原抗战的真实场景。让观有穿越历史时空,回归艰苦岁月的感受,勿忘党的昨天,牢记党的今天,坚信党的明天。
十二、刘少奇同志办公室旧址
窗前的石榴树是刘少奇当年亲手栽种下的。十年动乱中,石榴树当成刘少奇的化身,被红卫兵连根拔起,沿街批斗。之后,悬挂在竹沟东桥的石栏杆上头朝下,根朝上暴晒,当地一位叫张金明的老人出于对少奇同志的爱戴,夜里悄悄剪下一枝插在自家的园子里,居然成活了下来。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后,张金明的老人捐赠给纪念馆,1978年又移植回到原处。
这座房屋是刘少奇同志的办公室兼卧室,总面积不足40平方米。中间这间是刘少奇接待客人的地方,南边这间是刘少奇同志的住室兼办公室,他的光辉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在这间简陋的房间里修订完成的。北边这间是警卫员住室。1998年,在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暨中共中央中原局成立60周年之际,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李先念的妇人林佳楣一起前来参观,她们在少奇同志睡过的床上坐了足有十分钟才走了出来,接着驻足观看刘少奇当年种下的石榴树,当讲解员讲完“刘少奇与石榴树”的故事后,王光美急切地问:“那位同志在不?”馆内工作人员告诉她张金明老人家就住在附近。王光美说:“那快找他来,我要当面向他表示感谢。”
张金明老人很快被请了过来,老人是供销社退休职工,已经70多岁了,他见到王光美同志十分激动。王光美上前拉着他的双手,向他表示感谢,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张金明老人说,刘书记在竹沟时与俺家是邻居,在那么艰苦的年代能和老百姓同甘共苦,我就不信他是坏人。张金明老人的诚恳话语,激起观众和王光美的热烈掌声。王光美说,我要代表少奇和家人向张金明老人、向竹沟人民表示深深地谢意。之后,王光美叫过刘源要和张金明老人在石榴树前合影留念,这时林佳楣也主动走上前和他们一起合影。两位共和国国家主席夫人和一位普通老人的合影就这样诞生了。第二天,这张珍贵的照片刊登在《光明日报》的头版,题目是《父与子》,并荣获当年全国摄影类好新闻一等奖。如今,这张照片还被张金明老人的后人珍藏着。
这座房子始建于咸丰六年(1856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是纪念馆现存最古老的旧址。1975年夏季,竹沟水库决堤,水势排山倒海,中原局旧址群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惟独这座房子完好无损。有人说:“是少奇同志的英灵保护了这座房屋”。但我们坚信,少奇同志的精神长存,伟绩永在。他永远活在竹沟和全国人民的心目中。
十三、中原局军用合作社旧址
刘少奇的房东张杨氏,早年失去丈夫,两个孩子年幼,生活难以维持。刘少奇发现后,立即与留守处主任王国华商量,从留守处开支中拨给张杨氏100块钱,帮她在临街门面里开设一个杂货铺,刘少奇又派人帮她垒货台,搭货架。竹沟距确山县城30多公里,路上常有土匪出没,每当房东从城里进货,刘少奇都派人帮助拉运。一次,在回来的途中货物被土匪抢走,刘少奇得知后又派人给她50元钱弥补损失。在刘少奇的帮助下,杂货铺越办越好,铺里的糖烟酒、食盐、酱油、醋等货物一应俱全,不仅解决了房东的生活困难,又为竹沟军民生活提供了方便,后来发展成为军用合作社。张杨氏把大儿子张恩送到部队参加了新四军,因作战英勇当上了营教导员,后不幸牺牲。
十四、徐海东办公室旧址
徐海东是湖北大悟县人,也是建国后的十大大将之一。1939年9月,徐海东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时随着少奇同志来到竹沟,他当时就住在少奇同志的对面。当时徐海东穿着国民党少将军服,而刘少奇的公开身份是徐海东的随行秘书。
2001年5月23日,徐海东的女儿徐文惠来馆参观时看到父亲的办公室在刘少奇办公室的对面,高兴地说:“我父亲和刘伯伯还是邻居呢!”
十五、豫鄂边区党委旧址
中原局成立后,为尽快打开华中抗战局面,刘少奇根据华中的抗战工作实际,决定撤销湖北、河南两个省委,成立豫鄂边、鄂豫皖、鄂中、鄂西北区党委和豫西、豫皖苏省委。
豫鄂边区党委由朱理治任书记,向明任副书记,李先念任军事部长,陈少敏任组织部长,王澜西任宣传部长,王国华任群工部长,危拱之任妇女部长,谢邦治任青年部长,王盛荣、杨学诚、陶铸为委员。在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同志的领导下,豫鄂边区党的组织宣传、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各项工作开展的轰轰烈烈,为打开豫鄂皖边区敌后抗日战争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9年9月15日,刘少奇从延安回到竹沟,将竹沟地委和豫西省委合并,恢复河南省委,刘之久任书记,机关仍设在竹沟。
十六、中原局组织部(河南省委组织部)旧址
1938年6月,河南省委组织部长陈少敏从豫西到达竹沟工作。中原局在竹沟期间,朱理治兼任中原局组织部部长。刘少奇回延安汇报工作期间,由朱理治任中原局代理书记,陈少敏任中原局组织部长。中原局组织部的主要职能是在敌后大力发展党员队伍,组建和充实中原地区党的组织,为发展党的武装提供了大批骨干力量。
十七、中原局通讯队旧址
1938年2月,党中央派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少将处长彭雪枫任河南省军事部长兼统战委员会主任,到竹沟主持全面工作。彭雪枫到达竹沟后立即电令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参谋长张震结束工作携带电台南下,张震与电台台长罗若遐、秘书王子光、通信队长熊梦飞等带着办事处的电台,一个手枪班和一个冲锋枪排来到竹沟。彭雪枫开办的延安抗大式竹沟军政教导大队,就办有通信班、译电员训练班,由红色通讯专家罗若遐、熊梦飞负责,先后培训了大批通信人才。这些学员毕业后多数被输送到抗日前线,部分留在中原局通讯队工作。
十八、中原局供给部
中原局设在竹沟后,机关及军需供给工作主要由八团队留守处副官(秘书)处具体负责办理。处长郭斧,下设行政管理科,财务会计科,总务保管科,以及炊事班、运输班、勤务班、饲养班等。资金和物质主要来源四个方面,一是中央拨款,其次是打土豪、打坏货补充,三是当地商民救国会等群众团体捐助,四是统战国民党军政友人的资助。
当时条件艰苦,没有薪饷,生活待遇不分官兵每人每天五分钱的菜金,机关食堂自己磨豆腐,干部、战士轮流上山砍柴。服装是土布做的,自己动手染,没有燃料,就用塘泥、柳树皮、槐树花代替。
十九、通讯队至广场
纪念馆始建于1956年,1958年正式开馆,由周恩来总理题写馆名,是全国最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按原貌修复馆内全部建筑,1980年重新开放。1985年,竹沟革命纪念馆东扩750平方米,恢复了中原局秘书处,中共豫鄂边省委、中原局组织部、中原局供给部和中原局通信队5处旧址,新建了纪念馆大门和围墙,并在纪念馆外围修复了北窑军事会议旧址和军政教导大队旧址。1998年,为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暨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设立60周年,新建了竹沟革命斗争史陈列厅,完善了基础设施,并决定将纪念馆大门从延安街改为北临334省道。2009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纪念馆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扩建了东展厅,新建了西展厅,使馆区面积扩大到60亩。目前,竹沟革命纪念馆旧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是“全国红色旅游先进集体”,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