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位于新县城南白毛尖,是新中国批建的第一批县级烈士陵园。始建于1957年,占地22公顷。1989年8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0月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精品景点。整个陵园由大门、《燎原》浮雕墙、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堂、烈士事迹陈列厅、英烈广场、大别山魂纪念碑、流芳园、桂园、红星亭、铁索桥和下山滑道等组成。


陵园大门


陵园大门为“八一”型现代建筑,庄严典雅,轩昂壮丽。大门上方镶嵌着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是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的。


《燎原》浮雕墙


进入大门后,巍巍壮观的花岗岩浮雕墙,其名“燎原”,总面积189平方米。它以毛泽东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辉论断为内涵,艺术的再现鄂豫皖苏区“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历程。

《燎原》浮雕由10幅历史画面组成:火炬象征革命的“火种”;中央的三面红旗代表诞生于鄂豫皖苏区的三支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红旗右侧红军战士头像和党旗则表示红军的性质和“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红旗下边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象征着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权和大别山革命斗争指挥中心的建立;浮雕右下方的农民赤卫队的旗帜和奋起暴动的农民,代表了黄麻起义、白沙关万人暴动、开辟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等农民武装斗争;浮雕右下方焚烧地契、账册和开仓分粮、分物等,象征着党的土地革命斗争历史;浮雕右上方举手宣誓的群众象征新县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右侧一组革命先烈表现了革命志士为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斗争精神;浮雕右上方农民送子参军象征人民对红军的支持,冲锋陷阵的红军指战员象征着红军反“围剿”、红军主力长征和北上抗日的战略转变历程;右上方熠熠生辉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象征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苏区人民功勋不朽。


革命烈士纪念碑


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由碑身和碑座两部分构成,碑身呈五边形结构,高13.1米,以这个特别的数字来象征和纪念着鄂豫皖苏区为革命牺牲的13万多英雄儿女;碑座高4米,由大小两层四边形台基构成,与碑身浑然一体,十分壮观。碑的正北面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的亲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其余四面为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我军著名将领许世友的题词以及吴芝圃、刘名榜等领导同志的题词。


革命烈士纪念堂


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堂为古典苏式建筑,上部为半球形,下部为四方体,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分悼念大厅和序厅两部分。

悼念大厅,正面是由红色花岗岩装饰的三面红旗,上面镶嵌着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镏金大字是毛主席的亲笔题词。正下方是由菊花、橄榄枝、绶带编织而成的汉白玉花环,两侧八个展柜里陈放着各个时期的《革命烈士英名录》。大厅穹顶垂挂的红五星组合和墙上巍巍大别山的背景、夕阳血色的主色调,营造了凝重、肃穆、庄严的氛围。

序厅,集中简明介绍了鄂豫皖苏区产生、发展、壮大的历程。

鄂豫皖苏区大事年表(1927-1947)是对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历史的全面概括。从中可以看到,二十年来,大别山革命不息,火种不灭,红旗不倒,在全国各大革命根据地中独树一帜。

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鄂豫皖根据地为革命牺牲的先烈有13万之多,当时,首府所在地新县人口不足10万,就有5.5万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展墙上展示的十位著名烈士就是鄂豫皖苏区为革命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的杰出代表:潘忠汝(黄麻起义总指挥)、徐子清(商南起义总指挥)、舒传贤(六霍起义总指挥)、许继慎(红一军军长)、曾中生(鄂豫皖特委书记)、沈泽民(鄂豫皖省委书记)、吴焕先(红二十五军政委)、高敬亭(红二十八军政委)。

十支红军战斗序列展示的是十支红军产生、发展、演变的系列图表。


烈士事迹陈列厅


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厅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厅内以照片、文献资料、图片、实物等展出形式,集中介绍了鄂豫皖苏区潘忠汝、程儒香、沈泽民、增中生、吴焕先、高敬亭、晏春山、肖国清等55位著名烈士事迹。他们是鄂豫皖苏区13万余名烈士的优秀代表,是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精神的象征。

吴焕先,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村人。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四角曹门建立鄂豫边区第一个党支部,任书记。1927年,创办三堂革命红学。11月参加领导黄麻暴动,任副总指挥。1928年参加领导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红军的建设。1931年历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征,他留在当地坚持武装斗争,任鄂东北游击司令,并重建红二十五军,任军长、政委。1934年,率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陕南,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5月代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8月,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28岁。吴焕先被誉为红二十五军的军魂。

肖国清,被誉为鄂豫皖的“刘胡兰”,新县箭厂河乡人。九岁参加红军,十三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十五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担任黄安县紫云区一乡苏维埃妇女主席。1933年的9月,她不幸被捕,敌人为了威胁她供出党组织,对年仅十六岁的肖国清实施十余种酷刑,但是她坚强不屈,为保护党组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沈泽民,浙江桐乡人。1917年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学校。1921年4月经哥哥沈雁冰介绍,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5月,当选为团中央委员。1926年赴苏联,入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考取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哲学系研究生。1930年10月,带着《共产国际执委会给中共中央关于立三路线问题的信》(简称《十月来信》),回到上海。次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当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部长。4月,被党中央派往鄂豫皖根据地工作,先后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委员、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他留在原地领导人民坚持斗争。1933年11月20日,在河南新县枣林山牺牲。

展墙上由北向南还有朱德、徐向前、李先念、邓子恢、许世友、陈锡联、程子华、郑维山、张池明、刘名榜等领导人的亲笔题词。


英烈广场


英烈广场由英名墙、永生火炬雕塑和鄂豫皖苏区鼎盛时期形势图三部分组成。英名墙似一叠徐徐打开的历史画册,镌刻着鄂豫皖三省二十六个县万名革命先烈的英名;永生火炬雕塑铸造有多组革命斗争场景和烈士影像,象征着革命烈士在烈火中永生,精神长存;广场地面显示的是鄂豫皖苏区鼎盛时期的形势要图,红色区域代表着鄂豫皖红色苏区,地面上的26盏地灯象征着鄂豫皖苏区当时建立的26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所在地。整个广场寄意鄂豫皖先烈功勋不朽,浩气长存。


桂园


英烈广场向东为桂园。桂园是因园内的六棵大桂花树而命名的,在树间有一块天然大河石,上面镌刻着《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词曲。1929年,为庆祝大别山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在光山柴山保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成立,苏区人民载歌载舞,根据大别山民歌《八段锦》改编而成了《八月桂花遍地开》,从此这首歌便在大别山区传唱开来,唱红全中国。


流芳园


英烈广场北边为流芳园。这里松柏掩映,碑碣林立,一排排整齐的水泥墓冢内,长眠着近百名革命先烈、老红军和红军将领的英灵。座座墓冢埋忠骨,面面碑碣祭英灵。墓前陈列的红白相间的花环寄托了革命后代对先烈的无尽哀思。

流芳园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鄂豫皖苏区创始人之一、原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烈士的半身塑像。这尊塑像是198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为纪念吴焕先烈士牺牲五十周年而雕塑树立的。塑像基座正面“功勋卓著”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亲笔题词。基座背面是吴焕先烈士生平简介,其余两面分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徐向前、程子华、韩先楚、郭述申等的题词。

排在流芳园第二位的是鄂豫皖苏区创始人之一、原中纪委副书记郭述申。流芳园里还长眠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曲作者程坦,电影《五更寒》主人公“刘拐子”原型刘名榜,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吴先恩,原中央军委后勤部政委张池明,小学教材《我跟父亲当红军》的作者、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吴华夺等领导人和将领的英灵。


红星亭


红星亭为仿古建筑,精美大方。经过红星亭再步行二百余级石阶,便到了(沈)泽民亭和(吴)焕先亭。两亭处于两山矶之上,由一66米的铁索桥相连,站在桥上,会想起当年红军飞夺卢定桥的英雄壮举。


大别山魂纪念碑


自焕先亭而上,攀登三百余级石阶就到了白毛尖山顶。白毛尖山顶是整个烈士陵园的制高点,海拔235米。陵园的主体建筑之一大别山魂纪念碑就高耸在这山顶上。大别山魂纪念碑由一把钢刀和两支长矛的造型组成,碑高21.7米,以此来纪念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诞生。挺拔的造型酷似汉字“山”的形象,既表现了大别山群峰绵亘的特点,又蕴涵着革命烈士与巍巍大别山同在的浩然正气。同时,主铭石、主题墙、台阶、休憩廊、绿化带、观景平台等相互映衬,和谐统一,形成庄严而震撼人心的氛围。登上观景平台,近处,古树参天,松柏相拥,绿茶飘香;远处,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画中,整个新县县城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