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龙华烈士陵园



       龙华烈士陵园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西路180号。陵园面积有19万平方米,建于1995年。龙华烈士陵园是一座设计新颖、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烈士陵园。陵园内建有纪念瞻仰区、烈士墓区、遗址区、烈士就义地、碑林区等,以此纪念那些为新中国的崛起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生命成就大业的英雄烈士。龙华烈士陵园目前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陵园的主体建筑是纪念建筑。首先是广场和园名牌楼,入口广场巍然屹立着一座用自然石块堆砌而成的巨石,名为“红岩石”高16米、宽10米、建于1964年,象征着烈士们顶天立地的形象。

       园名建筑沿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式样,牌楼式样是中间立门、两旁边门,中间横匾上的“龙华烈士陵园”六个鎏金大字是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与园名建筑相依的是一片香樟林,这片香樟林是在原龙华公园的基础上保留下来的,它隐喻“前人载树,后人乘凉”。穿过香樟林,是一条宽敞的甬道,是纪念瞻仰区的开端,设有一条主道两条副道,两侧整齐的排列着松柏和雪松,既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又给人一种情景感,引导人们进行缅怀和追思,纪念桥连接着甬道和纪念广场。

       纪念碑坐落在陵园东西、南北轴线的交汇点,是一座横碑。纪念碑的左右两侧是主题雕塑《独立•民主》、《解放•建设》。一组两座呈左右对称的横式群雕,共有22个人物,四面可观。雕塑选取上海百余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中的典型人物和事迹,生动的体现了先烈们前赴后继的崇高形象。

       纪念碑广场以直冲九霄蓝天为空间场景,两侧池水和涌泉寓意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碑林区

       碑林区占地1万平方米,设有碑亭、碑廊、碑壁及碑石四种碑刻形式。

       碑苑诗文为百年来牺牲或安葬在上海、在上海从事过革命活动、与上海有关的烈士的诗文,也有少量的名人缅怀作品。其中有秋瑾的《申江题壁》、赵世炎的《远望莫斯科》、杨鲍安的《示狱友》、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为纪念五位左联作家牺牲两周年所作的一篇非常著名的杂文,共有5000多字,直书175行。)等98首诗文。这些诗文的书法由伟人手迹、烈士遗墨和当代书法家创作三部分组成。

       碑苑书法除个别为烈士本人手迹(毛泽东、周恩来)、烈士遗墨外(鞠躬尽瘁,努力救国——邹稻奋、李公朴)、其余皆为国内书法名家、楷、行、隶、草、等风格各异的书法与烈士诗文珠联璧合。


遗址区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遗址,由当年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部分建筑和龙华二十四烈士就义地两部分组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所在地,是创立于清朝同治年间的江南制造局的兵工厂。民国年间,这里一直是上海最高军事机构,以后几度改名。1927年开始改为“淞沪警备司令部”,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熊式辉、杨虎等人曾经担任该部司令。旧址建筑保留和修复的有司令部的门楼、卫兵室、通讯和办公用房等。现在大家看到的门楼,始建于1920年,中西样式,墙体顶端设堞口,二层楼台设岗楼,为当时龙华地区最高的建筑。

       卫兵营房:共三间,内间为寝室,外间为传达室。

       被俗称为龙华监狱的男女看守所:据不完全统计,在这里先后关押、摧残直至杀害过数以千计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早期领导人罗亦农、彭湃、杨殷、恽代英等都曾被关押在这里。走进看守所的大院,首先看到的,就是门边的一块大青石,当年革命志士就是在这里被钉上脚镣,脚镣最重的竟达18斤,戴上后只能半步半步地挪动,被称为“半步镣”。看守所分男牢和女牢。男牢一共三幢,呈“川”字型,分别称为“天”、“地”、“人”,也称1、2、3弄,牢房中间为走道,左右各分隔为5间囚室,合为10间,走道尽头设一便池。白天每幢牢房外的大门紧锁,里面可以自由活动,只有在提审犯人或送饭时外面的大门才打开。在当年牢房墙壁上,曾经留下许多革命诗句和豪言壮语。流传甚广的“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就是其中一首。

       女牢在男牢东侧,面向男牢,共3间,其中1间是女看守和医务用房。囚室狭小,只能打地铺。“龙华24烈士”中的伍仲文、冯铿、李文等就在此关押过。女囚室外一侧有一口水井,是女犯人汲水洗衣服的地方。看守所内,“女犯”唯一“优待”就是可在囚室外面的院子里活动,因此,革命者传递消息,都是由女同胞秘密承担。这里一间“优待室”,又称为特别间,是关押“重犯”、“要犯”的特殊囚室。


就义地

       出看守所朝北,越过一道小溪上的木桥,便是原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的刑场之一,占地约4亩,现辟为“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

       烈士就义地原来是一片荒地,附近有一汪水塘,一座方形砖塔,周围是砖墙和竹篱笆。解放后,党和政府根据烈士家属和当地人民群众提供的线索,组织力量在此挖掘,结果发现了烈士的遗骸,锁在遗骨上的镣铐,以及银角子、铜圆等,此外,还有一件尚未腐烂却被枪弹洞穿的羊毛背心。经考证,这就是1931年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的我党一批重要干部,其中包括林育南、何孟雄以及“左联”青年作家24人。

《龙华烈士殉难地》的作者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家章永浩教授。雕塑采用超时空的艺术语言把无数就义先烈的英勇形象组合在几块花岗岩中,雕塑高4.5米,昭示人们,先烈的献身精神将流芳百世,永垂千秋。


烈士墓区

       烈士陵园墓区是由烈士纪念堂、烈士墓和无名烈士墓组成,安息着近1700位革命烈士的英灵。

       无名烈士墓安葬着271名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碑的后方是一座无名烈士雕塑,它的造型采取了当代新颖的无台座的大地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的是一个巨大有力的侧卧人物身躯,半埋于泥土,露出发达有力的脊梁,象征着无名烈士虽然已为民族而牺牲,却魂归祖国大地,他们的崇高精神将激励后人为中华崛起而奋在无名烈士墓前的是长明火,它日夜熊熊燃烧,象征者烈士们不息的生命之火和永驻的革命精神。

       烈士墓为月牙形坡地,环抱呈圆开的烈士纪念堂,共同组成意为“日月同辉”的建筑造型。烈士墓安葬着有姓名的列士857名,其中有著名烈士李白、王孝和、龙华24烈士等。

      《万众一心—上海军民抵抗日军侵略》雕塑:作者是四川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雕塑取材于淞沪抗战,7个铜像的造型都是中国军人形象,浮雕群像则表现了中华儿女在反抗外来侵略中激发出来的民族气概和爱国精神。

       《五卅惨案》雕塑: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王克庆教授,塑造了一个饮弹欲倒的人物,代表当年血洒南京路的热血爱国青年,身后的消防水笼等道具,演绎着当年的历史场景。浮雕反映五卅惨案后全上海掀起罢工、罢市、罢课的浪潮的历史场面。浮雕墙后面是当年蔡元培先生为虹口五卅烈士公墓撰写的墓碑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