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关向应纪念馆 



关向应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后经多次改扩建,现在的纪念馆是于2007年9月10日,关向应同志诞辰105周年之际正式开馆的。整座纪念馆占地面积47433平方米,包括:关向应故居、主展馆、延安窑洞、红三军指挥所、满族风情四合院、关向应同志衣冠冢、兵器展示区、东方红组雕《红军颂》等。主展馆面积3448平方米,以三个展厅六个部分向大家全面介绍了关向应同志光辉的一生。


序厅


关向应同志的半身铜像,下面镌刻着毛主席为关向应同志的亲笔题词。浮雕是以“光辉的一生”为主题,展现了关向应同志一生不同时期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景。圆形穹顶天花,上面镶嵌着44颗红五星,寓意着关向应同志一生44载忠党爱国的革命生涯。


第一展厅


关向应同志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和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曾任团中央书记、中央军委书记、红三军政委、红二方面军政委、八路军一二〇师政委、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中共晋绥分局书记等重要职务。曾当选为六大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七大中央委员。

金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地处辽东半岛南部,濒临黄渤两海,物产富庶,景色秀美。因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关向应出生前后,大连地区先后遭受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浩劫,在关向应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仇恨外敌入侵的种子。


第一部分“从满族农家走出的革命青年”


关向应同志原名关志祥,字和亭,乳名喜麟子,满族人,满族姓瓜尔佳氏。1902年9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金县大关家屯一户满族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直到1912年,10岁的关治祥才进入本族人开办的私塾念书。1920年4月,18岁的关治祥考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附属商业科读书,而当时的大连已经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他一踏进这座城市,就痛切地感受到了当亡国奴的耻辱。国家的腐败,民族的屈辱,在他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创伤。而此时,五四运动的波澜也已经开始涌入了大连,大连的中文报纸《泰东日报》不断介绍关内学生运动的情况,也经常刊载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情况的文章,关治祥被这些文章深深的吸引,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1922年3月,关治祥从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商业科毕业,经人介绍到日资企业大连日华兴业株式会社做职员,在大连港码头监理会社的进出口物资。关治祥每时每刻都能看见中国苦力工人劳动的惨景。目睹了日本占领者疯狂掠夺中国丰富物产资源,残酷剥削和奴役中国人民。他才做了一个月因与日本人发生冲突愤然辞职回乡务农。

1922年8月,靠着朋友的帮助,关治祥在大连《泰东日报》社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业务科做职员。

当时《泰东日报》的总编辑傅立鱼先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爱国者,他聘用的记者、编辑和印刷工人都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觉悟。在这里,关治祥结识了很多有识之士,特别是刘间躬和他的妻子石三一女士。他们都是从北京招聘来的知识分子,曾经参加过五四运动,为了引导青年人上进,他们夫妇创办了大连中华三一学校,以教育儿童为掩护,开设工人夜校。关治祥是其中最积极的一个。在三一夜校,关治祥了解了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的历史,了解了关内的革命形势,俄国十月革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生活,在三一学校关治祥也第一次接触和了解了有关马克思的宣传,第一次从图片上认识了长了络腮胡子的马克思和前庭饱满的列宁同志,从此在他的心灵深处亮起了一盏明灯。

1923年12月末,共产党人李震瀛、陈为人以记者身份来到大连开展革命工作。石三一介绍关治祥与他们结识,几度交谈,关治祥就被李震瀛的渊博学识和见解所打动,而关治祥这个刻苦好学,积极上进的青年也给两位共产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把《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交给关治祥阅读,关治祥的觉悟得到迅速的提升。1924年1月,李震瀛再次来到大连,关治祥成为其得力助手,被李震瀛称为值得信赖的同志。李震瀛的这一次到来给关治祥带来了丰富精神食粮,通过阅读革命书刊以及和李震瀛同志的深入交谈,关治祥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1924年4月,经李震赢介绍,关治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大连地区第一批团员并当选为团小组长。

1924年5月,由于李震瀛的活动受到了日本人的监视,不得不离开大连,并要带关治祥一起走。临行前,关治祥回家辞行,父亲极为反对,奶奶和母亲也生气埋怨。家庭的挽留无法撼动关治祥投身革命的决心,母亲也只好挥泪相送,关治祥深深地向母亲鞠躬后,便坚定地离开家乡踏上终生革命的征程。然而关治祥和他的亲人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自此到关治祥1946年去世,整整22年,他再也没有回到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而这一年他也只有22岁。


第二部分“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


1924年5月中旬,关治祥随李震赢来到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上海,从此走上了终身革命的道路。来到上海后他就将自己的原名“关志祥”改为“关向应”, 志在响应主义之召唤,为之而奋斗。 1924年秋,总中央派关向应前往苏联,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在他动身赴苏的前夕,给在家乡的叔父关成顺写了一封长信,抒发了自己报效祖国,献身革命的宏伟抱负。1925年1月 ,关向应在莫斯科经陈乔年、余世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5月30日,英帝国主义者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国内形势急剧发展,革命潮流不断高涨,需要大批革命干部。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关向应提前结束了在莫斯科的学习,回国参加实际工作。6月,关向应奉调回国,在上海泸东区团部委从事青年工作。任共青团青岛地委书记、共青团山东地委书记、共青团江浙区组织部主任,共青团曹家渡部委会书记,河南省委书记等职,为恢复山东等地的党团组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后,关向应被派往中共河南省委工作。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关向应出席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在六届三中全会上,关向应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8年7月15日至21日,关向应在莫斯科主持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同年6月20日,关向应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的秦曼云结为伉俪。随后,秦缦云一直陪同关向应进行革命工作。1930年8月,关向应从上海到武汉,秦缦云在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处工作。12月14日,秦缦云在汉口日租界同仁会医院生下一子,关向应为其取名叫“拯”,是希望他长大后,能够拯救人民出水火。因秦缦云患产后热,关向应整日忙碌无暇照料,关拯被寄养在教会办的育婴堂,化名“曹拯儿”。12月底,关向应与秦缦云等人撤回上海,其子被人抱走,不知所终,这也是关向应一生中唯一的一个孩子。后来,关向应前往湘鄂西,与秦缦云中断联系,1934年10月,秦缦云被捕叛变后去了台湾。直到1986年秋天,年迈的秦缦云回大陆探亲,曾专程到延安,瞻仰关向应的陵墓。

1929年9月,关向应调中共中央军事部,任军事部副部长,协助周恩来工作。1930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成立九人军委,周恩来、关向应、曾中生为常委。3月初,周恩来离开上海,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工作,在此期间,由关向应出任中央军委书记,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1931年,关向应出席六届四中全会,因与王明的看法相悖,被降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1年4月,由于顾顺章的叛变,关向应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化名李仕真,与敌人巧妙周旋,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后经党中央积极营救于10月被释放出狱。

被营救出狱后党中央认为关向应已经不适合在白区工作,所以,1931年底,关向应作为中央代表前往湘鄂西苏区工作。从此告别上海,踏上了新的征程。


第二展厅


第三部分“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2年1月25日,在中共湘鄂西第四次党代大会期间,关向应以中央代表的身份,来到了湘鄂西苏区的中心—湖北省慈利县周老嘴。湘鄂西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位于湖南和湖北两省边界地区,有30多个县,战略地位极其重要。2月,关向应任湘鄂西分会主席、湘鄂西分局委员、红三军政治委员。面对强大敌人的进攻和王明“左”倾错误干扰,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和挫折,红三军和贺龙同志处于极端的苦难境地。关向应作了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同执行“左”倾错误的中央代表夏曦进行坚决的斗争并代表中央宣布,恢复红三军领导机构,贺龙仍任军长。从此关向应与贺龙并肩战斗了15年。

1932年春,关向应与贺龙率领红三军到苏区外围,连续取得了龙王集、陈家河、文家墩等战斗的胜利,歼敌7000余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猛然增到3万多人,根据地扩大一倍以上。然而,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三军被迫游动于湘鄂川黔边界。年底,突破敌人围追堵截,结束七千余里的远征,到达湘鄂边的鹤峰县城,部队由1.5万人减到0.9万人。

1934年6月19日,在贺龙和关向应的坚决斗争下,在贵州沿河县枫香溪召开会议,会上关向应严肃批评了以夏曦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在这次会上,通过了恢复红三军党组织和政治机关,停止肃反,建立黔东根据地等正确决议。

枫香溪会议把濒临绝境的红三军从王明的“左”倾错误的危害中挽救出来,也让贺老总真正认识了这位中央派来的关政委,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磨合,贺关二人相互了解、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创造了我党我军历史上高级干部亲密无间、肝胆相照、精诚团结、长期合作的光辉典范。会议结束后,夏曦已经无法主持工作,整个军队和地方上的工作都落到了贺龙和关向应的身上,在恢复红军党团组织的工作中关向应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走遍军中所有连队,亲自主持党团员登记,一个连队一个连队做思想工作,和干部战士讲心里话,逐渐打消肃反扩大化给部队造成的紧张氛围,使红三军上下生气勃勃,充满希望。

1934年9月,在贺关和红三军的努力下,黔东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结束了红三军最危险、最困难的时期。同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由任弼时、肖克率领的红六军团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从湘赣边区出发西征,遭遇强敌,损失很大。贺关得知后,率部接应,10月24日,两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为军团长,任弼时任二、六军团政委,关向应为副政委。二六军团会师后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块中央红军长征之后创建的根据地,有力牵制了国民党的兵力,实现了策应中央红军突围作战的计划。而这一时期的关向应,心情是愉悦的,遵义会议的召开使他的信念更加坚定,他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好像在黑暗中摸索,往往是碰了壁,吃了亏,才把手缩回去,另找一个方向再摸,现在好了,从此我们可以在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了。”


第四部分“带领红二方面军胜利完成长征”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蒋介石调动11万兵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围剿。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关向应亲自带领指战员到当地群众中征船、请船工,但是他们只征得了7只木船,几十只木筏。红二、六军团1万8千多的人马就是靠着这几只船和木筏,历时4天3夜,顺利在石鼓、巨甸渡口渡过天险金沙江。渡过金沙江之后,红二、六军团来到了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下。这幅油画就是在漫漫的长征路中,关向应率领战士翻越雪山时的场景。从中甸到甘孜,有漫漫的征途,皑皑的白雪,一路上,红二、六军团要翻过两座海拔4000米和两座5000米的雪山,沿途峪谷纵列、雪山重叠。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到达西康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党中央从陕北来电,令红二、六军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军长,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为副政委。会师后,红二方面军的领导同志才知道张国焘另立中央的野心,他们同张国焘坚持了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关向应在这场斗争中始终坚定地与朱德、任弼时、贺龙站在一起,旗帜鲜明地同张国焘进行斗争。

关向应抵制张国焘的举动得到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王震等领导人的坚决支持,却成了张国焘妄图控制红二方面军的最大阻力。于是,张国焘便以红军总政委的名义,要把关向应调离红二方面军。关向应和红二方面军的领导已经知道张国焘的反党阴谋,坚决不服从张国焘的命令。关向应说:“我的工作是党中央任命的,要调动我的工作,也必须有党中央的命令,你(指张国焘)无权调动我的工作。”关向应的举动得到了朱德、贺龙、任弼时等同志的支持,张国焘迫于压力只好同意北上,与党中央汇合。

1936年9月1日,关向应与贺龙、任弼时带领红二方面军穿过天险腊子口,到达岷山脚下哈达铺。二方面军经过40天的艰苦跋涉,终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战胜饥饿和死亡,顽强的走出了大草地。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城胜利会师,会师后,任弼时调离红二方面军,中央任命关向应为红二方面军政委。大家现在看到的这部投影展示的就是红二方面军长征时的路线图。从1935年11月19日到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计历时349天,行程18640里,跨越湘、鄂、川、黔、滇、康、青、甘8个省92个县镇。会师时二方面军实力11000多人。冲破国民党军22个纵队、11个师、3个旅的围堵,共进行大小战斗110余次,占领县城39座。经受住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于1936年10月,胜利完成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五部分“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方面军及陕北红军总部直属队各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关向应同志任政训处主任后恢复政治委员。他与贺龙等同志率120师主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坚决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作战方针。这幅照片是抗战时期的关向应与贺龙。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出席会议的关向应与贺龙同志,同意毛主席的提议,愿从自己所属部队留下一部分,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

1937年10月,刚刚到达晋西北的120师,在关向应与贺龙的指挥下,挺进同蒲路,配合忻口战役,从侧后打击敌军,以牵制其主力。10月11日至11月2日,在雁门关伏击战,毙敌200余人,炸毁敌军汽车100余辆,粉碎了日军两条交通补给线,对于迟滞敌人的进攻,挽回山西危局起着重要的作用。1938年2月17日,日军集中兵力向晋西北大举进攻,贺龙、关向应指挥部队对同蒲路北段实施破击战,拆毁铁路20余公里,炸毁军用火车3列,歼敌800余人。3月3日,日军大举进犯晋西北根据地。贺龙、关向应根据毛主席电令,即率主力两昼夜强行军300里,还击来犯日军。经过20多天血战,连克岢岚、五寨、神池、宁武四城,迫使保德、河曲、偏关的日军全线撤退,稳定了晋西北的局势。

1938年9月,贺龙、关向应、肖克同赴延安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党中央任命关向应为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中央决定,一二〇师贯彻“巩固华北”的方针,到冀中平原去。同年10月10日,经组织介绍,关向应与第二任妻子马丹结婚,据马丹回忆,他们结婚八年,而在一起的时间却不到一年。

1939年底,阎锡山制造了“晋西事变”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关向应与贺龙奉命率领一二〇师由晋察冀返回晋西北。

1940年1月24日,贺、关赶回岚县史家庄,投入晋西北反顽斗争。遵照中央指示,2月,晋西北军区成立,关向应同志任政委。3月,关向应与贺龙指挥一二〇师在粉碎日军的“春季扫荡”中,收复县城11座,歼敌千人。在夏季反“扫荡”中,歼日伪军4500人。8月20日,关向应与贺龙率一二〇师和新四军主力参加“百团大战”。到10月8日,晋西北我军共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316次,毙伤日伪军6400人,俘敌400余人。在晋绥边区最困难的岁月,关向应已患有肺病,时常发作,但他不顾病痛及衰弱的身体,仍和贺龙同志一起指挥战斗。


第六部分“鞠躬尽瘁、光辉永存”


1931年狱中的摧残,以及后来长期的戎马生涯,艰苦的战斗生活和紧张繁重的工作,关向应积劳成疾,严重的肺结核病开始折磨着他,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他始终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拼力工作,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息。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关向应被选为七大中央委员。在七大会议上,关向应由于病重而未能出席,但他仍被选为中央委员。1941年10月,在中央党校的后山沟,中央专为关向应静心养病修建了一排七孔窑洞。关向应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他见不得浪费现象。养病期间,他对党中央给予较好生活待遇深为不安,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经济要注意节约。革命是长期的。”关向应养病期间,贺龙每周都要从前线回来看望他一两次。贺龙出差,就委托夫人薜明代他前来看望关向应。贺龙的儿子出世后,关向应便停止喝奶,把中央特配给他的奶粉,让给孩子喝。他还撷取民族英雄岳飞的名和字,给孩子取名贺鹏飞。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关向应得知消息后,非常兴奋,几夜不合眼,他让身边的医护人员和警卫人员下山去参加延安城的欢庆活动。

“能够为人民劳动,便是最大的幸福”是关向应崇高的愿望。然而他的身体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就这样顽强的同病魔搏斗了整整五年。直到他停止呼吸前五分钟,他还在说:“不要紧,我还会活下去。”

1946年7月21日22时,关向应同志因肺结核病在延安逝世,年仅44岁。我党、我军和全国人民都为失去关向应同志而感到无比悲痛。毛主席写下了“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的题词。朱德、贺龙、任弼时等领导都对关向应同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解放区报纸发表了大量关于纪念关向应同志的文章。延安各界、晋绥军区和东北等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关向应同志的遗体现在就安葬在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1989年7月21日,关向应跃马征战的铜像在大连市金州区向应广场落成。王震、廖汉生、李长春、宋黎、毕锡祯等中央、省、市、区领导为关向应的铜像揭幕。

2002年9月10日,中央军委为“纪念关向应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张万年、于永波、廖汉生、韩光等中央、省、市、区领导出席了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关向应的部分老战友,及其战友的子女。

2007年9月10日,也是关向应同志诞辰105周年纪念日,新馆落成开馆仪式。

2010年9月20日,关向应纪念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