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
清丰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冀鲁豫三省交壤处,有67万人口,幅员828平方公里。
清丰原名顿丘。汉末,曹操曾任顿丘令。因境内有隋大孝子张清丰门阙,唐大历7年,朝廷钦定更名清丰,距今已有1300多年。因此,清丰县还是孝道之乡,礼仪之邦,人文厚重。2009年,被中国民协评为“中国孝道文化之乡”。
清丰县还是革命老区。1937年11月,中共直南特委就诞生于古城乡古城集村,成为直南豫北地区党的活动中心。1940年4月,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在王什乡西王什村(现划归濮阳市高新区)成立,冀鲁豫区军政党委员会在双庙乡双庙集成立。从此,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斗争便有了党强有力的领导。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为了方便领导指挥全区的根据地建设和对敌斗争,1944年9月,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机关便从濮范观中心区的红庙村(今属山东莘县大张寨乡)迁到了边区的中心位置——清丰县双庙乡单拐一带。单拐村遂成为当时我党领导下的全国最大敌后根据地——冀鲁豫边区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黄敬、宋任穷、王宏坤、杨勇、苏振华等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解放战争初期,边区领导机关相继离开单拐,但冀鲁豫军区军事工业部和军区第一兵工厂随即在此成立。我军兵工史上的第一门大炮就诞生在这里。这里走出了共和国的130多位将军。邓小平、赵紫阳、万里等同志还成为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革命旧址已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级景区。
冀鲁豫边区是抗日战争后、解放战争初期,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而单拐则是冀鲁豫边区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在这里诞生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这里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在河南工作和战斗时间最长的地方;宋任穷、杨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领导边区军民开展整风运动、民主民生斗争和大生产运动,积极组织了对日伪军的作战和战略大反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共北方局、中共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军区第一兵工史迹展览共有四个展室,分别展示了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平原分局、军区司令部进驻单拐的过程;中共平原分局、军区机关在单拐领导指挥边区革命斗争的经过;在八年抗战中边区军民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冀鲁豫边区军事工业的状况。
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鲁豫分局,俗称平原分局。黄敬、宋任穷、李菁玉、苏振华、杨勇为分局委员,黄敬任书记,宋任穷任组织部长。黄敬因病离职后,由宋任穷代理书记职务。1944年9月,平原分局和冀鲁豫军区机关从濮、范、观中心区红庙迁至单拐村。平原分局在单拐一年多时间,1945年9月迁至濮阳县。后来,由平原分局的班底成立了平原省。目前,在旧址中保存了平原分局在单拐村期间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对边区当时的抗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座房子的主人——参加开辟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单拐人——陈平1922年出生在这里。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熏陶的他,13岁就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初期,参加了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平原分局和冀鲁豫军区迁往单拐村,就是陈平同志引荐并打的“保条”。他曾任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副厂长,邯郸铁路工厂厂长。新中国成立后,任长春机车车辆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厂长兼党委副记。在陈平同志的追悼会上,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称他是“冀豫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他为冀鲁豫边区的创建做出了贡献,也为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立下了功勋。
军区司令部旧址暨宋任穷同志旧居。1944年5月,冀鲁豫和冀南两区合并,新的冀鲁豫军区成立。宋任穷任司令员,王宏坤、杨勇任副司令员,黄敬兼任政治委员,苏振华任副政治委员,曹里怀任参谋长,朱光任政治部主任,新的冀鲁豫边区直属八路军总部领导。在1945年春夏攻势作战中,军区部队先后发起了南乐战役、东平战役、阳谷战役鲁西南讨顽战役,扩大了水东地区,开辟了水西根据地。在大反攻期间,边区武装力量有了迅速发展,全区地方武装和主力兵团由原来的4万多人,增加到10万多人。宋任穷同志是1944年9月来到单拐的,他和钟月林同志就住在北屋东间。院内有宋任穷当年栽的石榴树。
将军谱展室。冀鲁豫边区曾是我党领导下的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为了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我们搜集了抗日战争时期在冀鲁豫边区战斗过,于1955年至1965年期间授衔的133位将军的简历和照片,制作了冀鲁豫边区百名将军谱,许多老将军早已作古,但他们的英名永存人间。
王宏坤同志旧居。王宏坤同志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他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军事指挥员。当年,他协助宋任穷司令组织了许多重大的战役,为巩固、扩大解放区做出了贡献。1945年春,为了加强培养军队干部,军区成立了随营学校,王宏坤同志兼任校长。随营学校分为4个队,有军事队、政治队、参谋队,还有测绘队。日本投降后,随营学校的学员大部分抽调去了东北,参加创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
减租减息展室。1944年5月,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边区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使贫苦农民得到了实际利益,充分体现了中央制定的“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方针。这个展室的展品就是当时减租减息的照片和实物。那个时期的量具有:斗、斛、升、秤。为了体现公平交易,保护群众基本利益,边区政府在减租减息时,收缴了许多小斛、小斗,统一了规格,有力的扼制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
中共北方局办公室旧址。194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北方局:“最近冀鲁豫有极大的发展,超过太行、太岳数倍,为敌后最大根据地。但减租减息大半尚未实行,各种政策尚未完全正规,根据地的群众基础尚不完全巩固,黄敬又因病离职。为此,中央特向你们提议从太行、太岳抽调一批减租减息有经验,群众工作作风又好的干部到冀鲁豫,普遍发动群众进行彻底的减租减息,求得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北方局必须亲自负责到冀鲁豫去,至少半年到一年,协助分局完成这一伟大任务。”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北方局除留两名机要人员外,其它20余人全随邓小平同志于1945年3月初从山西省辽县既现在的左权县麻田镇出发,于3月上旬到达单拐。
北方局伙房旧址。当时,由邓小平同志带领的北方局20余人大多都在这里就餐。伙房的摆设均按当时情形进行复原。他们的生活很艰苦,主食以玉米、小米、红薯为主,副食只有萝卜、白菜等。
复原的当年妇女的住房。大门不出,二门不踩的妇女在这里纺花、织布,做针线活。邓小平夫人卓琳也曾在这里学过织布。
邓小平同志旧居。邓小平同志率北方局机关来到单拐后,着重研究了不同地区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的工作。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交谈,指派分局干部分赴濮阳、滑县等地调查研究,邀请当时的滑县县委书记张华、县长程建明做专题汇报。邓小平同志在分局召开的群众工作会议上,就冀鲁豫前段的减租减息和民主民生运动做了总结发言。对全区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按照北方局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冀鲁豫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民生运动,广大群众以空前的革命热情参战支前,发展生产,为开展军事进攻奠定了良好基础。
邓小平同志在单拐居住了3个月时间,虽然没有参加“七大”仍被选为中央委员。6月11日毛泽东主席给邓小平同志发来电报:“拟最近开中央全会,你在‘七大’被选为中委,望接电报返回总部参加一中全会。”小平同志接到电报后,稍做准备既离开单拐去了太行。
1945年8月,北方局撤消后成立了晋冀鲁豫中央分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在解放战争开始后近一年中,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治委员率晋冀鲁豫野战军4万余人,挺进冀鲁豫地区,共歼敌15万余人,冀鲁豫边区的支前工作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共出动民工3,800余万人,担架6万余副,牲口12万余头,支出粮食6000余斤,有力地支持了刘邓野战军的8次重大战役。这些都得益于邓小平同志在单拐期间所领导的民主民生运动,后来邓小平同志在回忆当年的战斗经历时深有感触的说:“冀鲁豫是一个好战场,我军走到哪里都有翻身群众支援,走到哪里都有粮食吃,我军取得的胜利和边区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邓小平同志几十年的辉煌生涯,是时代的灿烂画卷。为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制作了“不朽的丰碑”图片展,表达老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者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