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山地道
1969年珍宝岛战役后,中苏关系处于严重紧张对峙时期,而186团身处在边境最前沿,为了备战备荒而挖掘了龙珠山地道。
地道两边的墙上写着“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以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字样。这就是当年珍宝岛战役发生以后,毛主席作出的指示精神。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186团的男女老少齐动员,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顶着寒风暴雪,奇迹般的修筑防御工事近10公里、挖起了家家相连、路路相通的地道2800多米,而且在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上修建了地堡,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作战阵地,一旦开战,来侵的敌人虽然进得来,却找不到一个人。
二连龙珠山地道便是最典型的一个冷战遗址代表,如今已是186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边境红色旅游资源最重要的景点之一。
老地道口:这个洞口是最早时期的地道入口,在外面的洞口上还清楚地写着“反修洞”的字样。据记载,这条地道是当年通往每家每户的重要通道。直至今天,二连的职工在自家的院子里种菜时,时不时也会发现当年通过来的地道。
快速歼敌地道:快速歼敌地道是根据当时的实战需要,设置的一个既可以通过此地道到山顶上观察敌人动向,又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战领致高点的地道,对打击敌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诱敌深入地道:此地道全长150米,妙在当敌人来侵时,可以采用战术中的“迂回战术”前后功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将侵犯来敌歼灭于此。
龙珠山地道里的每一件物品、每一个人物雕塑、每一间房间,都承载着老一辈军垦人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和边防的稳固,所付出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
避难室:此处呈现了老百姓为了防敌侵略,舍不得将自己家的牛、羊、鸡、狗等舍弃,因为这是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牛的脖子上有一个铜铃,这个铜铃就是地道里联络用的“有线电”,在了解地上的情况时,靠人吆喝传递消息,这叫“无线电”;地道里互通情况时,靠拉小铜铃,这叫“有线电”。说明了人民利用地道有效地保存了自己,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小小的铜铃,反映了戌边将士是无穷无尽的智慧。
医疗室:当时建团的时候,团场的卫生医疗条件很是薄弱,医疗设备十分简陋,只能处理一些普通常见的疾病,仅有55名医护人员,后来从兵团医专学校派来了3名大学生补充到了医疗队伍中。加上连队卫生员,团场的医护人员才达到10人。然而,就是这10个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守护着全团广大职工群众的的身心健康。
作战指挥室:这是一个特殊的“战场”,站在中间的这位就是时任建团初期001民兵值班连的连长白玉书,这位现已87岁高龄的老人对一八六的贡献已无法用语言和成绩言表,他见证了一八六团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从一穷二白到富民安居的历史变迁。
弹药库:这里是对团场屯垦戌边描述中“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最真实的写照。这些枪支部分是仿真的,部分是老一辈军垦人遗留下来的,而这些弹药箱则是那个年代留存下来的。咱们的前辈们毫无畏惧,坚持寸土不让,坚持驻守边疆,用热情和勇气、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在这里拍照时,请勿乱动里面的枪支和物品。
战壕:这些坚实而又有些潮润的沙袋能让人感觉到这些泥土里浸满了老一辈军垦人坚贞的精神和不屈的戍边卫国情怀。
老地道口:这是最早时期的地道望风口,在这里至今还能依稀地看到当年“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字样。同时在龙珠山正面的山坡上刻着“屯垦戍边”四个红色大字,每个字200平方米,象征着边境军垦人履行职责和使命的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