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抗战陈列馆
贵州抗战陈列馆位于深河桥抗日文化园内,陈列有抗战时期的大量图片和实物,展览分为日本侵华,民族危亡;伟大旗帜,全民抗战;抗战后方,黔中英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4个部分,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下,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和贵州各族人民积极抗日救亡的史实,介绍了黔南各族人民在“黔南事变”中不畏强暴、反抗外侮的英勇事迹。
第一部分:抗日战争大事记
日本侵华 民族危亡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人民有着近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然而,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奉行法西斯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疯狂发动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战争中,日本侵略者不但对中国人民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迫害和摧残,还对占领区实行殖民统治,推行奴化教育;不但控制中国的交通、金融、贸易等经济命脉,掠夺中国的工业、矿业、农业资源,还大肆破坏中国的文化资源,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犯下罄竹难书的累累罪行,在现代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
日本侵华行径 步步升级
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和侵略扩张的道路,对中国虎视眈眈。1894年6月,日本出兵朝鲜占领平壤,7月偷袭中国清政府北洋海军运兵船,致中国士兵和船员800多人死亡,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权;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各岛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日本人可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自由设厂,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等。
《辛丑条约》
1900年8月,日本伙同俄、英、德、法、美、意、奥等组成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本息合计达9.8亿两,允许帝国主义列强留兵驻守中国。《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日俄战争》
1904年2月8日,日本为争夺中国东北地区的权益,取代俄国在东北的地位,偷袭驻旅顺的俄国舰队,对俄宣战,在中国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战前东三省曾被俄占)。
《田中奏折》
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侵华策略,会后制定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蒙满;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驻沈阳的日军制造借口,以“柳条湖事件”为由向中国东北军发起进攻,挑起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事变后仅四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东北全境,开始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东北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深渊。
一·二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转移国际视线,使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与控制行动顺利进行,于1932年1月在上海制造一系列的事端,于1月28日深夜,向驻闸北的中国第十九路军发动袭击,一·二八事变爆发。 炮制伪“满洲国”
日本军国主义为长期霸占中国东北,使其成为殖民地,网罗以溥仪等为代表的汉奸及其它亲日分子,于1932年3月1日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强迫伪满签订《日满议定书》,为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实行法西斯殖民统治披上合法外衣。
华北事变
日本侵占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并未满足其侵华野心。1935年,日本入侵华北,同国民政府达成《秦土协定》《何梅协定》。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控制华北大部分地区,使中华民族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提出进入宛平城搜查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军队的拒绝,日军遂向宛平城进攻,炮轰卢沟桥,制造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开始。
日寇暴行 惨绝人寰
推行“三光”政策
日本侵略者在华推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中国不设防城市和大量非军事目标狂轰滥炸;发动细菌战,对中国人民实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推行殖民掠夺政策,中国的矿产资源变成日本扩大战争的资源,使中国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中国大地到处是残暴的日军留下的斑斑血迹,伤痕累累,满目疮痍。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按1937年比值计算)。
第二部分 国共合作 全民抗战
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积极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中华民族走上团结抗战的道路。1937年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国抗日武装开赴前线,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协同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开展神圣的全民族自卫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积极的抗日主张和正确的方针政策
中国共产党站在全民族利益高度,正确分析形势,提出积极的抗日主张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有力的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宣言。宣言提出:“(国民党军)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完整”。在此三个条件下,“愿同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议”。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蒋介石抗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形势,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等同志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商谈解决西安事变问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抗拒的大趋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在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广大军民、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全民抗战局面逐步形成。
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在北京兴起。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号召全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
一二·九运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浴血奋战
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动员了广大军民,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日军陷入全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在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无数的抗日英雄和抗日爱国将领,他们身先士卒奔赴疆场,抛头颅,洒热血,立下赫赫战功,作出不朽贡献。
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国外友人纷纷支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蓬勃发展的敌后根据地
延安灯塔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也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是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指挥中枢,是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政治指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的总后方。在延安,毛泽东总结抗战经验,集中全党智慧,撰写重要著作,形成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行动指南。中共中央制定抗战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引全国抗战走向胜利。
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陕甘宁区、晋察冀区、晋冀豫区、冀鲁豫区、晋绥区、山东区、冀热辽区、苏北区、苏中区、苏浙皖区、淮北区、淮南区、皖江区、浙东区、河南区、鄂豫皖区、湘鄂区、东江区、琼崖区、总面积95万平方公里,人口9550余万。
敌后战场对日作战
八路军、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辽阔的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英勇杀敌,打击、围困了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军队,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力量。
第三部分 黔中激流 抗日救亡
早在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提出亡国的“二十一条”时,贵州人民就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贵州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作为大后方,贵州接纳众多内迁的工厂和学校,同时征集大量民工抢修道路、桥梁以及飞机场,为抗战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数十万黔籍官兵奔赴前线,浴血沙场,奋力杀敌,谱写悲壮篇章。贵州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军,挽救民族危亡作出重要贡献。
贵州各界抗日救亡运动
帝国主义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混战之机,乘机攫夺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于1914年8月下旬派兵由山东龙口上岸,横截莱州半岛,占领沿途城镇。1915年初,日本向中国提出将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到贵阳,贵阳各学校师生和民众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对侵略、誓雪国耻、保我河山”的抗议示威活动。
蓬勃兴起的救亡运动
七七事变前后,贵州省学联于1937年7月成立,学联在省内多所学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出壁报,组织歌咏队唱救亡歌曲,出版宣传抗战刊物及演出剧目等,有力推动全省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遵义、湄潭、凯里、独山、龙里等地也纷纷成立抗日救亡组织,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深入全省社会各阶层,此起彼伏,蓬勃兴起。
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领导的抗战活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一些在外地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贵州青年先后回到家乡,组织共产党支部,宣传和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0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五进贵州,足迹遍及全省68个县,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宣传抗日主张,在贵州播下革命火种。
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批准建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简称贵州省工委)。中共贵州省工委积极开展组织活动,掀起全省的抗日救亡活动。
红军长征在贵州
1930年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二、红六军团和中央红军,先后进入贵州,进行惊心动魄的战略大转移——长征,足迹遍及全省68个县。红军每到一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贵州大地播下革命火种。
建立八路军贵阳交通站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贵阳设立中国共产党的公开办事机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习称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担负与中国红十字会中共特别支部等的联络,为转运军需物资,转送党的干部和爱国人士、进步青年,开展统战工作,进行秘密斗争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贵州传播
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燃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火炬,揭开中国历史新篇章。在此前后,贵州先进青年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旷继勋、龙大道、冷少龙等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外出求学,参加传播马列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他们通过写信、寄书刊等方式,把马列主义传入封闭落后的贵州山乡。
中共毕节支部成立
1933年,在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林青、缪正元从上海回到家乡贵州毕节,与当地进步青年秦天真等一起,在“陕西会馆”成立“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宣传马列主义及党的政策和抗日主张。在此基础上,于1934年1月建立中共毕节党支部,林青为支部书记,缪正元、秦天真为支部成员。
建立中共贵州省工委
1934年,林青和缪正元从贵州毕节和四川转到贵阳活动,1935年1月遵义会议期间,林青到遵义向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罗迈(李维汉)汇报了贵州的革命活动,得到充分肯定。罗迈代表党中央批准建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简称贵州省工委)。
建立贵州抗日救国军
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毕节,为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中共贵州省工委及地下组织协助下,团结地方爱国进步人士和地方武装,组建了有3000余人的“贵州抗日救国军”,由辛亥革命老人周素园任司令,省工委成员邓止戈任参谋长。
支援前线抗战的大后方
位于大后方的贵州,有15个县市遭受日军轰炸和铁蹄践踏,百姓伤亡51626人,遭受直接、间接损失折合民国34年份共计2077亿元。为支持全国抗战,贵州发挥了大后方的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贵州征兵639631名;征用民工近1300多万人次,每3名男丁就有1人在后方服役;征集民工696167人兴修公路、机场等工程;1941年至1945年间,征粮12421209市石,其中军粮7400689市石;开展捐献、慰问活动;接济难民近2万人,其中华侨761人,发放津贴总计516450242元(民国34年价),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运送抗战人员物质的交通枢纽
抗战期间,贵州是抗战物资运输的唯一通道。为使物资更快运往前线,贵州百姓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积极修筑机场、码头、公路等军用设施,确保抗战的需要。修建晴隆到广西八渡公路,改建晴隆盘江大桥,修筑兴仁至兴义连接昆明公路、玉屏至铜仁连接湖南公路、遵义至绥阳公路,扩展川黔公路等,8年间兴修公路共2285公里。先后修建扩建遵义、清镇、思南、黄平、独山、安龙和天柱等飞机场,发挥了抗战交通枢纽的作用。
为抗战培养、输送兵员
内迁贵州的军事院校,在校舍简陋,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教学,学员怀着报国杀敌的决心学习并走上战场,为前线不断输送有生战力。
抗战时期经独山转移到后方的知名人士
抗战时期,不少名人相继从敌占区辗转到达独山,前往贵阳、重庆等地。有的还在独山停留,举办抗日宣传文化活动。1944年8月,田汉率领“四维”艺校师生在独山逗留3天,搭台演出3场,宣传抗日,每场演出田汉都作开场演讲。电影明星胡蝶途径独山前往重庆期间,也曾在独山停留演出。这些活动丰富了战时独山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独山人民的抗战意识。这里所列人物仅为其中的代表。
贵州籍官兵在抗战第一线
全面抗战期间,贵州各族儿女近70万人先后奔赴抗日战场。无论是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地面作战、空中作战、公开战线、隐蔽战线,前方抗敌、后方支前,都有贵州人浴血奋战的身影。在正面战场,由黔军改编成的或以黔籍官兵为主体组成的部队共有11个师,他们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及缅北滇西松山战役等,数万贵州儿女血洒疆场。据不完全统计,当年贵州是人口小省,全省人口约1000万左右,其人口与兵员输送比例为6%,其比例之大,在全国列入前列。
贵州抗战陈列馆以全国抗战为着眼点,集中表现贵州儿女对抗战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展现黔南各族人民在抗日斗争中的牺牲和奋斗精神。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