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沟革命纪念馆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6年,1958年开馆,由周恩来总理题写馆名,是我国最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先进集体”。
迎面屹立的铜像是在竹沟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国家主席刘少奇、李先念同志。上方的造型,象征着抗战时期的竹沟如一颗璀璨的红星照耀着中原大地;“竹沟魂”浮雕再现了竹沟军民团结抗日,英勇不屈的抗战场景。
竹沟是革命的摇篮,英烈鲜血染红的沃土。
竹沟革命斗争史展厅共分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早期革命活动
早在1926年,确山就建立了党组织。1927年4月,为配合北伐军进军豫南,在周恩来关怀指导下,马尚德(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确山古城乡李湾人)、张家铎等带领确山5万多民众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李畔林、赵子乐带领竹沟3000多民众参加了“确山暴动”,并在赵子乐家建立了竹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播下革命火种。
1927年11月,杨靖宇、李鸣岐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打响我党在豫南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拉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序幕。
在杨靖宇、李鸣岐、徐子荣、王国华等共产党员领导下,党组织和武装力量不断壮大,王国华组织了“打坏货、抢粮食”斗争,有力配合了苏区反“围剿”。
第二部分, 开辟豫南桐柏山区根据地
1934年1月2日,河南省委委员、确山县委书记王国华,鄂豫边临时工委书记张星江到达江西瑞金黄土岭,参加了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会后,王国华留在中央党校、红军大学学习政治理论和军事知识。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前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接见了王国华,指示王国华坚持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武装斗争。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掉“一个”,成千上万地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河南省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州大地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王国华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1935年2月,毅然离开江西,返回河南。他几经周折,在唐河毕店找到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两人协商后决定将豫南党组织和豫鄂边工委合并, 于1935年7月底在唐河毕店组建了豫鄂边省委,由张星江任书记,仝中玉任组织部长,王国华任宣传部长。省委成立后,根据朱总司令“把游击队拉到‘三不管’的地方生根发展”的指示,决定把恢复党组织,发动游击战争的重点放在泌阳、确山、信阳、桐柏四县交界的山区。这里山高皇帝远,劣绅压榨,匪患猖獗,人民群众有着强烈的革命要求。经过多方面努力,1936年1月4日夜,一支由7个人两支半枪的红军游击队在信阳吴家尖山小石岭村汪心太家胜利诞生,由周骏鸣任豫鄂边红军游击队队长,王国平任副队长,张星江兼政治指导员。
豫鄂边红军游击队成立之初,因斗争经验不足,1936年3月6日,在确山杜庄战斗中,副队长王国平献出了年仅30岁的生命。1936年4月25,红军游击队在桐柏平氏镇夺枪战斗突围中,为掩护同志们撤退,省委书记张星江壮烈牺牲。国民党河南当局从张星江身上搜出了省委文件,万分震惊,加紧了对游击队的清剿。豫鄂边省委和游击队化整为零坚持斗争。
1936年9月,豫鄂边省委利用敌情缓和时机,在确山黄路沟召开会议,决定纠正单纯打仗,忽视党和群众工作的倾向,把恢复县、区党组织,动员革命青年参加游击队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对省委进行了改选,由王国华任省委书记,周骏鸣任组织部长,邓一飞任宣传部长,党组织和游击队得到发展壮大。
1936年10月,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近三年的豫鄂边省委通过确山古城付楼联络站徐子荣同志的介绍,与北方局取得了联系。“西安事变”第二天(12月13日),豫鄂边省委及游击队代表李子健在天津宁园受到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同志的接见。少奇同志高度赞誉了豫鄂边省委的工作,并赠给省委留声机一部。
1937年3月下旬,周骏鸣经北方局介绍到达延安,朱德总司令接见了他,对豫鄂边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周骏鸣回到鄂豫边区后,省委在泌阳县碾盘沟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周骏鸣、胡龙奎传达了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精神,做出了“大力扩充红军游击队、整顿党的工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决议,调整了豫鄂边区省委和游击队领导班子,由仝中玉任豫鄂边省委书记,周骏鸣任红军游击队队长,王国华任指导员。
碾盘沟会议后,豫鄂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多方筹集军款、添置枪械,猛烈地扩大抗日武装。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被迫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根据中央指示, 1937年10月,鄂豫边省委、红军游击队在泌阳邓庄铺召开会议,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由周骏鸣任团长,王国华任政委。独立团下辖两个营和一个手枪队、一个少年先锋队,公开打出抗日旗帜。经文敏生多次与国民党地方政府谈判,迫使其承认了独立团的合法地位。
竹沟镇联保处主任徐景贤长期鱼肉乡里,偷袭我地下党组织。1937年底,周庆鸣、王勋(黎立坚)组织了“竹沟暴动”,打死徐景贤,扫清了独立团进驻竹沟的障碍。 1938年1月18日,“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进驻竹沟镇,豫鄂边区特委遵照长江局和周副主席指示,宣布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由周骏鸣任团长,王国华任政委(后林凯)。
第三部分,河南省委迁驻竹沟
在南方八省十四处根据地中,竹沟位于平汉铁路南段西侧,距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最近,党中央、毛主席非常重视竹沟在中原的战略地位,1938年2月派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少将处长彭雪枫任河南省军事部长兼统战委员会主任,到竹沟主持全面工作。彭雪枫到达竹沟后,从思想和军事上对八团队进行整顿,并收编了安可祥、段永祥两股有革命倾向的土匪队伍,共八百多人枪,大大提高了八团队的战斗力。
1938年3月29日,八团队在信阳邢集东寨门召开了“欢送新四军第八团队出征抗日大会”。会后,1300多名竹沟子弟兵在团长周骏鸣率领下奔赴皖东抗日前线。八团队东征后,为妥善安置家属、伤病员,处理交通联络等事宜。新四军军部决定在竹沟设立八团队留守处,得到国民党中央政府批准。由王国华任主任,张震任参谋长,岳夏任秘书长。为扩大抗日武装,彭雪枫在竹沟创建了延安“抗大”式军政教导大队,由方中铎任大队长,谭友林、周季方任政治干事。中原地区大批爱国学生、热血青年纷纷来到竹沟参加学习,投身革命,军政教导大队每期学员多达四、五百人。彭雪枫还在竹沟创建了“民族抗日宣传队”,创刊发行了《拂晓报 》,并亲自题写了报名,撰写了发刊词《我的良师》。文章指出:拂晓象征光明、象征胜利,是我们的追求、是我们的希望。这份油印小报在豫东大地、洪泽湖畔广为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鼓舞和激励作用,与骑兵团、拂晓剧团成为彭雪枫的三件宝之一。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日寇沿龙海线大举西侵,开封沦陷已成定局。党中央指示河南省委由开封迁驻竹沟。五月底,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组织部长陈少敏、统战部长刘贯一、青年部长谢邦治、妇女部长危拱之等大批领导干部陆续来到竹沟。
为加强竹沟地区党的领导,在竹沟建立了竹沟地委和竹沟县委。河南省委在竹沟期间,全省党组织得到蓬勃发展,培养抗日武装近十万。同时,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十三军军长张轸、西华县长魏凤楼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争取了桐柏“七十七工作团”等进步团体,使竹沟成为河南党的领导中心和抗日领导中心。
豫东是苏、鲁两省的门户,控制豫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毛泽东、周恩来多次电令彭雪枫在竹沟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开辟豫东抗日根据地。1938年9月30日拂晓,彭雪枫率领370多人组成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竹沟军事训练场出发,开赴豫东抗日前线,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四师。
第四部分,中原地区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
1938年11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决定撤消长江局及王明的书记职务,在竹沟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任命刘少奇(化名胡服)任中原局书记,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任中原局委员。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个省的工作概归中原局领导。
中原局成立后,根据抗日形势的变化,刘少奇决定撤消河南、湖北省委,在竹沟设立豫鄂边区党委,朱理治任书记、向明任副书记。为加强对豫鄂边区军事工作的领导,中央选派红军名将李先念同志任豫鄂边区党委军事部长。1938年11月底李先念由延安出发,12月16日到达竹沟。为尽快打开武汉外围敌后抗战的新局面,1939年1月16日,李先念在竹沟北窑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组建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挺进武汉敌后,发展武装,开辟根据地。第二天,李先念化名李威任司令员,周志坚任参谋长,率领独立游击大队150多名干部、战士,冒寒风、踏冰雪向武汉外围挺进。后来开辟了大别山区抗日根据地,发展成为新四军五师。
“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1938年11月底,少奇同志由延安出发,途径西安、渑池、洛阳、南阳、泌阳等地,于1939年1月28日来到了竹沟。刘少奇的爱人谢飞(时任中原局秘书)也从延安来到竹沟,协助少奇工作。
刘少奇到达竹沟后,坚决贯彻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要指示,纠正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明确了中原地区党的工作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发展武装力量,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组织召开了中原局、豫鄂边区党委会议,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听取了朱理治、陈少敏、王国华关于豫鄂边区的工作汇报。
1939年1月30日,刘少奇向党中央汇报了《信阳挺进队组织经过及人员任命》。2月初,他在竹沟听取鄂中区党委书记钱瑛、鄂中特委书记杨学诚的汇报后,非常高兴,决定选派10多名干部带一部电台去鄂中,广泛动员群众,发展武装力量,并根据鄂中、鄂东、皖北敌我形势的变化,作出了大力发展武装力量的指示。
在放手发动抗日武装的同时,根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形势,刘少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制定的东进敌后发展的战略方针,指出“游击战争要有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就不能长期坚持,有了兵,就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刘少奇还指示李先念、郭述申、彭雪枫等运用一切进步方法,创建根据地。根据刘少奇的指示,新四军第四支队在皖中肥东地区不断袭击日军,为开辟皖东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任总指挥,6月底,江北指挥部对所属的江北部队进行整编,将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队扩编为新四军第五支队。党中央、中原局指示第五支队开赴津浦路东创建皖东根据地,命令新四军游击支队向亳州、永城挺进,开辟豫皖苏根据地,派张爱萍率部进入皖东北,成立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大力发展皖东北党的力量,派陈少敏带领400余人从竹沟南下,补充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为开辟豫鄂边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少奇在竹沟期间,十分重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统战工作思想,派刘贯一前往襄樊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统战工作,与国民党卫立煌部、张珍部、刘汝明部建立了良好的统战关系,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刘少奇高度重视党的建设,《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他抵达竹沟后修订完成的,在延安马列学院做报告后公开发表,成为我党的一部光辉著作。
刘少奇十分关心宣传工作,在竹沟建立了中原局党报委员会,在竹沟西南25里的毛家棚山寨建立了中原局印刷厂,使豫鄂边区党委机关报《小消息》报越办越好,翻印了《挽救抗战的危机》、《解放周刊》等大量抗日宣传著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原局和豫鄂边区党委在竹沟开办了党训班、青训班等,先后培养党政军领导骨干3000多人,其中党员2600多人。刘少奇在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上,鼓励抗大学员到抗战第一线去,党的高级将领徐海东、刘瑞龙等也被派往华中地区,加强了党对军队和地方政权的领导。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
抗战时期的竹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竹沟地委、竹沟县委所在地,开办了一系列的训练班和学习班,每期学员达到几百人,毕业后分配到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以他们为基干队伍组建了新四军二、四、五师,其中一部分成为三、七师的骨干力量。1938年3月至1939年11月,竹沟先后向敌后出兵17批共4800余人。同时,在竹沟还组织了抗日救亡团体,抗日救亡运动开展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看到这种大好局面,少奇同志高兴地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竹沟就是小延安。”从此,竹沟就是“小延安”的美誉传遍全国。
随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即将到来,1939年9月15日,刘少奇从延安返回竹沟,决定撤离竹沟,将竹沟地委和豫西省委合并,恢复河南省委,由刘之久任书记,在竹沟北王庄会议上作了《国民党反共高潮必然到来,我们如何应变》的讲话。10月9日,刘少奇率领干部大队、教导队学员等300余人离开竹沟,途经涡阳、界首、新兴集,于11月下旬抵达皖东。10月18日,朱理治率留守处司令部、政治部、教导大队等600多人离开竹沟,南下四望山。
第五部分,竹沟惨案
竹沟的重大作用激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视,蒋介石授命国民党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武力解决竹沟。汤恩伯任命少将参议耿明轩为总指挥,于 1939年11月11日拂晓,从竹沟东寨门偷袭竹沟,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惨杀我抗日军民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竹沟惨案”。事变当天,河南省委统战部长王恩久与国民党确山县长进行交涉,在孤山冲桑树庄被敌人活埋后乱枪射杀。
“竹沟惨案”发生后,刘少奇、彭德怀、张云逸、朱理治、彭雪枫等纷纷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行径。1940年,毛泽东在延安讨汪大会上指出:“对于那些敢于闹平江惨案、确山惨案的人……是决不能容忍的,是必定要还击的。”“竹沟惨案”又称“确山惨案”,是抗战时期与“皖南事变”、“ 平江惨案”齐名的三大惨案之一。
第六部分,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竹沟惨案后,竹沟地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1944年4月,为打通“大陆交通线”,日寇发动了“河南战役”,国民党河南驻军汤恩伯部不战而溃,河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党中央电令新四军五师进军河南,打击日寇,收复失地。1944年7月,新四军五师派出“豫南游击兵团”挺进河南,开辟了竹沟孤山冲根据地,并在孤山冲改编为河南挺进兵团,黄霖任司令员。1945年1月,又在孤山冲建立了第四地委、行署、军分区 。1945年1月16日,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一部,在竹沟东瓦岗伏击日军运输队,歼灭日军30余人,缴获“歪把子”机枪一挺,步枪30余支。次日,359旅首长王震、王首道、王恩茂率部到达孤山冲与河南挺进兵团胜利会师,新四军五师政治部主任、豫鄂边区党委书记任质斌同志代表五师指战员热烈欢迎359旅广大官兵。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王国华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一部,于1947年12月18日回到竹沟,受到竹沟人民的夹道欢迎,他宣布成立人民政权,发行边区币,实行土改,竹沟人民终于迎来了解放!
青山巍巍,绿水荡荡。竹沟的革命精神将与青山同在,绿水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