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山将军故里
将军石景区位于新县泗店乡西南部,距新县县城约10公里,是一代名将郑维山的故乡,也是郑将军的骨灰撒放处。目前,景区有将军亭、将军石、点将台、消息树、军帽洞、红军洞、将军故居、藏枪池等景点。
将军亭
将军亭是2002年为纪念郑维山将军兴建的,正前方“将军亭”三个字是由著名的雕塑艺术家程允贤先生题写。左右这副对联:“十三岁革命出生入死历经百战功勋赫赫垂青史,十五岁入党赤胆不改一身正气忠心耿耿昭后人”是著名书法家贾起家题写,也是郑将军逝世后,中央军委挂在他灵堂上的一幅挽联,是对郑将军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中间这块石碑是郑将军的生平简介。郑维山将军是从风起云涌的革命战争年代走出来的革命家、军事家,他骁勇善战、功勋卓著,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郑维山出生于1915年,因为家庭贫困,小时候只上过一年私塾,他的父亲郑国祺参加过黄麻起义,后来又是当地农民协会主席。受父亲的影响,郑维山很小的时候就为革命站岗、放哨、送饭、送信、查路条,稍大一点就参加了农民赤卫队,慢慢地成长为农民赤卫队的副教导员,193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这一年红军扩军,号召青年人广泛参军,15岁的郑维山就动员70多位赤卫队员参加红军(解放后这七十多人幸存下来的只有两人)。当时他们参加的是红四方面军,受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影响,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很快地显露出来。
历经了艰难困苦,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他迅速完成了由一个农村青年到红军指挥员的过渡。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和指挥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由战士一步一步被提升为班长、排长、指导员、红九军81团政委。1933年刚满18岁的郑维山升任红二十五师政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在徐向前、李先念的指挥下,率红军“夜老虎团”、“能收钢军团”、“能攻钢军团”三个英雄团组成的88师,当先锋、打主攻,三爬雪山、三过草地,两次率部迎接红军主力会师,血战河西走廊,刚烈英勇、叱咤风云,历经危难、屡建奇功。1947年12月,当时中央军委决定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李先念的建议下,中央军委决定把郑维山分配到刘邓大军里,回到大别山指挥作战,但当时聂荣臻司令员对郑维山非常器重,坚决挽留他,后来通过朱德总司令,郑维山被留下来,任华北野战军三纵队司令员,胡耀邦任政委。1947年8月,华北野战军三纵队整编成63集团军,郑维山任首任军长,胡耀邦为首任政委。1951年抗美援朝时,郑维山是19兵团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2年,由于20兵团司令员回到国内疗养,彭德怀亲自点将,让郑维山到20兵团去代理司令员。在代司令员期间,郑维山在金城地区成功指挥,并实施了3500人敌前昼夜大潜伏,一举突破敌四个师的防御阵地,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同时,这一战役也直接促使了“板门店”停战协定的签定。1954年回到国内,当时中央军委决定让郑维山当华北军区司令员,郑维山比较谦虚,觉得自己年龄较轻,主动让贤,当副司令员。1955年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兼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67-1971年,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71年文化大革命以莫须有的罪名,把郑维山关押流放长达11年,1982年彻底平反,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临行前邓小平接见郑维山并交给他两个任务:一是用20年的时间绿化大西北,二是选拔和培养十个接班人。郑维山在兰州军区当司令员有个外号叫“绿色”司令,现在的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原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王克,就是他选拔和培养的十个接班人中的杰出代表。
1955年授衔时,本来郑维山被授为上将,但他主动让衔,退出上将的竞选,所以当时他被授为中将。
郑维山将军一生不平凡的经历与丰功伟绩可用三个“三”和一个“四”来高度概括。
第一个“三”是:在长征途中,他三次爬雪山、过草地,三次参加了主力红军会师,九死一生。在迎接红一方面军到达川陕时,朱德深夜来看望郑维山,他披衣下床,顾不上穿鞋就给朱总敬礼,留下了光脚迎朱总的佳话。在迎接红二方面军时,他不顾张国焘的淫威,向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详细汇报了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情况,以当时所能采取的方式进行了维护党的团结的斗争。
第二个“三”是:郑维山将军曾三进大西北。第一次是1936年随西路军西征。他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最后闯过“马家军”的重重封锁搜查,只身讨饭回到延安。第二次是1949年6月,在他率领“劲旅”第三纵队(即63军)驰骋华北、所向披靡后,再次挺进大西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黄河参加扶眉战役,而后血战窦家山,打开兰州东大门,占领黄河桥,重挫“马家军”,为当年西路军将士报了“一箭之仇”。后又兵分三路,奇袭宁夏,迫敌81军起义,促使宁夏国民党余部联合向我军求降,为解放大西北立下汗马功劳。第三次是在郑维山平反后的1982年,他自愿请求到条件最艰苦的大西北工作。在西北任职期间,他不顾年老体弱,辛勤工作,按军委积极防御作战方案,填补该战区多年空白。他知人善用,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并同时组织部队和民兵同地方一起大搞绿化,为建设大西北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党中央及西北广大人民的好评。
第三个“三”是:郑维山曾率部消灭了敌人的三只“虎”。一是1934年4月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期间,他亲自率领“夜老虎团”夜袭二郎山,爬悬崖,过峭壁,出敌不意,迅速全歼敌“王老虎”旅。二是解放战争时在庄疃战役中消灭傅作义的“虎头师”,击毙敌师长李铭鼎,敌35军军长鲁麟英,自杀,给敌人以极大震慑,开创了一个纵队歼敌一个建制师并且是“王牌师”的先例。三是在朝鲜战场上,郑维山亲自部署,奇袭南朝鲜总统李承晚的近卫军“白虎团”,给美军以沉重打击。电影《奇袭白虎团》就是以此为原型拍摄的。
一个“四”即郑维山曾“四战傅作义”,这也是他军事生涯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郑维山与傅作义的第一次交战是1946年9月的张家口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傅作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迂回偷袭张家口,郑维山胸有全局,夜巡张北,阻敌狼窝沟,为晋察冀党政领导机关的安全转移争取了时间,使傅作义只得到了一座空城。张家口一战,郑维山赢得了我军的赏识,也从此开始引起傅作义的注意。
郑维山与傅作义的第二次交战是1947年10月的庄疃战役。这次战役中,他断然主动率部出击,歼灭了傅作义的嫡系“虎头师”,击毙敌师长李铭鼎,敌军长鲁麟英自杀,给信任华北“缴总”的傅作义当头一棒。庄疃涑水之战,郑维山的军事指挥才能彻底被肯定。
郑维山与傅作义的第三次交战是1948年10月粉碎傅偷袭石家庄、西柏坡、危害党中央的阴谋。周恩来副主席亲自点将郑维山率三纵队,务于5天内到达行唐沙河一线,阻击进犯之敌。郑维山立即组织已连续征战未曾修整的部队边走边收拢动员,日夜兼程,在崎岖山路上四天强行军二三百公里,提前一天,先于敌机械化快速部队到达阻击地域,使蒋傅阴谋破产。
郑维山与傅作义的第四次交战是1948年12月平津战役中的碱滩、新保安之战。在这次战役中,郑维山违抗军令,将自身置于腹背受敌、胜败未卜的险境而不顾,果断命令部队堵截傅作义的第104军对35军的接应,切断了第35军回撤北平的通道,实现了毛泽东主席的“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略意图,迫使傅作义走向和平之路,对北平和平解放计划的顺利实施,起到了主要作用。这次战役,足以使郑维山以一名多谋善断、勇猛果敢的战将著称于世。
郑维山是我军中为数不多的作为军事主官从无一次败绩的将军,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与许世友将军有着相似的传奇色彩,毛主席曾经盛赞:“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将军石
将军亭对面的巨石就是将军石,为一体的花岗岩,周长20米,高近6米。这里是郑维山将军幼年放牛,少年站岗、放哨之地,也是将军透鞭从戎,纵横天下的起点,还是将军最后英灵归宿的地方。
郑维山将军一生对家乡无比眷恋,解放后曾数次回家乡,而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到将军石这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1982年当将军再次回到家乡时,他把埋藏已久的愿望悄悄的告诉了家乡一位亲人,表示他百年归逝后要回到家乡来。2000年5月9日,郑维山将军病逝在北京301医院。在4月19日,将军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他自己口述让子女代笔给中央军委写了最后一封信,最后一次安排他的后事,他说:“我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进八宝山,也不搞任何形式的送别仪式,尸体供医学单位解剖后火化,骨灰撒放在大别山屋脊洼的山上”。山上就指的是这块巨石周围,所以在2000年6月12日,其亲属遵照他的遗嘱把他的骨灰撒放在这块巨石的周围。北京军区、兰州军区为了纪念郑维山将军,共同在这块巨石上铭刻了“将军石”三个大字,这三个字是由中央军事博物馆馆长李铎中将亲笔题写的。这就是将军石的由来。
将军石背靠的是羚羊秀屏,在屏上有点将台、消息树、军帽洞(红军指挥所)、红军洞。
点将台
点将台又叫“仙人戏石”,它外形如斗,表面如台,上有刀枪剑、鞭、锣、鼓的痕迹,就像唱戏用的道具,并且如用脚在锣、鼓上跺,会分别发出锣、鼓的声响,所以叫“仙人戏石”。将军故里景区成立后,为纪念郑维山将军,又将此石改名为将军石。
消息树
在点将台上面的夹缝中长着一棵柏树,有两米多高,20多公分粗细,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它依然苍劲有力,傲然挺拔。在革命战争年代,农民赤卫队经常用它来传递消息,固叫“消息树”。
军帽洞
军帽洞分上下两层,洞内较大,洞顶是由一块像红军八角帽的巨石形成,所以叫军帽洞。在洞的旁边有一个小口,从口向下看,山下情形一览无余,战争年代红军曾在此设立指挥所。
红军洞
红军洞的洞口比较隐蔽,比较小,只能容下一人弯腰通过,洞内窄长,能同时容纳近百人,后有两个出口,便于转移。在战争年代,是藏匿武器弹药,红军伤员和策划武装暴动的地方。洞后有一石屋与一个出口相连,少年时的郑维山经常在此站岗放哨,为革命伤员送饭。2000年5月9日夜晚,人们听到山上传来一声巨响,第二天清早,上山放牛的人发现山上滚下了一块近千方巨石,刚好打在石屋上,把石屋砸塌,封闭了红军洞的一个出口。就在这天中午从北京传来消息,郑维山将军于2000年5月9日夜21时10分病逝在301医院。
将军的一生富有传奇,将军的故乡富有灵气。将军石前有一条山脊绵延而下,地势开阔,气象雄浑。顺脊而下依次是广场、将军亭、狮头岭、古橡树、将军祖坟、将军故居。在广场两边是郑维山将军生前好友及中央领导人给郑将军的题词,高度评价了郑将军的传奇生平。
从将军亭到古橡树这条山岭,当地传说为狮子拱绣球。将军亭所在的这个山头就是狮子的臀部,狮子岭就是狮子头,下面那棵长在郑家祖坟前的古老的橡树,就是绣球。这棵橡树当地叫做简栎树,成球型,这棵古橡树非常富有灵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将军遭林彪“四人帮”迫害、身陷囹圄时,它干枯无生机,当地人经常能在树下捡到枯枝作柴烧。1982年当将军平反后,它竟奇迹般的复活,长得枝繁叶茂,非常兴旺。将军故居前原也有棵老红檀树,苍劲葱郁,浓荫护地,有两人合围那么粗,也是在这期间,突然死去,80年代在它旁边有冒出一个小檀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当地村民说它象征将军的后代,继承将军的遗志,为共和国绽放光芒,将军的大儿子现在也是一名少将,现任64集团军的军长。
将军故居
将军故居保存完好,是由三间砖瓦房和一个庭院组成,现在是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里面陈列由将军铜像、将军不同时期的照片、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敬献的花圈、花篮等。门头上的牌匾是由全国书法协会副主席、省文联主席、省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张海先生题写。
藏枪池
将军故居门前有个池塘叫藏枪池,1934年,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临走时,留下了近1000支“汉阳造”步枪,用塑料油布包裹住放入故居门前池塘中,后来这批武器为组建红二十八军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