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
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分为两层展厅和一个240度的全景画馆,本馆展览内容分九个部分,展示战前形势,作战经过,人民支前,淮海战役伟大胜利,缅怀烈士等内容,生动展现了中央军委英明决策、总前委卓越指挥、参战部队英勇善战、人民群众全力支前的辉煌历史。
序厅
映入眼帘的是漫卷的红旗和大型玻璃钢浮雕组合而成的背景墙,背景墙前树立着一座铸铜雕像。浮雕左侧画面表现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右侧画面表现人民群众奋勇支前的壮观情景。铸铜雕像的主题是“胜利”,一名战士手举钢枪振臂高呼,一位民工手推粮车奋勇向前,诠释了毛主席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揭示了纪念馆展示给观众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历程。
公元1948年11月6日起至翌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通枢纽,战略要地极其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在津浦、陇海的铁路干线上布置了7个兵团、三个绥靖区,共80万人,妄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实现巩固江淮、屏障首都南京的目的,而我军可以投入战役的兵力只有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的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与80万国民党军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淮海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1月6日至22日,首歼海州、新安镇西撤之黄百韬兵团于碾庄圩,攻占了宿县,孤立了徐州之敌,并争取国民党第三绥靖区3个半师起义,阻击了徐州、蚌埠、豫南之敌的增援。
第二阶段,11月23日至12月15日,继歼豫南来援重兵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地区,在徐南、蚌北展开大规模阻击,粉碎了国民党军南北对进、三军会师的企图,解放了战略要地徐州。追击、合围徐州西撤之杜聿明集团,并歼灭了其中突围的孙元良兵团。
第三阶段,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经过20天的战场修整,广泛开展了强有力的政治攻势,后经96小时激战,将杜聿明集团全部消灭在陈官庄地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简介
陈官庄地区歼灭战是淮海战役中继碾庄、双堆集歼灭战之后,对杜聿明集团进行的最后决战,是整个战役持续时间最长、消灭国民党军最多、胜利最大的一个战役阶段。本作战从1948年12月1日追击徐州西撤之国民党军始,至翌年1月10日全歼被困国民党军终,历时41天。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密切配合下,共歼灭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3个兵团部、1个绥靖区司令部、10个军部、26个师、1个骑兵旅、共计26万2千余人,宣告了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著名军事家斯大林在得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之后这样感叹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毛泽东对淮海战役的胜利也做了总结 “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蒋介石这样说道“此次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
第一部分 大决战前夜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经过全国各战场空前规模的秋季攻势,特别是东北的辽沈战役和华东的济南战役,揭开了中华民族两个前途,两种命运决战的序幕。
“八月会议”蜡像
1948年8月3日至6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史称“八月会议”。我们来看一下参加八月会议的主要人员 这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这是国民政府国防部长何应钦以及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八月会议”就两年内战的作战方针、作战指挥、编制装备、新兵征集和补训、后勤供应、情报收集、官兵士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检讨,并做出了相应的决议。“会议决定,将作战重点置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之中原地区。
会上,蒋介石警告部下:“现在共匪势力日益强大,匪势日益猖獗,大家如果再不觉悟,再不努力,到明年这个时候能不能再在这里开会都成问题。万一共党控制了中国,则吾辈将无葬身之地。”
“九月会议”蜡像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 我们看到参加九月会议的主要领导人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彭怀真、董必武等七人。这是自日本投降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毛泽东在会议开始时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500万,歼敌正规军500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 并提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张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伟大号召。
就在济南战役结束的前一天早晨,即1948年9月24日晨7时,华野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粟裕至中央军委电,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并且将该战役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两淮作战结束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这就是粟裕最早提出的小淮海。在战役期间,粟裕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因此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8年9月25日,刘伯承、陈毅、李达致中央军委、粟裕的电报:“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
从淮海战役的确立到战前准备,中央军委都十分重视。毛泽东主席亲自制定了作战方针,明确了战役的统一指挥。中原、华东野战军遵照军委指示,战前普遍开展了以诉苦、“三查”、“三整”为中心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分别召开了干部会议,深入贯彻了中共中央“九月会议”精神,统一了作战意志。全军上下斗志昂扬,团结一致,决心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1948年10月14日,毛泽东提出了钳制徐州援敌,歼灭黄百韬兵团的部署:“使其第一个感觉是我军似乎有意夺取徐州,而不能确切断定我军并非夺取徐州,而是歼灭黄兵团。等到我军对黄兵团攻歼紧急而决定增援时,又发现如不解除南北两侧威胁,则很难赴援。这样就给我军以必要的时间歼灭黄兵团。”
1948年10月22日,中央军委致陈毅、邓小平的电报:“在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全军东进,相机攻占开封。或者不打开封,直出徐蚌线。”
1948年10月31日,粟裕致中央军委电报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这张电文解决了战役统一指挥权的问题。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统一指挥问题,致陈毅、邓小平、粟裕的电报指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国民党军方面的战前准备
1948年10月30日,国民党军为摆脱处处挨打的被动局面,提出“出击山东”、“徐蚌会战”等军事计划,,终因矛盾重重掣肘,未能挽救其失败的命运。
1948年10月30日,蒋介石制定的“徐蚌会战”主要内容:国民党军以集中兵力于蚌埠附近,击破解放军攻势,完成“戡乱建国”之目的,将徐州“剿总”所属各兵团及绥靖区各部队主力移至淮河南岸蚌埠东西地区(包括临淮关、怀远、凤台间地区),占领阵地,以攻势防御击退对方之攻击,相机转为攻势,予以歼灭。
后因撤守淮河时机已晚,蒋介石1948年11月6日命令“华东战场方面取战略守势,若匪向我进犯时,则依各兵团之协力,夹击匪军而歼灭之”。
1948年11月4日,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奉蒋介石之命飞抵徐州,11月5日,在徐州剿总办公室开会,进行“徐蚌会战”的部署。并提出“守江必守淮”的方针。
1948年11月6日,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关于“徐蚌会战”的正式命令:
(一)徐州守备部队应切实加强工事,坚固守备;
(二)第七兵团应确保运河西岸,与第一绥靖区、第三绥靖区密切联系,并在运河以西地区清剿;
(三)第二兵团以永城、砀山为中心集结,并在附近清剿;
(四)第十三兵团应集结于灵璧、泗县地区机动,并在附近地区清剿;
(五)第十六兵团即以蒙城为中心,进行清剿,掩护津浦路之安全;
(六)第四绥靖区移至临淮关,以原第八绥靖区为该绥靖区的辖区,原第八绥靖区着即撤销;
(七)淮阴守备应由第四军担任;
(八)海州方面从海上撤退。
国民党不仅在兵力上胜过共党,在物资上也得到了美国的支援。
第二部分 威逼徐州 首歼黄百韬兵团于碾庄圩 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
(1948.11.6—12.15)
淮海战役发起后,华野、中野协同作战,于1948年11月6日至11月22日,在碾庄圩首歼黄百韬兵团17万8千万余人;于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 15日,在双堆集歼灭黄维兵团11万5千余人,为下一步歼灭杜聿明集团奠定了基础。
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
淮海战役发起以后,随着战局的不断演变和扩大,以由原计划两个阶段的“小淮海”,发展成了三个阶段的“大淮海”,鉴于战局的发展。
1948年11月16日,即淮海战役开始后的第十天,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同志为常委,统一领导和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华东、中原军区部队作战。
总前委的成立,是淮海战役的顺利发展和夺取全胜的保证。
威逼徐州 歼灭黄百韬兵团于碾庄圩地区
公元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发起,徐州的刘峙集团按照国民党军方面拟定的“徐蚌会战计划”,开始集中兵力往徐州附近收缩,原计划远在海州的国民党第九绥靖区第44军,由海上撤退,但由于当时船只不够,国民党参谋总长顾祝同令第44军,经新安镇向徐州方向撤退,归第七兵团黄百韬指挥。因此,为了等待第44军,黄百韬兵团推迟了一天,才向徐州东的碾庄、曹八集地区收缩。
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按照既定部署,从四面八方向徐州国民党军发起攻击。
1948年11月6日21时,华野鲁中南纵队围攻郯城,打响了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8日,粟裕和张震共同署名将“不失时机地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的判断和建议报告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和华东局、中原局。
1948年11月8日,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和张克侠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指示,按照华野首长的部署,率所属国民党军59军两个师和77军一个半师共2.3万余人在贾汪地区起义。配合山东兵团截住了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切断黄百韬兵团与徐州之国民党军的联系,并抢占了阻击徐州邱清泉、李弥兵团东援的有利阵地。粟裕曾说:“只要我们在贾汪多呆4小时,我们的战机就丢失了。”何、张率部起义,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发展,赢得了宝贵时间。毛泽东评价说:“北线何张起义是第一个大胜利”。
1948年11月9日,粟裕签发了华野前委 《关于全歼黄百韬兵团的政治动员令》,提出“活捉黄百韬,全歼黄兵团”,的口号,号召华野全军指战员“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饥寒,不怕伤亡,敌人退到哪里,坚决追到哪里”。
1948年11月9日深夜,中央军委回复了粟裕的齐辰电,致华东局粟裕、张震,并告中原局陈毅、邓小平。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并对后勤工作提出指示:要求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攻克宿县 阻断徐蚌
为了配合华野作战,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中央军委在1948年11月10日致陈毅、邓小平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应集全力攻取宿县,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
宿县,当地人称“南徐州”,在徐州以南,蚌埠以北,是徐州至蚌埠间的交通枢纽,也是通向京沪的必经之地。国民党军在此积存有大量的武器、弹药、粮食、被服等军需物资,是徐州刘峙集团的重要补给基地。宿县城有高厚的城墙,坚固的工事,环城有宽约十余米,水深没顶的护城河,可以说是易守难攻。中野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于11月11日夜间,向宿县开进,15日对宿县发起总攻,16凌晨即攻克了宿县,占领了宿县城。
迟滞 阻击黄维兵团
1948年11月10日,蒋介石电令从华中剿总前来支援徐蚌战场的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徐州会战业已开始,情况至为紧急,严令黄维兵团急速东进,援助黄百韬兵团。
我中野主力在攻克宿县后,即以第1纵队开赴蒙城,与2纵、6纵汇合,坚决阻击黄维兵团东进,直至黄百韬兵团被歼时,黄维兵团仍被阻于赵集地区无法前进。
徐东阻击战
为了援救黄百韬兵团,邱清泉、李弥兵团五个军共16万人,在大量飞机、坦克的掩护下,沿陇海路两侧由徐州向东猛烈攻击前进,向我军阵地发起疯狂进攻,我军战士以血肉之躯抵挡国民党军的强大火力,进行了规模最大、也是最为惨烈的正面阻击作战。
在徐东阻击战中,华野7、10、11纵队担任正面阻击任务,统一由华野10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负责指挥。
至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被歼时,邱清泉、李弥兵团连续猛攻十天,伤亡万余人,损失坦克34辆,消耗各种炮弹12万余发,前进还不足20公里,眼见黄百韬兵团在不远处被歼而无可奈何。徐东阻击战,直接保障了,歼灭黄百韬兵团的胜利。
歼灭黄百韬兵团
华野于1948年11月14日发布了对黄百韬兵团的攻击命令。
华野13纵攻占曹八集,截断黄百韬兵团西撤徐州之路。
华野6纵攻占黄滩,歼灭国民党第44军,第150师残部在师长赵璧光的率领下向我军投诚。
解放军突击队冒着严寒涉过碾庄外壕,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
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军阵地。登上碾庄围墙。
战至11月22日,我军攻占黄百韬兵团部所在地——碾庄,全歼国民党军。
毙命后的黄百韬,遗体被人偷偷的运回了南京,蒋介石在南京为其举行国葬,并追封黄百韬为陆军上将。
据说黄百韬临死前有三不解:第一、我在运河北岸等待第44军两天,居然没有想到在运河上架设临时浮桥,以致于全军过桥时,因拥挤费时两天。第二、我被围困时,前来援助我的刘汝明、李弥两兵团跑哪去了?第三、我被围困后,前几天,本来有机会炸毁运河铁路桥,可是我却忘记了,致使华野2纵有机会通过运河南岸,参加围歼碾庄的作战,所以说,留着这三个遗憾,黄百韬对他全军覆没致死也不瞑目。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共历时16天,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中野攻克宿县,切断了徐蚌段,使徐州之敌完全陷于孤立,共歼灭国民党军17万8千余人,取得了第一阶段的伟大胜利。
歼灭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地区
1948年11月23日晚上,密切关注战场变化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在致电粟裕、陈士榘、张震并报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强调说:“因李延年、刘汝明迟迟不进。只有黄维兵团孤军冒进,此时歼灭黄维兵团时机甚好……只要黄维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李、刘更属有利。”
黄百韬兵团被歼,徐蚌线被切断,1948年11月23日,蒋介石召刘峙、杜聿明到南京开会,同意以徐州之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向符离集进攻,蚌埠之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及已到达南坪集地区的黄维兵团向宿县进攻,以求“三路会师” 打通徐蚌线。
全线出击 包围黄维兵团
1948年11月23日22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粟裕、陈士榘、张震并报中央军委电报:“今日,敌18军从上午9时到黄昏,在坦克20余辆掩护下,向我南坪集阵地猛攻。竟日,我虽伤亡较大,但未放弃一个阵地。”
在黄维兵团出动坦克和飞机向南坪集阵地猛攻之际,中野4纵队司令员陈赓、黄维黄埔军校的同学,亲临前线动员,他说:“我陈赓也是一个战士!你们前赴后继,我就在你们身边!这是关系到淮海战役全局的一仗,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黄维兵团12万人马挡在我们的刺刀面前。”
1948年11月24日黄昏,中野乘黄维兵团混乱收缩之机发动全线攻击,猛力合围,激战至25日晨,歼灭黄维兵团数千人,将其压缩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7.5公里的地区内。
黄维兵团被围后,于11月27日,以4个主力师向我中野6纵队阵地猛犯,企图突围。就在这时国民党第85军110师师长、中共秘密党员廖运周率部5000多人在突围中就势起义,使国民党军精心策划的突围行动遭到惨败。
其实早在廖运周起义前夕,黄维的副司令官胡琏,就对廖运周开始了怀疑,于是,胡琏就对黄维说,黄司令,这廖运周总是请命打头阵,他是不是想造反啊。黄维肯定的说,任何人都有可能造反,唯独他廖运周不会,想当年,1938年,抗日战争时,要不是我黄维借给他廖运周8枚大炮,他怎么可能击溃日军,一战成名,况且,我黄维和他廖运周还是黄埔军校的同学,他是不会造我的反的。就在11月27日,突围的前一晚,黄维还拿出珍藏多年的白兰地,来预祝廖运周能够旗开得胜,突围成功,可是,令黄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认为最不可能和最信任的人竟在关键时刻造起了他的反。
徐南阻击战
为了打通徐蚌线,援救黄维兵团,11月24日,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沿着徐蚌线向宿县进攻。
蚌西北阻击战
1948年11月25日,华野13纵队在江淮军区部队配合下,解放灵璧城,歼灭国民党军第238师5000余人。
中野华野协同作战歼灭黄维兵团
1948年12月5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下达了《对黄维兵团总攻击命令》,中野在华野一部配合下,分东、西、南三个集团,于1948年12月6日下午4时30分向黄维兵团发起全线总攻。
在战役最后阶段,黄维用800余辆美式战车,装满土和沙袋,在双堆集东、南两面构筑了一道汽车防线,妄图阻止我军的攻击。最终,我军东、西集团突破了黄维兵团的汽车防线。与南集团汇合战至12月15日12时,我军就全歼了黄维兵团。
黄维被俘时44岁,由于他的后期改造不积极,于1975年最后一批被释放,在北京战犯管理所整整改造了27年。
第三部分 杜聿明集团撤离徐州 华东野战军追击拦截
(1948.11.28—12.4)
杜聿明集团撤离徐州,华野追击拦截的相关情况。黄维兵团被围,蒋介石在企图“三路会师,打通徐蚌线”的计划失败后,召在淮海战场上一直扮演着救火队长角色的杜聿明,于1948年11月28日飞赴南京开会。商讨对策,最终蒋介石决定停止南进,放弃徐州。令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率总部移至蚌埠。由杜聿明指挥邱清泉2兵团、李弥13兵团、孙元良16兵团共3个兵团30余万军队从速转移至淮河一线,黄维12兵团、李延年6兵团、刘汝明8兵团全力向北推进,以策应徐州大部队南下。
为执行蒋介石南京会议关于“放弃徐州,退守淮河”的命令,1948年11月29日,作为国民党军徐州“剿总”总司令的刘峙率“剿总”机关部分人员转移至蚌埠。
为保障军队顺利撤离徐州,经杜聿明提议,制定了三条原则:包括撤即不能不打,打即不能撤,全程由杜聿明统一指挥,明确撤退路线等。
1948年11月28日南京会议结束当晚,杜聿明胸有成竹地回到徐州,召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人开会,传达了蒋介石放弃徐州的命令,并一致同意“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原则。并要求各部队在撤退中采取“滚筒式”战术行进,即各兵团形成一个圆形或圆筒式态势,以免被解放军包围。
会中杜聿明还制定了撤离徐州的12条部署,按照军事理论杜聿明的撤退部署具体、明确、具有可行性,如严格按照杜聿明的撤退部署实施,这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撤退。杜聿明本人也是对这次撤退非常有信心,并预料这次迅速撤退的计划是成功的。
11月28日晚,徐州剿总办公室杜聿明决定撤离徐州正在制定12条撤退部署。通过玻璃窗我们能看到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等人的蜡像;这些蜡像向我们表现出了,决定撤离徐州时杜聿明等无奈、恐惧神态。撤离“剿总”办公室的一刻,杜聿明怀着沉重而复杂的心态走出……
对撤退胸有成竹的杜聿明未曾料到,其“撤退计划”一开始实施竟变成了“无序逃跑”。第一,蒋介石集团内部有人在杜聿明去南京接受放弃徐州命令的当天,就“通知国民党在徐州的政治、经济、党务各部门要尽先撤退”。第二,各兵团传达和执行命令皆打了折扣。如邱清泉2兵团比“撤退计划”提前一天,且行动也大为“走样”。李弥在接受任务时就对杜极为不满,认为“叫我们在后面掩护他们走,这不是明明叫我们当替死鬼牺牲掉吗?”随即调整13兵团的部署,并说:“不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挨打,而是绕过他们右侧翼,迅速走到他们的前面去。就看谁跑得快。如果不这样,给他们拉着放在屁股后头,是跑不脱的。”显然, “撤退计划”,成了“逃跑计划”。孙元良16兵团也将撤退时间提前。撤退部队抢先逃命,唯恐落后,乱作一团。后来杜聿明回忆说:“这时我对各兵团当前情况极为模糊。”
自黄百韬兵团被歼后,散兵纷纷窜入徐州市区,人心慌乱不安。从11月23日至30日一周中,国民党军高、中级军官、富商或化装,或行贿搭机潜逃。几十万人麇集市内,拍卖、抢劫、恶霸、捣乱横行;市府、 “剿总”烧公文、地图。车辆乱窜,人心惶惶。
11月30日,杜聿明即带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以及在徐州被裹挟的部分青年学生,经由河南永城,向蒙城、涡阳一带转移,拟兼程解救被中野包围在双堆集地区的黄维兵团。
正当解放军从四面八方向杜聿明集团包抄过来时,1948年12月3日,准备继续向永城方向撤退的杜聿明,接到蒋介石12月2日给其的亲笔信。蒋介石亲笔信的内容如下:
(一)鼓励将士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参加决战;
(二)督促各兵团兼程向东南前进,千万不能避战,乘共军分离先击一部;
(三)迅速向濉溪口、马庄一带共军采取攻势,此为各个击破之唯一良机,如再迟延,则各方面的共军必集中包围杜部,又将处于不利。
由于杜聿明在接到空投手令后,令部各兵团中途停止前进召集将领开会,耽误一日行程,但这却恰恰给我军制造了良好的战机。
郝汉楼战斗纪实。郝汉楼是萧(县)永(城)公路上的大庄子。1948年12月3日傍晚,国民党军第8军后尾一部撤至该地后,即赶筑工事。华野4纵队10师30团在追击中发现这一情况,估计这是国民党军的一个后卫警戒连队,即令第3营迅速攻歼该部国民党军。3营以巧妙战术迅速突破了国民党军前沿阵地。在审讯俘虏时得知,这是国民党军第8军42师师部率3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营。情况有了变化,此仗还能不能打?解放军指挥员分析:国民党军兵力虽多,但处于溃退状态,士无斗志,工事简陋。解放军当前兵力虽少,但已乘胜突入国民党军阵地,且能发挥近战、夜战的特长。从全局利益着眼,也必须全歼这股国民党军,才能为主力部队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于是,由营长带两个连自西向东,教导员带1个连附团警卫连自东向西,对国民党军发起猛烈攻击。经过4个小时,激战即告结束。解放军这支英雄部队以4个连的兵力,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及4个营,俘获国民党军副师长以下1800余人,缴获大量枪炮弹药,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果。
华野3纵队23团阵地,带伤的“洛阳营”营长张明带领一个班为看地形的师、团首长警戒。此时,张明从望远镜中看到国民党军在正前方,前面是尖兵排,后面是大队人马和铁轮马车。张明立即作了部署:机枪手掩护,副连长冲上去!顿时,一排手榴弹打向国民党军尖刀排,战士们乘着爆炸的烟雾,对着混乱溃逃的国民党军扫射。官太太们吓得抱头大哭大叫。副连长黄丰岐被佯死的国民党军少校军官打了一枪,子弹从黄丰岐的左肩棉袄擦过。黄丰岐对其胸膛开了火。3营教导员侯建斌带着两个连增援上来了,战斗结束。张明所带领的“陈金合班”却无一伤亡。“一个班打垮国民党军两个连”的事迹在军民中广为传颂。建国之后,张明曾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48年12月3日,蒋介石空投手令要杜聿明率部转向濉溪口方向攻击前进,兼程解救黄维兵团。据杜聿明回忆,蒋介石亲笔信的内容是“据空军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以解黄维兵团围……”
杜聿明根据蒋介石的指令行动后,其率领的集团逐步陷入解放军的“包围圈”,走向灭亡。蒋介石的亲笔信对于杜聿明来说,无异是一个“丧命符”。
杜聿明在1948年12月3日根据蒋介石空投手谕指示,改变了向淮河附近撤退的决定而向解放军攻击后,复电蒋介石:“昨日因各部队零乱,停止前进整顿一晚,本日各部正在前进,到孟集附近时,奉到鈞座手谕,当即遵照改变部署,明日经青龙集东西地区向濉溪口共军攻击前进。指挥部本晚在孟集。”杜聿明回忆说:“函电令我向解放军攻击,已陷国民党军于全军覆没的危险之中。也后悔我今天上午太懦怯,不果决,不该令各兵团中途停止前进召集各将领开会,耽误一日行程。现在逃既晚了,打也无望。想来想去,觉得江山是蒋介石的,由他去罢!我只有一条命,最后只有为蒋介石效忠而已。”
其实,这时的蒋介石犯了一个错误,他如果不令杜聿明率30万人马从徐州突围,而是让他死守徐州,那我军再去攻打徐州难度就大了。从淮海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这个人,非常小气,在战役发起初期,他不舍得丢了第44军,于是,让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新安镇等待第44军,一起撤退,结果黄百韬为了等待第44军,耽误了撤退时机。黄百韬兵团在碾庄被围时,蒋介石,又派出了邱清泉、李弥兵团,和前来曾援徐蚌战场的“华中剿总”的黄维兵团去援救黄百韬兵团,结果是,黄百韬兵团被华野歼灭,黄维兵团不但没救的了黄百韬,自己也被中野围困在了双堆集地区。最后,蒋介石终于大方了一回,把徐州杜聿明集团所有的兵力,都用于兼程解救黄维兵团,最终,使得杜聿明集团的30万余军队,被华野包围在了陈官庄地区。蒋介石是刚开始舍不得芝麻、绿豆,结果,丢了个西瓜。
第四部分 突围与反突围 歼灭孙元良兵团 缩小“包围圈”
(1948.12.5—12.15)
华野将由徐州西撤的杜聿明集团合围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突围与反突围激烈展开。企图单独突围的孙元良兵团首先被华野8纵队和友邻部队歼灭,孙元良化装潜逃。杜聿明第一次突围就以损失了1个兵团、2个军部、5个师部而告终,约8万人。之后,双方调整部署,继续进行突围与反突围的惨烈战斗。杜聿明集团采用“滚筒”战术,企图突围。华东野战军采取南面阻击、北面攻击和东西两侧之夹击部署,坚决阻止国民党军南窜。最后,缩小了“包围圈”。
杜聿明等在战地临时指挥所开会决定突围
1948年12月6日,杜聿明召、邱清泉、孙元良、李弥于李石林开会决定突围。6日晚20时,孙兵团单独突围,经过两小时战斗,孙元良兵团被华野8纵队和友邻部队歼灭。突围中,孙元良兵团第41军军长胡临聪,副军长陆运湘,参谋长刘伯余,第47军军长汪匣锋,副军长李家英,参谋长李传霖等被俘。
李廷仁“土炮”打坦克
1948年12月7日夜间,围堵在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西南的解放军华野8纵队修完工事,东方已经发白。东边公路上驶来国民党军4辆坦克直向华野8纵队2营阵地逼近。战士李廷仁第一个跳出工事,扛起一包20斤重的炸药包冲上去放在坦克炮塔后座,便退回几步。只听一声巨响,坦克上钢板就掀翻了。另一辆坦克向李廷仁打了一炮,李廷仁的帽檐被打飞了,这并没有把李廷仁吓倒。一场反坦克战的胜利和经验,迅速传到华野各部队。李廷仁是豫东战役“解放”入伍不到5个月的新战士,经教育后在淮阳休整中参军,因这次突出表现而被批准火线入党。
杜聿明集团的第一次突围以损失1个兵团而告终。但他又迅速调整战术,以集团滚进战术继续向南突围。
国民党军第2兵团第77军军长邓军林说:“郭楼战斗惨败,我完全丧失了打出‘包围圈’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