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冀鲁豫边区抗战史实展馆



英雄冀鲁豫抗战史实展馆通过丰富而详实的图片资料和珍贵的文物展品,同时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展示手段,充分利用雕塑、油画、场景复原、幻影成像、沙盘模型、观众互动等布展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再现了冀鲁豫边区军民进行艰苦卓绝、浴血抗战的光辉历程。


 

滔滔黄河跌宕奔涌的大型石刻浮雕图案,映衬着劲健洒脱、雄浑有力的“英雄冀鲁豫” 5个红色大字,展现的是黄河两岸广袤的冀鲁豫平原大地上,曾经是波澜壮阔的敌后抗日主战场。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大厅中央的一组群像雕塑,它的名字是“足迹”,象征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黄敬、宋任穷等脚踏冀鲁豫大地,纵横驰骋、指点沙场的革命豪情。这组雕塑最靠前最中间的那位身材略矮,指挥若定的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左边这位是中共中央平原分局书记黄敬,右边这位是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宋任穷。后排左手第一位是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第二位是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杨勇,中间靠右是早期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右手第一位是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苏振华。(红色待定)鲜花绿叶丛中的一尊汉白玉卧碑,是整个展厅的前言,寓意是英勇无畏的冀鲁豫边区军民前赴后继、奋勇杀敌,为民族解放而战,为和平而战。

黄河、平原、青纱帐、八路军军歌、大事记,这些具有典型冀鲁豫边区特征的元素,都被巧妙的融入到序厅里,凝练的概括出大气恢弘、气壮山河的英雄冀鲁豫的精神内涵。


第一部分 山河破碎  全民救亡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轰中国守军沈阳北大营,史称“九•一八事变”。 这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东北三省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灭亡中国的步伐。1937年7月7日深夜,正在卢沟桥附近演习的日本关东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为由无理要求搜查宛平城,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于是,日军悍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第29军奋起抵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自此,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中,中华民族山河破碎,饱受磨难,民不聊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赴汤蹈火,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终于赢得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一单元  星火燎原冀鲁豫

冀鲁豫边区是中国革命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192110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派遣李震瀛、贺道培到安阳,建立了直南豫北第一个党小组---彰德铁路机务段党小组。19238月,河北省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6年,中共豫陕区委委员冯品毅到大名七师任教,发展学生刘大风、赵纪彬、李大山入党。第二年,谢台臣、晁哲甫、王振华相继入党。从此,大名七师成为直南豫北地区革命活动的主要策源地。

在刘大风的组织发动下,19274月,中共南乐佛善村党支部建立,成为濮阳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0月,中共濮阳县委在濮阳县千口村(今内黄)建立,刘大风任书记,李大山任组织部长,赵纪彬任宣传部长。这是直南地区濮阳一带第一个中共县委。自此,在中共濮阳县委的领导下,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八毛”斗争、两河盐民暴动、向地主借粮分粮和吃大户斗争等,有力的动摇了反动政权。

1937年上半年,各级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了冀鲁豫大地。


第二单元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

日本军国主义狼子野心,觊觎中国大陆已久。

早在甲午战争前,日本便派人潜入中国内地秘密测绘地形、调查兵要地志。1931918日,日本关东军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史称“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短短4个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中国共产党迅速派出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重要干部到东北,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开展长达14年的抗日游击战争。

日军忘我之心日益膨胀。193777日,日军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7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13日,在延安召开的党员大会上,毛泽东主席号召共产党员随时准备开赴抗日前线。8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确定了“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任务。825日,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831日至10月初,八路军总部率115师、120师、129师约3万多人,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随后,八路军115120129师三支劲旅相继取得了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第三单元  日军进犯冀鲁豫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集中了28个师团的兵力,同时向华北、华东猖狂进攻,企图会师华中,一举打垮中国军队。

在华北战场上,日军于19377月底占领平津后,沿平汉路、津浦路南下,攻城略地,相继占领了保定、德州、石家庄、邯郸等大中城市,随后,日军势如破竹继续南下,直逼直南豫北各县。1113日,日军占领大名县城。1213日,南京大屠杀的当天,日军占领南乐县城。1215日,日军占领清丰县城。19382月,日军占领濮阳县城。至1938年初,冀鲁豫北地区全部沦陷,狼烟四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战争疮伤。日军所到之处,尸横遍野,断壁残垣,满目疮痍,无恶不作,大肆烧杀奸淫抢掠,犯下了灭绝人性的暴行,制造了一起起骇人听闻的惨案。

山河呜咽,天地同悲。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格外沉重,惨不忍睹,唯有默默祷告那些在战争中屈死的亡灵,逝者安息!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在遭受拷问,家国血仇,永志不忘!“绝不会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就是我们每一位铁血儿男的铮铮誓言。


第四单元  行动起来保卫家园

抗战爆发后,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直南豫北地区的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刘大风、晁哲甫、王振华、王从吾、平杰三、安法乾、刘晏春等一大批共产党员,挺身而出,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领导组织广大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10月,刘大风受命回到濮阳恢复发展党组织,成立了中共直南临时特委。随后,恢复和建立了各县党组织。193711月,中共直南特委(后期)在清丰县古城正式成立,中共北方局军委委员朱则民任书记,刘大风任副书记,领导大名、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内黄、滑县等14县。

在直南特委的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群众,相继组建了冀南文化界抗日救国十人团、冀南民众抗日救国会、冀鲁豫抗日救国总会,以及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救亡团体,举办抗日军政培训班,组建抗日话剧团,采取各种形式,争取社会各界力量,驱逐日寇,保卫家园,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至1939年底,各种群众抗日团体总人数达到30余万人。


第二部分  浴血抗战  民族脊梁


七•七事变爆发后,八路军总部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战略方针,率部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配合国民党友军保卫太原作战的同时,重新调整了各师的作战地域,并部署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1937年底,随着八路军第一支挺进支队抵达冀南起,八路军第115师、129师主力部队相继挺进冀鲁豫地区,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广大指战员金戈铁马,纵横驰骋,浴血奋战,砥柱中流,用血肉之躯和不屈的脊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斗奇迹。


第一单元:挺进冀鲁豫  创建根据地

1937年12月13日,八路军第129师教导团组成挺进支队,越过平汉铁路,率先到达河北省隆平县魏家庄,成为八路军进入冀鲁豫的第一支武装力量。随后,第129师东进抗日游击纵队在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李菁玉的率领下,于1938年1月15日到达隆平县魏家庄,与先期抵达的挺进支队会合。3月,第129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率骑兵团抵达河北南宫,接任东进纵队政治委员。自此,宋任穷始终战斗在冀鲁豫大地上,为边区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8421日,毛泽东发出《对平原游击战的指示》:“抗战以来的经验说明,在河北的平原地区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坚持平原地区的斗争是可能的。”5月,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系统、科学地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929日,中共中央召开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决定115师向冀鲁边、冀鲁豫、湖西、鲁西南发展,129师向冀南、豫北地区发展,以一部协同115师向冀鲁边、鲁西发展。

19389月,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代旅长杨得志率部到达豫北,和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386旅政委王新亭一道发起彰南战役,歼敌1万余人,开辟了安阳、内黄、汤阴、浚县、滑县地区,为创建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221日,刘伯承、邓小平率129师主力进至南宫,粉碎日军3万余人对冀南地区的大扫荡,创造了“香城固战斗”这一平原游击战的模范战例。香城固伏击战,开创平原歼敌战的光辉范例,被称为平原歼敌第一役。它的胜利对整个冀南解放区震动很大,从而坚定了华北平原抗日军民抗战必胜信心。

几乎与此同时,八路军第115师政治委员罗荣桓、代师长陈光率部挺进鲁西。

1939年2月16日,冀鲁豫支队成立,杨得志任支队长,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3月,冀鲁豫支队开赴鲁西南,先后歼灭了多股伪顽杂势力,粉碎日军三次大扫荡。1940年2月至12月分三个阶段,宋任穷、程子华、萧华所部发起卫东战役,集中主力歼灭顽军石友三部1万余人,彻底粉碎了反动派在冀鲁豫地区建立反共基地的阴谋。

1940418日,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在清丰县西王什村成立,统一领导直南、豫北和鲁西南地区。430日,黄克诚率部到达内黄县南丈堡村,与冀鲁豫支队整编,仍称第二纵队,杨得志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接着成立冀鲁豫军区,黄克诚兼任司令员,崔田民兼任政治委员。6月,黄克诚率部南下,杨得志兼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1年1月,冀鲁豫边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晁哲甫为主任,崔田民、贾心斋为副主任。7月,冀鲁豫、鲁西两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边区,党委书记张霖之,行署主任晁哲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政治委员苏振华。1942年底,中共中央将湖西区、豫皖苏水东区划归冀鲁豫边区统一领导,黄敬任区党委书记。至此,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扩大。


第二单元  艰苦卓绝的反“扫荡”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的建立,直接威胁着日军控制的平汉、津蒲、陇海三大铁路交通线和济南、开封、邯郸等重要城市。因此,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了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被视为心腹之患,“必欲除而而后快”。日军集中兵力对冀鲁豫边区进行一次次疯狂的“扫荡”。

1941年起,敌后抗战进入最困难的时期。面对“日伪顽会匪、五鬼闹边区”的艰难局面,冀鲁豫边区军民顽强的坚持武装斗争,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扫荡”“蚕食”,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进犯和土匪、会道门的破坏活动,扭转了被动局面。

1940年至1943年,日伪军对冀鲁豫边区出动千人以上的“扫荡”达上百次之多,大肆烧杀抢掠,制造了一桩桩血腥大惨案。其中,“扫荡”规模最大、最为血腥残暴的就有三次,分别是“五•五大扫荡”“四•一二大扫荡”和“九•二七大扫荡”。在历次反扫荡战斗中,边区军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用血肉之躯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猖狂进攻,以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


第三单元   边区地方武装力量

日军的暴行和杀戮,不但没有吓到冀鲁豫人民,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斗志和豪情。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英雄的冀鲁豫人民纷纷放下锄头,拿起刀枪,奋起抗战,浴血杀敌,组成了一支支抗日武装力量,配合主力部队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进行大小战役、战斗上千次,歼敌数以万计,奏响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在冀鲁豫边区,组建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就是河北民军第四支队,简称“四支队”193711月底,刘大风在南乐县留固店创建了181师抗日游击队,当天就有40多人参加。不久,河北民军司令高树勋率部进驻清丰。刘大风通过党组织与高树勋取得联系,同意这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改番号为“河北民军第一路第四支队”,并亲自参加在清丰县古城召开的成立大会,带去30余支枪,3000发子弹,1万元河北币。唐哲明任支队长,刘大风任副支队长,张西三任参谋长。四支队成立后,内黄抗日武装八大队、井店地方武装相继并入,很快发展到近千人,成为冀鲁豫边区一支抗日主力军。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四支队相继进行了小濮洲战斗,收复清丰、南乐县城,收复直南重镇龙王庙等一系列对日伪军的战斗。19386月,四支队开赴冀南肥乡县,被改编为第129师东进纵队第7支队,后又相继改编为东纵第3团、第1团,719团,在抗日战争中转战各地,屡立战功。

1938年,王从吾、平杰三等在井店化村一带建立抗日武装河北民军第八大队。同年7月,中共直南特委将濮县、范县民众抗日义勇军与清丰县地方武装合编,在清丰县梁村组建了八路军黄河支队。鲁德明任司令员,王从吾兼政治委员,王鹏程任政治部主任。1938年11月,编入直南特委游击第二支队。

 1938年春,中共冠县临时委员会组建了冠县抗日自卫队。12月,改编为卫河支队,郭英任司令员兼政委,徐翼任副政委,王剑桥任政治部主任,孙作栋任参谋长,下辖3个中队,主要活动在馆陶、聊城、临清、莘县、朝城一带。1938年初,中共苏鲁特委和中共鲁西南工委在铜山、萧县、永城、宿县、单县、金乡一带组织抗日武装,成立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12月,与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合编为苏鲁豫支队,共8000余人。

1939年,中共直南特委在濮滑交界地区,以独立大队以卫河大队、硝河大队、十大队和东明县大队为基础,组建了抗日独立大队。

19417月,南乐县基干大队成立,共250人,3个中队。县长刘镜西兼大队长,县委书记唐晓声兼政委,文光德任副大队长,姚培善任副政委。

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一支支抗日地方武装,保家卫国,奋勇杀敌,有力的配合了八路军主力的战斗。


第四单元   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而促成的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毛泽东把统一战线视为与党和军队平列的,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冀鲁豫边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发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等社会各阶层爱国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中,在冀鲁豫边区最具影响的就是范筑先将军和抗战初期的丁树本司令。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广泛建立,让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积极投身于全民抗战的洪流,形成一支坚强的政治力量,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   英雄壮士  卫我边区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的建立,直接威胁着日军控制的平汉、津蒲、陇海三大铁路交通线和济南、开封、邯郸等重要城市。因此,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了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被视为心腹之患,“必欲除而而后快”。

冀鲁豫边区各级党组织,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建立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武装,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展民主民生运动,打破敌人封锁,战胜天灾人祸,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战斗的胜利。有力地支援并配合了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第一单元  边区的发展壮大

1940年至1942年,由于日军在华北推行“强化治安运动”,不断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清剿和蚕食,加之蝗、旱等自然灾害,抗日根据地日渐缩小,冀鲁豫边区进入最困难时期。然而,在此抗日战争最为困难的时期,冀鲁豫边区军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不仅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愈战愈勇,愈挫愈强,他们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在军民团结中壮大,在艰难困苦中发展,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广袤的冀鲁豫大地上,八路军指战员不断打击日伪军,与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赢得了一场场漂亮的胜利。这对于极端残酷的条件下,鼓舞人民,稳定局势,巩固冀鲁豫边区,坚定人民抗战胜利信心,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冀鲁豫边区,颇有影响的战例主要有潘溪渡战斗、八公桥战役、清丰战斗等。

1943年以来,冀鲁豫边区共进行大小战斗2701次,攻克日伪军据点529个,毙伤日军1060人,伪军12287人,俘虏日军21人,伪军19904人,缴获长短枪16569支,轻重机枪140挺,迫击炮2门。这些战斗的胜利,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振奋了广大群众,动摇了敌伪的军心,使冀鲁豫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发展和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