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兰考焦裕禄纪念馆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建成于1993年,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是目前河南省最大的个人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分序厅和展厅两个部分。


序厅


焦裕禄的半身铜像为铜铅合金,高1.5米,宽1.2,重约600公斤,是纪念焦裕禄逝世30周年时修建的。像座上“焦裕禄”三个字是1990年邓小平为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纪实文学《焦裕禄》题写的书名。铜像右侧是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发出的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铜像的左侧是焦裕禄同志临终前说过的话“活着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同志生平事迹展


焦裕禄,原兰考县委书记。兰考是焦裕禄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幼年时期读书学堂旧址(今山东淄博南崮山小学)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在家庭极度贫困的情况下,焦裕禄断断续续上过5年小学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了文化基础。

焦裕禄被抓做苦工

1942年焦裕禄20岁那年,被日寇抓进博山监狱,受尽毒打和折磨,后来又被押送到东北抚顺大山坑煤矿做苦工。

焦裕禄逃难宿迁

焦裕禄亲眼目睹一个个同胞惨死、饿死在井下,他再也不能忍受这非人的折磨,和工友们团结起来同日寇进行勇敢巧妙的抗争,1943年秋,终于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无法生活下去,又只好南逃江苏,来到宿迁县园上村,给地主胡太荣扛了两年的长工,受尽剥削和压迫。

焦裕禄投身革命光荣入党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回到家乡,他积极参加民兵,保卫家乡,保卫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

焦裕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组织和培养教育下,焦裕禄同志于1946年1月在家乡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同年参加工作,任博县武装部地雷教导员。

焦裕禄发动群众支援前线

1948年1月,焦裕禄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离开家乡,随军南下参加淮海战役。因条件艰苦,他曾赤脚行军100多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1949年焦裕禄同志在杞县、尉氏县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

焦裕禄领导土地改革

焦裕禄担任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区长期间,依靠贫苦农民,与横行乡里的土豪、恶霸进行坚决斗争,机智勇敢地活捉并处决了土匪黄老三。

焦裕禄调入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

1953年,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党组织抽大批优秀干部参加工业建设。同年7月,焦裕禄同志来到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

1956年焦裕禄又回到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车间主任。他为了解决卷扬机的一个技术难题,和工人们一起夜以继日,每天工作至深夜。他裹着棉大衣,在长凳子上和衣而睡,二十多天没回家,终于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

1954年6月,厂党委派焦裕禄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在校期间成绩优异。

1955年初,焦裕禄同志来到大连起重机械车间实习,担任车间主任。

焦裕禄关心工人的生活

焦裕禄嘱咐爱人徐俊雅亲手缝制送给工人张泉生的小孩的棉衣(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工人张泉生捐献)。

焦裕禄同志总结的十条工作方法:

①要依靠群众;

②要发扬民主;

③要经常总结工作;

④要学习政治;

⑤要利用积极分子作工作;

⑥要了解群众思想,关心群众生活;

⑦要依靠党的领导;

⑧要搞好团结;

⑨要学习党的政策;

⑩要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

1962年6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同志又被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

1962年冬,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最为严重的时刻。

兰考这边80%都是黄河故道,今日兰考有迹可考的黄河河道十一条,这十一条黄河故道把整个兰考地貌糟蹋得是坑坑洼洼、混乱不堪。这样,风沙、内涝、盐碱就成为兰考千百年来亘古未变的三害。

从1962年初春,河南省委、开封地委就开始物色干部到兰考去,最终组织上决定派焦裕禄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

临上任前,组织上给焦裕禄讲:“兰考有三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穷;第三最难。”当时如果焦裕禄不去兰考,他完全有正当理由。据他的妻子徐俊雅回忆,他在尉氏的时候就有肝病,肝就已经开始疼了,但是焦裕禄却对上级组织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最困难的地方说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来到兰考任县委书记。当群众们知道兰考又来了一位新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三天了。他提出了“三同”的做法:同吃、同住、同劳动。

焦裕禄同志经常这样教育县委党员干部:“干部不领,水牛掉井,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

焦裕禄认为:“工作重点是尽快转变县委领导班子的核心思想和精神状态,必须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每当漫天大风的时候,就是焦裕禄查看风口风向的时候。

每当雨下的最大的时候,就是焦裕禄外出查探水源、流向的时候。焦裕禄忍着肝痛,带领同志们一起搞调查,他和农民一样,用手指醮土尝盐碱的浓度,走访探求治理办法。

在一个北风呼啸,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会议议程,只说了一句:“请大家跟我到火车站看看。”当时的兰考火车站几乎被漫天大雪淹没了,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外逃的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拥挤在候车室里,他们正在等着登上开往丰收地区的列车……

看到这些背井离乡的灾民,焦裕禄的眼睛湿润了。他沉重地对先委员们说:“同志们,他们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到外面去的,这不能怪他们,责任在我们身上,党把这36万人民交给了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自然灾害,工作没做好,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焦裕禄没有再讲下去,同志们都低下了头,这时大家才明白,焦书记把县委委员们召集到火车站,开现场会,让县委的干部亲眼看一看兰考的人民是怎样扶老携幼,背井离乡的,让残酷的现实震撼干部的灵魂。

1963年2月,兰考县除“三害”工作全面铺开。焦裕禄要求县委成立除“三害”办公室,亲自带队下去搞调查,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去,呆在家听汇报,可是焦裕禄却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他抽调120名干部、群众、技术员组成“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大规模战风沙、斗内涝、治盐碱。

三个月的时间里,焦裕禄不顾重病的缠身,带领大家跑了120多个大队,行程5000余里,终于掌握了“三害”的第一手资料,经过调查,焦裕禄了解到:全县共有耕地面积90万亩,沙荒地24万亩,风口84个,盐碱地20万亩,重碱地寸草不长,已成碱荒 低洼易涝地近30万亩,阻水工程160多处。

焦裕禄在全县范围内掀起翻淤压沙、植树造林、修筑台田、治理盐碱、打井开渠、挖河道,以防雨季淹没庄稼的热潮。

在一次除“三害”斗争方案中,焦裕禄同志说:“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到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典型引路四面红旗

焦裕禄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通过蹲点,发现和培养了四个样板,总结为四句话:“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号召全县人民学习、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向“三害”展开英勇斗争。

1963年9月,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焦裕禄同志把这四面红旗的代表请到主席台上,隆重进行表彰,奖励他们生产工具,以点带面,指导全县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焦裕禄用过的被褥和穿过的衣物

从参加革命工作到当县委书记以后,焦裕禄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穿过的衣帽鞋袜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他用过的一条棉被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

严格律己带好队伍

焦裕禄常说:县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把县委这一班人带好,必须使这一班人思想齐,行动齐。他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处处关心干部成长,把县委变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

干部十不准

焦裕禄始终以公仆意识看待自己的职位,从不搞特殊化。1963年1月3日,儿子焦国庆不买票“看白戏”,焦裕禄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然后立即拿出钱让他到戏院补票,并连夜起草了《干部十不准》。

焦裕禄同志亲自起草《干部十不准》,着重强调不准强迫命令,不准向群众乱摊派,规定任何干部不准搞特殊化。这个“十不准”的通知,是一份即平常又不平常的通知。焦裕禄把职位看做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职权看作是受人民的委托,为人民掌权。他以身作则,从自身作起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1964年春,焦裕禄同志由于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他的肝病越来越严重了。党组织决定送他到医院住院治疗,由于肝痛的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由开封转到郑州。北京治疗,医生含着泪开出了最后诊断书,“肝癌晚期,皮下扩散,”这是不治之症。送他去治疗的赵文选同志听到这个消息后,抓住医生的的手,恳求医生:“我求求你,你一定把他治好,我们兰考县是重灾区,兰考的工作需要他,兰考的人民离不开他呀!”

焦裕禄病危期间,省、地领导到医院看望他。他拉着领导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没有实现兰考人民的要求……心里感到很难过……我死了不要多花钱……省下的钱支援灾区建设……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9时45分,焦裕禄同志病逝于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位普通的领导干部,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县委书记的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焦裕禄同志走完了他那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灿烂的一生,与世长辞,年仅42岁。

在整理遗物的时候在他枕边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员的修养》。

由于当时的天气炎热,焦裕禄的遗体暂厝在郑州烈士公墓。

1966年2月1日,河南政府追认为焦裕禄同志为革命烈士。

1966年2月26日,根据焦裕禄生前的遗愿和兰考人民的强烈愿望。河南省委决定将焦裕禄的遗体从郑州迁葬于兰考。

焦裕禄墓前摆满了花圈,朵朵纸花充满了人们深沉的哀思。墓地上方悬挂着巨幅挽联:“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表达了全县36万人民的心愿。

曾和焦裕禄畅谈的肖位芬大爷扑倒在焦裕禄墓前泣不成声地说:“焦书记啊,你是为俺兰考人民活活给累死的啊……”

每年的5月14日,兰考人民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追思焦裕禄同志。

1966年2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全文播发了穆青、冯建、周原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2月7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全文发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如一声平地而起的春雷,震响了整个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第一次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高潮。

1990年,穆青、冯建、周原三位记者重返于兰考。于7月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第二次学习焦裕禄的高潮。

2009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参观焦裕禄纪念馆并亲切地接见了他的子女,时隔5年,习主席于2014年3月17日再次来到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号召全党进一步弘扬学习焦裕禄精神,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学习什么,弘扬什么,习总书记做了精确的概括。(我们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理,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求实作风。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1966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亲切接见了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并合影留念。

焦裕禄纪念馆自兴建以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胡锦涛、江泽民等中央领导相继到纪念园视察工作。

2014年,习总书记把兰考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两次亲临视察指导,三次听取工作汇报,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4年3月17日上午,习总书记参观焦裕禄纪念馆,接见了焦裕禄亲属和焦裕禄式好干部,并与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亲切交谈。总书记说,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2014年3月17日下午,习总书记在兰考县行政服务中心考察。总书记说,要像焦裕禄一样,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总书记又来到焦裕禄当年找到治理风沙良策并取得成功经验的地方——东坝头乡张庄村,看望了张景枝老人。在张庄村村委会,总书记同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在黄河东坝头,了解黄河防汛和沙滩区群众生产情况。

2014年3月17日傍晚,习总书记同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学习的兰考部分乡村干部进行座谈,并察看了2009年4月1日他亲手栽植的那棵“二代焦桐”生长情况。

2014年3月18日上午,习总书记专门听取兰考县委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说,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 ,要做到深学.细照.笃行。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真理.“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求实作风。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2014年5月9日上午,习总书记再次来到兰考,参加指导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4年8月27日,习总书记在京专题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情况汇报。总书记说,我们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对群众的那股亲劲儿.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儿.干事业那股拼劲儿.强调要敬终如始,一鼓作气,善作善成,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他用人生42个春秋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生命赞歌,生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在人们心中铸就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焦裕禄人虽远逝,精神永存。如果我们每一个党员都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我们的党章会更加辉煌;如果我们每一个县委书记都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我们的党旗会更加鲜亮;如果我们每一个公仆都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我们的人民会更加安康;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我们伟大的祖国一会更加美丽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