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子城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2.2公顷,总投资8642万,纪念馆通过翔实的文字资料、大量的历史图片珍贵的仪器实物,逼真的场景复原、先进的高科技的手段,形象而真实地再现了我国核武器发展艰辛而辉煌的历史。
序 厅
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一枚真实的导弹核武器,代号为DF2甲,它长20.9米,弹径1.65米,起飞重量29.8吨,最大射程1500公里,1966年它承担了首次原子弹、导弹结合飞行试验,与原子弹就像孪生兄弟,共同肩负着打破核讹诈、核威胁的历史使命。这枚珍贵的导弹核武器,从征集到运送乃至安装的整个过程都受到了二炮部队、96612部队、6916工厂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无私奉献、大力协同”的“两弹”精神在新时期的延续。
陈列在它两侧的分别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模型,他们都是几代人连续奋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向现代化强国大步迈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火炬。
科普知识厅
在核武器不断发展和探索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核能将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人类认识原子世界的过程中发现原子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当一些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时会释放出原子能。
1945年7月6日美国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核试验。从此,二次大战的许多参战国家争相制定研制核武器计划,不同用途与能量的核武器不断出现,核竞赛日益升级,能否拥有核武器似乎已成为能否争霸世界砝码。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枚 原子弹,代号为“小男孩”和“胖子”.顷刻间两座城市被夷为平地,有33万人死伤在这场灾难中,这是原子弹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使用到战争当中。随着核武器数量的增加,人类被毁灭的可怕风险也在增加。1996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这标志着和平利用核能时代的来临。
生活中的核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在物理、医学、考古等领域都能用到原子核反应时所释放出的各种放射性物质或电磁辐射。辐射并非只发生在核爆炸时,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的身体都存在天然放射性,除了核事故或核武器产生的辐射外,天然辐射与人工辐射的强度都很小,属于人类正常摄入的辐射剂量范围之内。当今世界储量最大的能源就是核能,主要分裂变能和聚变能。如果利用的好,裂变能可供人类使用2400年至2800年,而聚变能源比全世界现有的能源总量大千万倍,能供人类使用上千亿年。
第一展厅 历史抉择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扬言要用原子弹封锁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做出了自己的历史抉择。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不畏强权、力挽狂澜,作出了发展我国核武器事业的英明决策。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五角大楼一直在研究使用原子武器的可能性。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他的陆军参谋长及空军司令都曾表态:“在朝鲜战争没能取得令美国满意的进展时,不排除对中国使用核武器。”1953年10月和11月,美国先后出台了《国家安全基本政策》和《美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两份文件中明确表示:“美国将动用很大一部分核武器对我国的空军和其他设施实施决定性打击。”
1954年4月至7月召开日内瓦会议,一方面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促成了印度支那的和平实现,而另一方面美国的态度是要依靠原子炸弹进行大规模的报复行为,并且就对中国是否使用核武器进行总统级的讨论。
1952年12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北,在此期间蒋介石扬言要夺回大陆并声称已为此做好了准备。两年后,美国就与台湾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来补充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力量。1953年,美国将两艘具有核投放能力的战舰派往东中国海,将参与制止中国解放台湾的行动。
面对核讹诈、核威胁,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国家的共同职责。所以世界爱好和平人士和新中国人民,都极力主张中国发展核事业。法国科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对即将返回祖国的中国放射化学家杨承宗说:“你回国后,请转告毛泽东主席,你们要反对原子弹,自己就应该先拥有原子弹。”居里夫妇的女儿约里奥·居里将亲自制作的10克微量镭盐的标准源送给杨承宗,作为对中国人民开展核科学研究的一种支持。1956年,我国和苏联签订协议,苏联也承诺为我国提供适当的核援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发展核武器的战略决策。1958年5月,毛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就那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些原子弹、氢弹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发展原子能问题。出席这次会议的还有刘少奇、朱德、陈云、彭德怀、彭真、邓小平、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议最后作出了关于研制原子弹的决定。会议前夕,周总理写给毛主席一封信,通过这封信函和总理的备忘日历,体现出周总理为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和对此次决策性会议的重视程度。 在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毛主席就在延安接受了美国记者的采访,当谈及对原子弹的看法时,他说:“原子弹是纸老虎”。深谋远虑的毛主席在1956年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庄严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了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核工业的发展牵动着主席和总理的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防大计,多次接见科学家和专家,这张珍贵的照片上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宴请科学家,总理说:“现在国家穷我对不起大家”,但科学家们乐观的对总理说:“总理您不穷!您左右都是钱,左边有钱学森,右边有钱三强。”领导人亲切关怀核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一大批在海外留学的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投身祖国的核事业。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就曾说过:“母亲虽然很穷,但孩子依然挂念,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想回的时候就要走!”“我愿以身许国”这是誓言也是所有科学家们的共同心声,他们用自己毕生的精力践行了对国家许下的誓言。所以毛主席说:“我们只要有人、有资源,什么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中共中央于1955年7月4日成立了由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原子能事业的发展。
在1956年出台的《十二年科技规划》中将原子能、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同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核工业。1958年2月,三机部改为二机部。同年10月,北京第九研究所正式成立,从此我国核事业进入了全面研制的阶段。
1962年,二机部向中央汇报了争取64年最迟在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毛主席在这个报告上写下了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为了加强领导,党中央成立了由周总理任主任,7名副总理和7名部长级的领导干部参加的专门委员会。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周总理组织中央专委多次召开会议,解决了建设攻关中的重大问题。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下,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进入了选址和建设的阶段。
第二展厅 激情岁月
当我国聚决定发展核事业时,各路建设大军和科研工作者舍家为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青海金银滩草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生涯。
1958年代号为221的中国核武器工程正式启动,二机部九局遵照中央指示组成选址专家小组为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址。1958年7月,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批准了选址报告,选定在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草原创建221基地。金银滩平均海拔3100米,年均气温0.4摄氏度,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青藏铁路、315国道和湟嘉公路横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作为核武器研制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工人离开优越的生活环境,告别亲人,奔赴221基地。他们来时都风华正茂,走时却已白发苍苍。
在青海湖北岸,祁连山南麓镶嵌着一块神奇的土地,这便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就位于海北州的正南部,这里四面环山、地广人稀、水源丰富,南通唐蕃古道,北连丝绸之路。草原上因盛开着一种叫做金鹿梅和银鹿梅的花朵而得名,每到盛夏季节辽阔的草原就被五彩缤纷的野花点缀的如锦似缎,是一片流金淌银的地方。从1958年中央批准选址报告后,这片草原就与共和国的核事业一起载入了史册。
广大建设者把参加草原大会战看成是一生最大的光荣。当时不论职位高低,都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用木箱子办公,喝融化的雪水。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扎根高原,在高原牧区盖厂房、修铁路、筑公路,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无论是科研专家还是普通工人,都唱响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凯歌。
基地建设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仅建设物资无法供应,就连人们正常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当时的伙食标准被戏称为2611,就是每人每月26斤粮、每天一钱油、一角钱的干菜汤。所以对研制核武器这项要付出高昂代价的尖端技术,出现了上马还是下马的争论。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元帅深知原子弹对新中国的重要性,坚定的说到: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他还亲自前往各大军区化缘,对军区首长们说:各路诸侯,我陈毅向大家作揖了,请军队支援我们的科学家,他们在挨饿啊!我们要靠科学家撑腰,原子弹响了,我这个外交部长的嗓门就更响了!聂荣臻元帅鼓励大家:我们不应当下马,应当攻关。张爱萍将军也做出了“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的指示。同时221基地也组织广大职工开展生产自救,他们在高原牧区开荒种地、打鱼补给,自己动手度过难关,将基地建设有序的进行下去。
经过所有建设者的共同努力,1964年,一个水、电、暖、路齐备,集科研、生产、生活为一体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草原上拔地而起,从此这块占地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便与共和国的和平安宁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第三展厅 勇攀高峰
随着221基地的建成,一场原子弹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了。核武器研究起步之初,原本给予我国一定帮助的苏联于1959年6月20日致信给中共中央,表示不再提供原子弹样品、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随后在我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33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赫鲁晓夫还断言:中国穷的三个人穿一条裤子,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虽然苏联的背信弃义给我国的研制工作造成了困难和损失,但党中央没有屈服于苏联的压力,而且更加坚定了搞尖端核武器的决心。毛主席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帐是很难还的。为鼓舞士气,二机部部长刘杰提出第一颗原子弹的名称以苏联毁约的59年6月为代号,既“596”,寓意“争气弹”。从此我国开始了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的奋斗史。
研制原子弹是一项相当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900多家单位协同攻关,为221基地提供了原子弹试验所需的设备仪器、高能炸药和特殊的电子元器件,为试验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展厅 东方巨响
1964年6月6日,221基地610工号成功的进行了1:1全尺寸爆轰模拟冷试验,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奠定了基础。为了保证原子弹爆炸顺利实施,中央周密部署,成立了五个试验委员会,1964年10月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建国15周年的喜悦中时,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早已由青海基地运抵新疆罗布泊,一个代号为“投篮”的重大行动在最高等级的绝密状态下进入了倒计时。
此时,新疆罗布泊一座102米的铁塔傲然挺立,围绕铁塔方圆60公里的范围内,布置了近百种效应物,防化部队也进行了最后的演练。
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时,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这个伟大的瞬间。10月16日是中国人民挺直脊梁的日子,从毛主席、周总理到全国人民,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四海之外,凡是炎黄子孙无不扬眉吐气,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里程碑。
张爱萍将军在原子弹爆炸后第一时间向周总理汇报了情况,当时周总理正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音乐歌舞史诗《东方红》的演职人员,当他把这一喜讯告诉大家时,全场掌声雷动、欢呼雀跃,周总理开玩笑说:“别把地板蹦塌了!”
原子弹爆炸后的第二天,全国各大媒体均报道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随即,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发表声明:我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科技人员紧锣密鼓、振奋精神,反复深入细致的研究,迅速掌握了氢弹爆炸的基本原理,1967年6 月17 日上午罗布泊上空升起了两个太阳,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世界再一次为之震惊。如果说原子弹爆炸成功是为中国人争了气,那么氢弹就是为中国人争了光。
我国成为有核国家后,中美建交了,中日邦交正常化,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许多尚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纷纷向我国递来了橄榄枝。自此,世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
221基地的历史贡献还在于成功的生产出了第一颗核航弹、核导弹、核潜艇导弹等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并装备部队,实现了武器化过程。壮了国威、壮了军威!
虽然原子弹的蘑菇云已经散去,但那些鼓舞人心的话语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第五展厅 共和国不会忘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经济、科技基础都很薄弱,在那样的条件下,我国之所以能够迅速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毛主席曾视察原子能研究所;1966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视察221基地;胡耀邦总书记于1983年和86年两度视察221基地,并题词:“再钻新课题,更上一重天”;2002年5 月和8月,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相继视察海北;2005年以来,曾庆红、刘云山、贾庆林、刘延东、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视察原子城,对原子城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勉励;江泽民、李鹏、张爱萍、邓稼先、李肇星等领导同志分别题词作诗缅怀那段光辉的历史,也对我国核事业寄予新的期望。
核事业的领导者、开拓者为我国两弹的研制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核工业发展各部门的负责人,张爱萍、钱三强、宋任穷、聂荣臻、刘杰、李觉等领导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奋斗在大西北、转战于大西南,足迹遍布高原草地、沙漠戈壁、深山峡谷,为共和国的安全和发展立下了伟大功勋。
在研制原子弹、突破氢弹、实现武器化的过程中,有科学家,还有成千上万无名英雄的默默耕耘。在这项伟大工程的实现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着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子城走过的三十多年辉煌历程,不仅铸造了“和平之盾”,更孕育诞生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共和国更加不会忘记,曾经世居在金银滩草原上的1718户牧民,他们接到迁移命令时,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就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息的土地,为我国的核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三年自然灾害给基地建设带来巨大困难的时候,为了保证研制和试验计划按时完成,从中央到地方都为基地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粮食部门从全国各地调拨数百万斤黄豆,青海省、海北州政府为基地调拨牛羊4万头只,使基地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不会忘记221基地为推动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基地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尖端科学技术难关,实现了武器化过程,生产出多种型号战略核武器装备部队;核武器的退役、处理和延寿及核设施退役工程。2001年和2005年,原子城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早在七十年代后期,221基地完成了向四川绵阳的战略转移,并开始军转民用。根据国家战略部署调整,198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撤销221基地的决定,国家按照适当集中、合理分散的原则,经过七年的艰苦工作,将221基地上万名职工合理安置到全国各地,1994年5月25日移交工作顺利完成。基地移交以来,海北州委、州政府坚持保护、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加大原子城建设力度,现已成为海北州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1995年9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该基地环境整治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法规要求,并已通过国家验收。1996年7月29 日,我国政府郑重声明:中国暂停核试验。221基地是全世界唯一自愿退役的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工程备受关注,亚洲第一坑是无害化处理的典型,国家环保总局每年都对其进行监测取样,在它周边提取的水样,全部达到了国家一级饮用水的标准。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馆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重点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整个过程都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如今,昔日的神秘禁区已成为新兴的高原小城,成为大美青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原子城将伴随大美青海的发展脚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