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红25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处于秦岭淮河一带的南部,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秀丽,景观类型繁多,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豫风楚韵文化、人文文化和景观交相辉映,堪为红色旅游的经典。
景区东、北、南三面环山,西距京珠高速公路灵山出口8.6公里,高速路口与灵山相距15公里,北距罗山县城40公里,与铁铺乡政府所在地相距2公里,与省级风景名胜区,信阳国家级鸡公山风景名胜区,鄂豫皖革命首府所在地——新县县城处于同一条旅游带。
与何家冲相连的红色景区有:红28军军部旧址——青蓬;红25军彭新店旧址——龙池;李先念灵山会议旧址——灵山寺。除此之外,何家冲还有苏维埃政府旧址;江泽民亲笔题写的何家冲八一希望小学;红25军长岭岗战斗旧址,将军石、红军洞等红色纪念景点。
何家冲红色革命历史悠久,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军摇篮,四大长征出发地之一。早在1926年,这里就建立了农民协会;1927年3月份的农民暴动是豫南地区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农民暴动之一;1929年,建立了赤卫队,鄂豫皖根据地形成后,何家冲是苏区的游击区;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撤后,何家冲是红25军和鄂东北道委坚持斗争的主要地区。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何家冲曾是红28军医院驻地。抗日战争时期,何家冲为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五师突围后,何家冲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坚持斗争直至解放。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全体将士2984人,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何家冲出发长征。在长征途中,英勇奋战,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各支长征队伍中率先到达陕北,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人称“北上先锋”,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此,何家冲这个小山村就与红军精神连在一起,与爱国主义教育连在一起,与红色旅游连在一起,成为光芒四射的革命纪念地。1996年11月,红25军军部旧址、红25军军部医院旧址、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标志---银杏树被国务院直接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何家冲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等6家单位联合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100多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第21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008年,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开园仪式,开始实行免费对外开放;2011年3月,何家冲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现在已经有20多家单位在此设立了培训基地;2013年,何家冲被列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之一,2014年,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注下,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旨在把何家冲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何冲小学是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时候,由中央军委援建、原国家军委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一所希望学校。目前有在校师生约60人。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旧址是由四部分组成:军部旧址—何氏祠、石墨盘、银杏树、红25军医院旧址。
军部旧址——何氏祠
1934年11月,红25军西撤到何家冲时,当地的老百姓就把何家的宗族祠堂让出来,作为红25军的军部机关。何氏祠建于明末清初,是一座典型的具有豫南民居特色的小四合院。纪念馆内通过历史图片、实物陈列、文字解说以及声光电场景造型,为我们真实的再现了红25军的建立、成长、壮大的历史过程。原国家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为纪念馆题写馆名。主题形象墙。它是由大别山和红25军主将们的群体半浮雕组成。其中有当时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同志,红25军军长程子华同志,红25军军政委吴焕先同志以及红25军副军长徐海东同志。
(初建)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是以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的一部分工农武装力量为基础,于1931年10月25日在安徽省六安麻埠成立的一支主力部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红四方面军。成立后的红25军军长为旷继勋,政委王平章,吴焕先是政治委员。之后红25军在红四方面军总部的直接领导下(总指挥徐向前),积极投入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并取得了相应的胜利。
(重建)由于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红25军主力被编入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被迫向川陕转移。原红25军撤离后,敌人以20万的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清剿”,企图彻底消灭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当时敌军所至,火光冲天,庐舍成墟,一时之间,鄂豫皖军民陷入混乱当中,情况十分危急。在这种情况下,鄂豫皖省委于1932年11月29日在湖北省红安县檀树岗召开了最高军事干部会议,决定重建红25军。11月30日,新成立的红25军军长为吴焕先,政委是王平章。重组后的红25军连续取得郭家河、潘家河、九龙长岭、杨四寨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人数也一度发展到1.2万余人,打破了国民党大规模的划区清剿,使根据地得到恢复。之后并在离我们不远的长岭岗上进行了战斗。
(长岭岗战斗)1934年六月下旬,张学良制定了对我军持续三个月的围剿计划,7月17日拂晓,红25军经过长岭岗时,与张学良的115师展开激烈战斗。战役历时5个小时,歼敌5个营,俘敌40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为之后红25军的长征打下了坚实的物资基础。长岭岗战斗的胜利,可以说是军民团结奋战的胜利。战斗开始时,罗山杨店便衣队组织附近的群众到阵地给红25军指战员送水解渴,战斗结束后,群众到阵地帮助红25军捡枪支弹药,现在罗山县文物库房还珍藏有一份当年红军向百姓打的借枪条。后来,原中纪委副书记郭述申在回忆起这段历史的时候,提笔写下了“何家冲精神永放光芒”这样一句话。
长岭岗战斗结束之后,红25军开辟朱堂店、陶家河两小块根据地,但是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危害和敌人的残酷围剿,根据地形势依然很严峻,红25军是继续坚持斗争还是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历史地提到了省委面前。
(长征前)正在这时,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派程子华于1934年9月到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并带来了党中央的指示。于是,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了第十四次常委会议,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在会上传达了程子华带来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认真的分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形势,省委一致决定立即率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谋求新发展。花山寨会议之后,红25军西撤到罗山县殷家塆、何家冲一带进行整编,1934年11月16日晚,整编后的红25军,全体将士共2984人,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和军政委吴焕先的带领下,.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银杏树下集合,由此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独树镇战斗)1934年11月26日下午1时许,红25军在河南南阳方城县独树镇附近准备越过许南(许昌、南阳)公路时,突然遭到敌第40军第115旅和骑兵团的袭击。独树镇是扼守西区伏牛山的必经之路,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赶上当天遭遇寒流天气,气温骤降,风雪交加,能见度差,发现敌人较迟,战士们被雨水浸透,手指冻僵,拉不开枪栓,加之部队连夜急行军,非常疲劳,仓促应战,陷入被动。敌人则趁机发起进攻,从两翼包围,情况十分危急。此时,军政委吴焕先从通信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挺身而出,指挥前梯队英勇奋战,冒着敌人密集火力,与敌人展开白刃搏斗。副军长徐海东率后梯队跑步及时赶到,投入战斗,经过一番恶战,终于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于是,乘着夜黑越过许南公路进入到伏牛山东麓。独树镇战斗是红25军在战略转移途中一次极为险恶的战斗,它不仅关乎转移成败,更关乎红25军的生死存亡。后来为了纪念这次战役,在南阳方城县独树镇建立了一座纪念碑,碑高耸于七里岗之上,形如刺刀,雄视穹苍,寓“血战”之意。碑高为25.34米,25就是红25军的番号,34就是1934年,也就是这次战役爆发的时代背景。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时,原国家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把此次战役改名为血战独树镇,将其与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激战嘉陵江等著名战役并列入长征史册。
红25军进入到伏牛山后,发现这里是豫西“内乡王”别庭芳的势力范围,统治很严密。而且村村寨寨都有枪支,很难发动群众,加之这一地带地域狭窄,人烟稀少,粮食和物资都很缺乏,创建根据地非常困难。省委和军领导决定继续向西挺进,一直到达陕西南部,并且在这里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也是红25军长征的一大特点,在当时全国革命根据地都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新开辟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给红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也是后来红25军到达陕北会师人数还有增加的一大原因。至此,红25军第一阶段的战略转移任务完成,红25军在新开辟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呆了近6个月之久。红25军自1934年11月从罗山何家冲出发长征,即与中央红军失去了联系,对中央红军的行动不甚了解。1935年7月,徐海东从一份《大公报》获悉,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经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意向。为了迎接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省委立即召开会议做出了西进北上,挺进陕甘的决定,并任郑位三为中共鄂豫陕特委书记,留下陈先瑞等率地方武装力量,继续坚持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会上徐海东紧握拳头说:能牵制敌人兵力,保证中央红军顺利北上,对全国革命也有意义,在这次行动中,即使我们3000多人牺牲了,也是光荣的。1935年7月16日,红25军全体指战员怀着到党中央身边去的迫切愿望,踏上了第二阶段长征的光荣征程。徐海东在西征北上途中勇当先锋,大战天水关,强渡渭河,切断西兰(西安兰州)公路,牵制了川陕甘边去的大批敌军,从战略上有力的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这时,蒋介石极为震惊,从7月26人至8月10日连发了五道急电令,命令各部“先以优势兵力迅速解决徐匪,再行以全力回击朱毛,并把徐海东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最高的三个人,赏额均为25万银圆。1935年9月15日,红25军历经重重困难,到达陕西延川县永平镇,并于次日同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红27军胜利会师。至此,红25军历经十个月的奋战,转战9000余里的长征胜利结束。在各支长征队伍中率先到达陕北,人称“北上先锋”,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举行了奠基礼。
(铁流西征)庾家河反击战 1934年12月10日上午,中共鄂豫陕省委正在陕西雒南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时,敌国民党第60师突然从鸡头关方向奔袭而来,夺取了东山拗口有利地形,向红25军发动猛攻。军首长迅速指挥部队反击,副军长徐海东率223团奋勇夺回东山拗口,第224、225团以神速动作抢占拗口南北西侧高地,击退进攻之敌。敌增援两个团赶到,全线展开激战。正负军长均受重伤。军政委吴焕先指挥部队顽强反击。经20余次反复冲杀,将敌人击垮。毙伤敌800余人,我军也伤亡200余人。庾家河反击战标志着红25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到陕南第一阶段转移任务的胜利完成。战后,红25军开始了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5年8月21日,红25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歼敌1000多人,但军政委吴焕先,也是徐海东的亲密战友,在战斗中被一颗流弹击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红25军全体将士因着这位及其受尊敬和爱护的军政委的牺牲陷入了深深的悲痛。而从来都是宁肯流血,不愿流泪的徐海东,也悲怆至极,嚎啕大哭。
(红25长征的几大特点)一: 红25军是唯一一支在长征过程中人数得到增加的队伍,出发长征时为2984人,到达陕北会师时有3400多人;二:红25军也是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开辟了根据地的队伍,即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三:红25军未经雪山也未经过草地,却是四支长征队伍中主要领导人伤亡最多的一支红军,军政委吴焕先在四坡村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积劳成疾,因病去世在陕西龙驹寨,军长程子华胳膊被打断从此留下了后遗症,副军长徐海东也身负重伤;四:军领导带头挥刀在一线冲杀,是这支队伍常见现象,这也是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的一个重要原因;五:红25军的长征完全是孤军北上,经常与敌人打遭遇战,却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人称“北上先锋”;六:红25军也是一支娃娃军,或人称“童子军”,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5、16岁,年龄最大的为33岁,还有一个最小的娃娃兵只有8岁;七:红25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同时也有效的保存了两块革命根据地: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留下的红28军,英勇的坚持了异常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抗热战争后,这支3000人的武装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撤离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时,留下的武装力量组建为74师,同样坚持了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这支2000多人的队伍,随后奉命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留守处。
(会师陕北)1935年9月16日,红25军同刘志丹领导的红26、红27军胜利会师,三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徐海东打仗特别厉害,人称“徐老虎”,这是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字。特别是在红25军第二阶段的战略转移途中,由于吴焕先牺牲,徐宝珊病逝,程子华又负伤在身,这时红25军的重担落在了徐海东的身上,躺在担架上的徐海东兼任军政委和省委书记,指挥全军战斗,而且一路非常勇猛。这对稳定部队的思想情绪,坚定胜利信心,继续执行北上战略任务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副军团长刘志丹,陕北苏区的创始人之一,黄埔军校第五期的学生。当地的老百姓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刘”,人称陕北的活地图。遗憾的是他在牺牲的时候也只有33岁。1936年,中央决定将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1996年,刘志丹同志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保卫苏区)红十五军团,以劳山、榆林桥战役的胜利,迎接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到来。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指挥下,参加了直罗镇战役,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红十五军团被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徐海东又从红十五军团的团长改任为344旅的旅长,带领着队伍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战争当中去。
(何家冲会议场景复原)何家冲会议是红25军在何家冲整顿期间召开的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主要是为红25军长征前后做相关的准备工作。在会上作了以下相关的决定:一是整编队伍,确立新的领导成员;二是制定长征出发宣言,进行整治动员;三是安置不能随军行动的伤病员和组建红28军,由高敬亭领导;四是准备干粮、草鞋以及长征路上的行军纪律。上述的工作都要在15日内完成。当时参与何家冲会议的领导人有:军长程子华;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副军长徐海东;军政委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参谋长戴季英。
(首长住室)东西两个小厢房都是首长住室,里面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骁勇传承)从红25军走出来的百位将军,1955年到1964年授衔的一共有97位将军,人称“百将之军”。97位将军当中,除了钱信忠少将系上海宝山县人,其他的96位全部是鄂豫皖三省的。其中,湖北大悟、红安、麻城、孝感等县41名;河南商城、新县、固始、光山县等21名;安徽金寨、六安、霍山等县34名。97名将军的年龄层次:1900—1910年者,共18人;1911—1920年者,共79人。其中有79名参加了红25军的长征,有18名虽然没有参加长征,但都被编入红28军,坚持了鄂豫皖边区异常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中央军委、解放军三总部、各界兵种、各大军区副职以上的领导者,共有35名。1988年,人民解放军实行新的军衔制度,总共授予17名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中,就有出自红25军的两名:刘华清,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王诚汉,时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
走长征路
(石磨盘)红25军在何家冲整顿期间使用过的石磨盘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1934年11月份,红25军在何家冲整顿时期,为了不打扰当地的老百姓,就露宿在这半山腰上,红25军的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了老百姓。于是,他们拿出自己家为数不多的粮食,就是在这个石磨盘上磨米磨面,制成干粮。现在罗山文物库房还珍藏有红军给百姓打的“借粮条”。这座石磨盘在当地百姓的精心保护下得以完整保存,也成为红25军在战争年代艰难环境下生活的重要物证,同时体现了红军与百姓之间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银杏树)这棵参天大树就是红25军出发长征的标志——银杏树。这棵银杏树直径为1.5米,高约为30米,据林业部门鉴定距今已经有880多年的历史。1934年11月16日晚,红25军全体将士就是在这棵银杏树下集合,军政委吴焕先迎风雨宣读了红25军《长征出发宣言》,战士们则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由此开始长征。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白果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被誉为“中原大地上的绿色纪念塔”。福泽着何家冲人民,见证着何家冲一步一步更好地发展。
(红军医院旧址)红25军的医院旧址是一座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宅院。四进门三进屋一共有86间房屋且所有房间都是相通的。这里曾是红25军、红28军的医院驻地。当时红25军医院院长为钱信忠,开国之后,曾担任国家卫生部部长。
(七仙女)说到红25军医院旧址,就不得不提长征途中“七仙女”的故事。她们分别是曹宗凯、曾继兰、周东屏、戴觉敏、张桂香、余国清、田喜兰。在长征途中,她们不仅担负着照顾伤员,还要采集药材,担任宣传员。在战斗频繁,工作紧张,宣传任务重的情况下,曾纪兰和曹宗凯倒下了,其它的五名女战士,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艰难困苦,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平镇,胜利会师。
在革命战争年代,何家冲人民为红军送信和掩护伤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红25军离开鄂豫皖之后,敌人对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清剿,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红25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自2013年何家冲被评为全国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来,在上级领导的扶持和当地政府的关注下,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何家冲也正在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