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故居
(一)大门
彭雪枫故居位于镇平县城南3.5公里的雪枫街道办事处七里庄村。七里庄是一个拥有1200人的自然村。这里翠竹葱茏,绿树成荫,小河流水潺潺,自然环境幽静雅致,周围民居散落,阡陌交错,是一个幽静宜人的小村庄。1907年9月9日彭雪枫将军就诞生于此,并渡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原系草房,1938年由雪枫的父亲彭延泰改建为瓦房。
1982年镇平县人民政府确定彭雪枫故居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南阳地委宣传部和地区教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纪念彭雪枫将军诞辰100周年,中共镇平县委、县政府把彭雪枫故居修缮列为全县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对故居进行了修缮复原。现故居占地总面积11亩,建筑面积460多平方米,生产生活用房21间,展品140余件,由故居广场、竹园、生产和生活用房等部分组成。
彭雪枫自1907年9月9日出生,到他离开镇平的14年内一直居住在这个地方。
(二)广场
广场的西边是一条的水渠,顺着这条水渠放眼望去有一眼 “蟒泉”,原来这里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滋润着方圆数里的农田。传说明末清初时,这眼蟒泉出水量非常大,它顺着七里庄蜿蜒南流,经梁寨村绕寨一周,形成一条又深又宽的寨河。这一年,闯王李自成攻打梁寨。由于寨河水流太大,久攻不下,李自成只好命人寻找水源,最后,在七里庄找到这眼蟒泉,就下令将蟒泉出水口用东西堵上。这样,断了梁寨的水源,才将梁寨攻打下来。这以后,这眼蟒泉的水流才逐渐的小了下来。
这清洌甘甜的井水,养育了一代名将彭雪枫。雪枫同志喝着这井水成长到了14岁,从这里走向革命的道路。
(三)竹林
这片竹林占地约两亩,据说是雪枫的祖父彭汝澜先生所种。
穿越这片竹林就是雪枫的出生地——“六德堂”。“六德堂”是故居修缮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六德堂”
1907年9月9日凌晨,彭雪枫将军就诞生在这座农家小院内。
“六德堂”座北朝南,共有5间房屋组成。是雪枫的祖父彭如澜先生于1870年修建的。雪枫的祖父彭汝澜,因在同胞弟兄中排行第六,又崇尚“六德”的思想观点,所以自取家号“六德堂”。
(1)堂屋
堂屋一般是中原农家接待客人、摆酒席的地方。
(2)彭汝澜卧室
彭汝澜先生生于1853年正月15日,1930年9月12日去世,享年86岁。他是一个“颇有学问和道德修养的人”,能教书,善种地,还会拳术。彭老先生一生主张“耕读传家”。除了辛勤耕作,养家糊口外,还曾设帐教读,人称“西学”,名驰一方。他反对好逸恶劳和封建迷信,不信鬼神,在七里庄一带德高望重,深受乡人的仰慕和拥戴。
(3)彭延庆住室
彭延庆生于1874年,是彭汝澜的长子。彭汝澜先生共有两个儿子长子是彭延庆,次子彭延泰,就是雪枫的父亲。
在父亲的影响下,彭延庆自幼就读私塾,后来考入某法政学堂,毕业后返乡继承父业,以教书为生。雪枫五六岁时就跟着伯父给富家子弟伴读。民国初年彭延庆经同学介绍,到河南省财政厅任职员,后到天津某校教书后来加之父亲年高体衰,就退职返乡,于1951年病逝乡里,享年77岁。
(4)雪枫出生房屋
这是雪枫父母结婚时的卧室,1907年9月9日,一代名将彭雪枫同志就诞生在这里。雪枫出生的时候,家里不仅有祖父和父母,还有伯父、伯母和一个堂姐共七口人。
他的出生给这座农家小院增添了无比的欢乐,爷爷喜得第一个孙子更是喜上眉梢,他为雪枫起了个乳名叫“隆兴”,同时又按照家谱“修”字辈起了学名“修道”,就是希望雪枫长大后能干一番大事,使他的家道兴隆发达起来。“彭雪枫”这个名字是1928年,雪枫在天津做地下工作时,根据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山行》中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更名的。
雪枫出生的时候,家里不仅有祖父和父母,还有伯父、伯母和一个堂姐。
雪枫一生受其祖父的影响较深,他的家庭是个典型的耕读世家。雪枫的爷爷除了辛勤劳作外,因其受过一定的教育,深知文化知识对人生的重要,所以在雪枫四五岁时就教他读书识字,讲民间故事。《三字经》、《百家姓》就是在这时候学的。雪枫后来在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时说:除了后来“长长的党的教育”,就是“短短的家庭教育了”,“祖父给我幼小时的一点文化”,尤其是“国文这种文化水平”就是“祖父教我的”。对祖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时除了祖父的言传身教外,他还跟随教私塾的伯父跟富家子弟伴读。不到三年的时间,他便熟读了《论语》、《中庸》、《大学》、《出师表》等古代名著。在祖父和伯父的熏陶下,雪枫很小就受到了无形的教育。
当雪枫后来成了我军的高级指挥员后,曾以儒将闻名全军,人们称颂他“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写文章”,这和他自幼就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
雪枫同志的少年时代,是现代中国革命风起云涌,急剧变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和民国初期最黑暗、最反动的时代。雪枫目睹了土匪横行、民不聊生的情况,就立志要救国救民,于是,从小就跟随祖父学习骑马耍枪。为对付土匪的烧、杀、抢、掠,他就组织乡亲们买枪买炮,在村边设置铁丝网,在要道上设铁钉.绊马索等障碍物,在树上设瞭望哨,轮流传签巡逻值班,团结御敌。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雪枫从小就养成了勇敢、机智和自强不息的性格。
随着雪枫年龄的增长,“六德堂”人口也不断的增多。彭汝澜先生年事已高,就决定将延庆、延泰兄弟两个分门另过。根据中国“长子不下堂”的民俗,延庆是长子,住老宅“六德堂”,延泰是次子,另辟新宅“泰和堂”居住。
(五)“泰和堂”
泰和就是平安、好运、和睦的意思。彭雪枫在这里一直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直至1921年的秋天离开这里外出求学。
(1)院落
“泰和堂”由九间房屋组成的院落,东屋三间为上房。北屋东间为进出院落的大门(过庭),西边两间雪枫父母劳作的织房。
(2)泰和堂堂屋及雪枫父母卧室
这间堂屋就是雪枫家的客厅了。
这间是彭雪枫父母的卧室。彭雪枫同志的父亲彭延泰生于1881年7月,读过不长时间的私塾,因家里缺少劳力,即辍学务农,他还粗通中医,又是一位种地能手,农闲时在家织丝绸。解放后,党和政府安排他任河南省中医学院名誉院长,他还曾任河南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二三届政协常委,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的亲切接见。1969年9月12日在郑州去世,享年86岁。
雪枫的母亲王氏,生于1881年,是七里庄附近大霍营一家佃户的女儿,具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她勤劳朴实,忠厚善良,白天除了操持家务洗衣做饭,还采桑养蚕。每到晚上就纺花织布,里里外外是一把好手。终因积劳成疾,1930 年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
雪枫同志共有兄弟四人,他是老大。
(3)雪枫住室
这里是少年时代雪枫同志的住室。
1915年,雪枫的父亲和他的伯父在县城开了一个名叫“庆泰和“的杂货铺,雪枫就随父进城到镇平仓房街初级小学读书。由于他勤奋好学。、德才出众,被省里来的督学所察觉,就免试让他直接升入察院模范高等小学。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开始探索革命的道路,并写了两篇具有现实意义的作文——《李自成打梁寨》、《和家姐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两篇文章寓意深刻,说理透彻,笔墨酣畅,轰动了全校,使广大师生所注目、称羡不已。
1921年春天,他从察院小学毕业后,由于家贫而无法继续学业。便辍学在家随父母劳作和织丝绸。1921年的秋天,刚满14岁的雪枫带着家里仅有的15块大洋离开了家乡,投奔在天津教书的伯父彭延庆处继续求学。他的这一离开,是雪枫命运的一大转折,从此使他有机会接受了高等的教育,也使他有机会接触了马列主义,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和全中国的革命道路。从此,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写下了“彭雪枫”这个响亮的名字。
(4)厨房
这是雪枫家的厨房。
(5)粮食储藏间及雪枫弟弟住室
这间是雪枫家的粮食储藏间及三个弟弟的住室,放有升、斗、、面缸、水缸、面箱、箩、簸簯、拆瓢等。
雪枫的二弟彭之久,原名彭修教,乳名宝兴。生于1910年8月26日, 1928年夏,彭雪枫返回家乡时,向他讲了很多革命道理,使他萌发了革命思想,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37年8月,彭雪枫在太原时介绍他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工作。后来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旅参谋长、团长、团政委等职, 1941年3月调太岳军区卫生部任部长,在陈庚部下工作。1947年4月28日在山西夏县晋南战役中壮烈牺牲。时年37岁。
雪枫三弟彭修学,乳名玉兴,生于1914年,受两位兄长的影响,曾积极要求参加革命工作。雪枫一再嘱托:家有祖父、父亲,弟弟还小,我和你二哥都已离家在外,而且革命很快会普及到咱们那里,到那时还愁没有你的工作做?并说,以后就是逃荒要饭,也不要沾国民党的边儿。受兄长所托,修学尽职尽责挑起家庭重担,秘密与党保持联系,并为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解放后在河南省劳动人事厅工作,1997年去世。享年83岁。
雪枫的四弟彭修华,乳名华兴,生于1924年,解放前曾参加过党领导的学生运动,解放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届贸易系(本科)。后经组织分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工作,1971年3月因病在北京去世。
雪枫兄弟四个,两个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6)龙爪桑
这棵参天的古桑,据七里庄的老人们说,植于清代,到现在已有百余年了,因其枝丫错落有致,状似龙爪,人们称为“龙爪桑”。
1948年5月,正在指挥宛西战役的陈赓将军,专程来到故居拜访雪枫的父亲彭延泰先生,并在树下与彭老促膝长谈。从而留下了一段佳话。
雪枫小时候常常在这棵树下读书习武,每遇天大旱时,就天天到村西头小河里挑水浇树,与这棵“龙爪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7)机房
这是雪枫父亲使用过的织绸机和他母亲使用的织布机和纺花车。
在过去镇平不仅是玉雕之乡,地毯之乡,同时也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乡。20世纪初,镇平丝绸销路很广,从事织绸者也越来越多,几乎家家都有织绸机。所以,雪枫的父亲在农闲时就织点丝绸,挣钱补贴家用,也曾外出当过织绸工人。1921年雪枫失学后就曾在家跟着父亲学织丝绸。
(六)场院
场院是雪枫家打麦、扬场、晾晒粮食的地方,平时就用来堆放农作物。
雪枫小时候经常在这里习武练棒。
(七)生产用房
这里有用来磨面的石磨。就是将小麦、豆类等籽粮放在石磨上反复研磨,然后用萝筛取后,变成面粉。过去这是必不可少的加工粮食的生产用具。有用来筛面的面箱。有轧花车和弹花车。解放前雪枫的父亲彭延泰先生曾在镇平县城东关租房开过弹花、轧花铺以补贴家用。
(八)牛屋及存放农具的地方
旁这几间草房是雪枫家养牛养驴以及存放农具和杂物的地方。
这里有喂牛喂驴时用来放草料的食槽。
牛车就是过去重要的运输工具。旁边放的都是他们家当年用过的农具,有犁、耙、耧、拖子、木锨、木叉、桑叉、坯模等。
彭雪枫很小就开始帮助家里放牛、割草、打柴,并经常帮助父亲耕作,帮助母亲烧火做饭等。
(九)结束语
彭雪枫,一位普通农民的儿子,就是从这样一个平凡村庄、寻常院落出发,踏过泥泞的乡间小路,投入到滚滚的革命洪流中,成为世人瞩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
如今将军已经远去了,可是,来到故居我们仿佛又看到将军那英姿飒爽的身影和他幼时读书习武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