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沟革命旧址
杨家沟革命旧址地处米脂县城东南23公里的杨家沟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杨家沟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既是重大的革命纪念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窑洞庄园,更是陕北窑洞建筑最具特色、闻名全国的原马氏地主家族的窑洞庄园;是全国革命题材及黄土影视拍摄基地。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代号为“亚洲部”的中共中央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于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一十四日由佳县神泉堡出发,经米脂李鼎铭先生的家乡桃镇申俭,於十一月二十二日下午来到杨家沟。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于1971年开始筹建,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一九九二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00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四年被陕西省委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00七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
悬挂在大门上的这块馆匾,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同志于2000年为我馆题写的,也是马老的最后绝笔。
这是陕北标准的硬山式大门,上有五脊六兽,下有门当户对;五脊就是大门顶上五条竖起来的脊梁,六兽就是六个角上的兽头,门当就是上面刻有“大夫第”这块木板。为什么刻有“大夫第”呢?因为这家主人原任过朝廷的从四品。据说这块木板越高大,表示着主人的身份越高贵,下边这两个用石头雕刻的圆石鼓为户对,石鼓的大小取决于上面的门当,门当越高大,石鼓相应的也越大。在当时那种社会制度中,不是谁家想装就能装上去的,必须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的人家,经当地政府部门批准,才可以安装上去。所以现在人们用在婚姻上常说的门当户对,就是根据这个得来的,也就是说婚姻双方是否在同一层次上,这也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一种象征。
右边这个小院是中共中央的小灶房,专给中央首长做饭的地方。原是马家的管家院,正面那孔大窑是他们的粮仓,非常大,原来窑内都由石板套格而成,能存放近千石粮食。现在是我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室。
进了圆月门,是原马氏地主马醒民他父亲修建的旧宅,属陕北最高档次的窑洞式四合院,为明五暗四六厢窑,倒座待客厅。而一般的窑洞式四合院,倒座的都是马棚、磨房等,但这家主人把马棚、磨房都建在了园月门外,使整个院落显的干净、气派。
当年毛泽东主席来到杨家沟后,这里是后勤部、参谋处住址,正面左边第一孔窑洞是参谋长叶子龙的旧居、第五孔窑洞是西北野战军司令彭德怀的旧居,第四孔窑洞是副参谋长汪东兴的旧居、第三孔窑洞是毛主席的抄字员李智胜的旧居,右边厢窑正中那孔窑是陈毅的旧居。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共同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我们简称“十二月会议”,会议就在待客厅内召开。当时出席会议的有: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书记处书记周恩来、任弼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总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陕甘宁边区主席林伯渠,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叶剑英,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副书记杨尚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兼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毛泽东的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胡乔木,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主任王明,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西北野战军副政委习仲勋,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张宗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兼晋绥军区副司令员王维舟,中共中央西北局副书记马明方,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负责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参议长谢觉哉,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李维汉,中央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兼晋绥军区政委李井泉,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城市工作部部长赵林,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甘泗淇,西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张德生,陈赓、游好扬、余秋里、罗昆山等能到会的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外,还有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的负责同志共计20多人。
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1947年12月7日至24日为预备会,分政治、军事和土地改革三个小组进行讨论。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为正式会议,毛泽东主席在这个会上作了题目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重要报告,报告一开始就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报告共分八部分,分析了人民解放战争转入进攻以后的国内形势,进一步总结了人民解放战争各方面的主要经验,解决了党在战争转入进攻以后所需要解决的作战方针、土地改革、整顿党的组织、经济政策、统一战线等一系列政策问题。它的主要内容是:一、十大军事原则。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就是集中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基础是人民战争。二、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三、土地改革总路线。要依靠农民,巩固联合中农,消灭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封建和半封建的剥削制度。四、新中国的经济构成和党对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五、重申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即: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它的历史意义是:毛主席的这个报告,是一篇划时代的中国革命的檄(xi)文,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时期内,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纲领性文件;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是对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报告最后向全党发出了伟大的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这个报告得到了开会同志的一致通过,会议决定指出:“这个报告是整个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时期内,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带有纲领性的文件。全党全军在实践中严格遵照执行”。
周恩来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在会议的第二天作了军事形势的报告。他说:战争的第二年,各条战线无例外地转入主动。比小河会议时不同,敌已完全被动。敌二百四十八个旅中,受过歼灭或歼灭性打击的达到一百四十五个旅。地区则发展得更快。停战令时原有二百三十万平方公里,现已恢复,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三十二。解放区人口现有一亿五千万。在蒋管区群众斗争方面,学生运动在全面内战爆发后发生了三次高潮;抗暴,反饥饿、反内战、反暴行。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周恩来总理后来说: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就是指的杨家沟,所以说杨家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地。
马醒民是杨家沟马氏地主之一,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终于1961年,享寿七十二岁,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留学日本,专攻土木建筑,后因病回归故里,担任家族学堂校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为开明绅士,生有三子五女。
他在建筑上也是大胆设想,精益求精,这条小石坡路看起来很简单,全部利用废脚石插成水推云图案,当雨天水从上面流下来的时候,这些云朵就象云彩一样缓缓向上飘动。
再看上下两院的排水系统,沿着山体逐级而下,起到了缓解水的冲力,近一百年的历史,现完好如初,让各级水利专家望而兴叹。
这边的水土工程,让人更是望而叹之,从东到西一线80多米,共有九个自然生成的土梁,形同九条飞龙,称之为暗九龙,风水先生说:要是把地方建在此地,如同龙脊托起,你的家业及后代将会飞黄腾达。下面那条小河喻示着银带缠绕,下面到上面高达130多米,为了整建这块风水宝地,马醒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工,一级一级夯实而起,要是从下面向上观望,悬崖峭壁、高高在上。
新院大门建为城堡式大门,雄伟壮观。毛泽东主席当年站在此处称之为:这是一个既懂军事又懂建筑的专家。
大门上方“新院”二字是由主人亲自提写的。“新院”二字是马醒民内心世界的表达:一新皆万新,新的院落,新颖别致的建筑,新的风貌,新的起点……一切从新的开始。就连大门上的每块面石都是非常讲究,每块面石之间的衔接流畅自如,我们只要仔细一看,宅的每条錾纹都是一线相通,我们称之为通天錾。
进入院内,一部中西合璧的宏伟建筑是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旧居,是世界窑洞建筑史上最高档次的一部建筑,也是马祝平在上海同济大学和日本留学专攻土木建筑的结晶,把陕北窑洞建筑和西方建筑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世界窑洞建筑之瑰宝。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线路图:1947年3月13日,蒋介石纠集胡宗南二十三万人,向我延安革命根据地进犯,扬言要在三个月内攻战我陕北全部。当时,驻守边区的西北野战军只有两万余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主席审时度势,做出了放弃延安,诱敌深入的英明决策,应用蘑姑战术把胡宗南牢牢的拖在陕北的山沟里,消灭在陕北。
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八日下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了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途径二市、十二县、三十八个农家村,在陕北的农家窑洞里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
在转战陕北中,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西北野战军在撤离延安仅仅40多天的日子里,赢取了青化砭、洋马河,蟠龙三战三捷的辉煌胜利,粉碎了胡宗南三个月内攻战我陕北的梦想,成为了历史的笑柄。
气极败坏的蒋介石,命令胡宗南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来围捕我党中央和毛主席,也是我党中央转战陕北最为危险的时期,而毛泽东主席力挽狂澜,一次次的神机妙算,化险为夷,并於四七年八月十八日在我米脂沙家店痛击刘戡部队,给胡宗南致命的一击,彻底打碎了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的美梦,使陕北形势发生了本质的转变。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四日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了驻扎50多天的佳县神泉堡,於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下午来到杨家沟。
毛泽东主席在杨家沟居住了四个月零二天,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前委扩大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东渡黄河动员大会;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式整军运动;在这里从事了重要的革命理论研究工作,撰写了40余篇光辉著作,仅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就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十一篇,编入毛泽东文集第四、五卷有二十九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出了光明的道路。杨家沟的曙光照亮了陕北的沟沟岔岔,照亮了全中国的解放事业。
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了杨家沟,离开了陕北,经吴堡川口东渡黄河到西柏坡,踏上了解放全中国的革命道路。所以说:杨家沟是转战陕北的结束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地,是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地,是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右边这孔大窑是马家地主的粮仓,这个粮仓能储存500多石粮食,粮仓均用本地的大石板装套而成,石板与石板之间榫卯互套,大仓小仓,上仓下仓,相互连接,合理分割,可分装26种不同的粮食,地板下面设有通风走道,防止地面潮湿,保证粮食的长期存放。
这是主席的警卫员李银桥的住宿,中间这一孔窑洞是主席的接待室,门框上这张照片是主席和主席身边的卫生员兼李讷的保姆韩桂馨、江燕在这里的一张合影。后来由毛主席作媒,韩桂馨与李银桥结为夫妻。
走进窑洞是中共中央前委机关及随行家属部分人员在杨家沟的合影。
1948年3月20日,即中共中央前委机关要离开杨家沟的前一天晚上,就在这孔窑洞里,毛主席和周恩来接见了米脂县、区的部分干部和杨家沟村12名乡干部。毛主席说:我们在这里住了四个月,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现在我们要走了,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为了迎接新的斗争,取得全国的胜利。我们虽然离开了,但是我们决不会忘记陕北人民对革命的贡献。与地方干部亲切交谈中,主席还幽默地对时任米脂县长的乔备果说:明天,我们准备离开杨家沟,几个月来,我们属于你管辖的米脂‘黎民’,现在要走,总不能不办迁移户口,不告而别悄悄地走呀!
左边这孔窑洞就是韩桂馨和李纳的住宿。
主席的办公室陈设简朴,但面貌依旧。在那张简单而又古老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十一篇文稿。就在这里,毛泽东主席战斗、生活了120个日日夜夜,写下了40余篇光辉文献,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十一篇。毛泽东文集第四、第五卷有二十九篇,为新中国的建立,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及土改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杨家沟的曙光,照亮了走向全国胜利的征程。
江青的办公室是这部建筑最中间的一孔窑洞,也是最小的一孔。主人修建这部地方时,这间房用来作为自己的书房兼贵宾室,前面的这两个小壁窑内,现在还阁置着主人专门配置的小书架,来存放图书之用,从洗澡间、小壁窑等等我们也看出主人在建造时很注重空间的利用。再看炕头左右两边的小壁柜,是主人阁置大烟和烟枪的地方,来了贵重客人,请上炕休息,炕中间放一小木桌,摆上烟和烟枪等,来招待客人。
穿过江青的办公室是主席和江青的寝室。主席是南方人,不习惯陕北的土炕,所以在炕上放了床板。据说因为主席身材高大,炕的尺寸较小,睡觉时主席顺着睡腿无法伸展,所以是横着睡觉的。这间洗澡间和主席办公室的那间是一对作用相同而又对称的洗澡间,主席把此间作为更衣室。这张琴桌原是马氏家族祠堂的贡桌,江青是搞文艺出身,跟随主席来杨家沟时带了一张琴,放在此桌上弹过琴。
周恩来总理的旧居虽然有些陈旧、粗制,但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作为马氏地主它是表现着思想超越、开明,在这张讲桌下培养出数以千计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洋财主,是马氏地主家族注重教育的象征。
一九四七年中共中央来到杨家沟后,毛主席、周总理、任弼时、彭德怀、贺龙、陈毅等中央领导人都曾经在这张讲桌上作过重要报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它肩负起了神圣的历史使命。
这张大长桌是中共中央前委领导的小会议室,在这里召开研究、讨论、制定纲领性决策的会议。在多次讨论关于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倾错误问题时,毛泽东主席就在这孔窑里特别强调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里间是周恩来总理办公兼住宿地方,这张床就是周恩来总理睡觉时用的床,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杨家沟后,因床大就再也没有搬出过这个窑洞。这边是周恩来总理办公的地方。周恩来总理来到杨家沟,一直跟随在主席身边,主要从事军事形势的研究和纠正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倾错误问题。
左边这孔窑洞是周恩来总理的警卫员王还寿的旧居。
整体院落后靠高山,前为130多米的高畔,状似腾龙的九个黄土山峁,承载着这部皇宫般的殿堂。主人马醒民他一改陕北窑洞一线齐的呆板建筑形式,建为三关两套,就是三面突出,两面缩进,阴阳交错,俯视观之,为一平睡的“山”字,意味着他的住宅、家业,就象泰山一样稳固;中间突出的为西方教堂式风格,意味着主人寄托着神的力量;左面缩进去的为日式风格,意味着主人留日学习的纪念;右边缩进去的为陕北窑洞建筑,意味着主人根在陕北,永不忘本;整体屋面上设置了八根通天柱,通天接地,天地合一。屋檐建筑更是民间独有,龙头螭虎,精雕细刻,穿廊抱厦,搭檩飞檐,檐随窑转,回折连接,落落大方,完全为一派皇宫皇室建筑,让人看的心旷神怡,也表达了主人的那种开拓的思想境界。
防空洞是1947年毛泽东主席来到杨家沟后,当地民兵为了确保主席的安全专门开挖。60多年过去了,由于年久未修,加之人为的破坏,原来的防空洞只剩下一个小洞口。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便利于人们的游览,2007年我县县委、政府决定恢复防空洞的建设。防空洞总长120米,共有台阶96个,出口处是原马氏家族的讲堂和祠堂,现在是“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
走出防空洞是开阔的小广场。广场正中央树立着全国唯一的一块“劳动人民翻身纪念碑”,为国家一级文物。1947年3月7日(农历2月15日),河岔区2000多农民在这里召开了庆祝劳动人民翻身大会,他们为了纪念这次大会,表示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激之情,推倒了为豪绅树的“功名碑”,树起了劳动人民的“翻身碑”。
1948年2月23日西北野战军经过新式整军后,遵照中央军委关于转入外线作战的指示,发起了宜川战役,到三月三日共歼胡宗南主力一个整编军部、两个师部、五个旅,共约三万人。一年前气势汹汹地率师北犯的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和整编第九十师师长严明也被击毙。这是西北战场上的空前大捷,关中为之震动。住扎在杨家沟的中共中央前委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以及当地的群众,就在这个广场上敲响了锣鼓、闹起了秧歌、搬起了水船、舞起了狮子,热烈庆祝宜川战役大捷。
马氏家族的讲堂和祠堂,分为前后俩院,前院为1911年修建的“马氏讲堂”,后院为续建的“马氏祠堂”。这是一个颇具特色的陕北窑洞院落。
“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于2005年9月开始筹建,12月底正式建成,2006年6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馆匾是人民文学先驱矛盾的手书真迹,展馆共分9个展室和一个多媒体音像室,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情操。
“开明进步办学堂、英才辈出洋财主”,这是陕北民众对杨家沟马氏地主深刻的文化印象。早在清代康熙年间,马云风就创办家塾,延请西席教子学文,参加科举求取功名,使五个儿子都成为太学生。清道光年间,七世祖马嘉乐创办了3所私塾,他的五子十一孙,有正四品2人,从四品2人,从五品3人,因功赏戴花翎者2人,还有知县、主事等,25个曾孙,有18人取得了功名或官职,3人出国留学。辛亥革命前后,马氏家族共有12名出国留学生。宣统三年(即1911年)马氏家族在杨家沟扶风寨最高处的平台上创建了杨家沟私立小学,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院子,名曰讲堂。原西大学校长、教育家马师儒,原延安大学校长、教育家马润之,原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校长、延安行知中学校长马济川,原《人民日报》编委、《光明日报》副总编马沛文,原《西安晚报》总编马汉卿,原国务院财委办公厅主任马豫章,我国著名化工专家马师伊,电力及自动化专家马师亮,纺织专家马师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明方等英杰都曾就读于马氏学堂。
1916年,同盟会会员马师承回杨家沟开办了陕北地区最早的女子学校,因马家女子上学早,使马家的女子胜儿男,如马氏三姐妹:原中国民航总局办公室主任马娴卿、原甘肃省人大常委副主任马谦卿、国家安全部研究员(有突出贡献专家)马多卿。原国家文化部干部局局长马佩兰、原国家林业部人事局副局长马克思、香港著名实业家马书媛等数十名厅局级的巾帼英才。
教育文化使马氏家族开明进步、在中国革命的每个浪朝中,涌现出了大批仁人志士。同盟会会员马师表、马师承、马子衡、马桂樵等,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斗争。“五四”运动以来,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革命洪流,马汝骥、马汝翼、马济川、马继荣、马汉文、马豫章、马师冉、马润之、马钟锐、马克昌等成为中共早期党员,马汝骥、马克昌、马钟隽、马履元等血染沙场,为国捐躯。就连在杨家沟的马氏家族,也积极支援抗日救国战争,仅光裕堂给三五九旅赠送粮食1700石。
据90年代不完全统计资料,仅马氏家族光裕堂一支,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突出成就者47人,厅局级以上43人,高中级职称55人,大专以上学历138人,而整个马氏家族人才状况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一号展馆 历 史 抉 择
陕北是块红色的土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就在陕北开始传播,早在1924年11月,李子洲等人在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建立陕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绥德小组。1927年10月12日,共产党人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等领导举行了继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的全国第三次武装起义……清涧起义,打响了中国北方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中共地方组织先后建立了陕北、陕甘等革命根据地。1935年,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实现了两块根据地在党和军队上的统一领导,逐渐发展为西北革命根据地。也是第五次反围剿后全国保留下来唯一的红色根据地。
1937年2月,西北革命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特区,后又改称陕甘宁边区。2月24日,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下辖今延安、安塞、绥德、环县、盐池等二十多个县区,人口约150万,面积12.9万平方公里。
1950年1月,陕甘宁边区撤销。
西北根据地及后来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和全民抗战的出发点。从1935年起陕北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全国革命的指挥中心,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人民力量的总后方。在这里,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引导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最后形成了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这里,诞生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和“双拥”传统;在这里,率先开展了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在这里,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成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示范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是新民主主义中国的雏形。毛泽东指出“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
西北根据地是第五次反围剿后全国保留下来唯一的红色根据地,后改为陕甘宁边区。
中共中央在陕北十三年
1935年至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党中央在陕北战斗了十三年,这十三年是辉煌的十三年。
1935年9月底,中共中央在甘肃的榜罗镇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前往陕北。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旗镇。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指出历时一年的长征已告结束,今后的任务是保卫和扩大西北根据地,领导全国大革命。1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11月22—24日,红军在直罗镇歼灭国民党一O九师一个师又一个团,巩固了西北根据地。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1948年3月23日,在吴堡县的川口村东渡黄河,离开陕北。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军队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相继在晋南、苏北、鲁西南、胶东、冀东、绥东、察南、热河、辽南等地,向解放区展开全面进攻,国共两党内战全面爆发。从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66个旅,54万余人;非正规军17万余人,共计71万余人。国民党第一线攻击兵力由117个旅下降为85个旅,加之占领解放区105座城市所需的留守部队,战线延长和兵力不足的矛盾异常尖锐。
1947年3月起,国民党当局改变战略,集中43%的兵力,动用94个旅,对山东解放区、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其战略意图是重点进攻解放区两翼。在山东,压迫华东解放军至胶东狭窄地带而加以消灭,以解除对心脏地区南京、上海的威胁;在陕北,攻占延安,打击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并消灭西北解放军,摧毁中共总后方;重点进攻得手后,就分头进兵,在华北与人民解放军决战,进而出兵占领东北,达到将人民革命力量各个击破的目的。
面对生死抉择,中共中央开始二次长征——转战陕北。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为首的中央前委带领陕北军民,巧妙地与敌人周旋,让中国革命的帅旗高高飘扬在陕北高原,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导演了一幕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历史剧。用事实向世界宣告: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从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在陕北高原,历时1年零5天,行程2000余华里,途经12个县,驻留过40个村庄,时间最短的仅几个小时,最长的达4个月。
第二号展馆 枣林沟会议
重点进攻
1947年3月初,国民党陆续从晋南、豫西、陕南等地抽调12个旅,连同原驻陕甘宁的部队共34个旅25万在陕甘宁边区周边集结,重点进攻,企图摧毁人民革命力量的“心脏”、“三日之内占领延安”,进而达到重点突破、各个击破的目的。
这些是反映当时中央领导边区人民抗击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图片。
撤离延安
国民党进攻时,在陕北的人民解放军主力只有6个旅2.6万多人,装备上也处于绝对劣势。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1947年3月18日晚7时许,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最后一批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
英明决策
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是留在陕北还是东渡黄河,当时尚未决定。3月26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在子长县王家坪召开会议,讨论党中央的去向问题。毛泽东力陈己见,反复阐述党中央留在陕北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取得了共识。
3月29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到达清涧县枣林则沟村,随即召开政治局会议,史称“枣林沟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央的行动问题。会议决定,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朱德和一部分中央委员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4月11日,中共中央又决定,叶剑英、杨尚昆率中央和中央军委大部分机关工作人员暂住晋西北的临县地区,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统筹后方工作。
这是枣林沟会议旧址,会议在右起第二孔窑洞里召开。
兵分三路
3月31日,中央机关到达绥德县田庄镇。在这历史的十字口,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握手道别,朱德、刘少奇东渡黄河,毛泽东和任弼时折向西行,进入淮宁河川道。这些民族精英,义无返顾地肩负起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分兵奔赴各自战场。
帅旗在陕北
帅旗在陕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打乱了国民党的阵脚。陕北,历史地成为时代的焦点,成为指点江山、扭转乾坤之地,成为共和国的策源之地。
第三号展馆 保卫边区
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巧妙调动胡宗南部队,从3月13至5月4日的50多天里,歼敌2万余人,初步稳定了陕北局势。
延安保卫战
3月13日,胡宗南集团36个旅对陕甘宁边区发起了全线进攻,出动飞机轮番疯狂轰炸延安及陕北城镇。延安军民在“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口号鼓舞下,顽强阻击,消灭国民党军5000余人,18日,人民解放军在掩护中共中央及延安各机关、学校安全转移、群众疏散完毕后,撤出了延安。19日上午,国民党先头部队进入延安空城。
保卫延安战役,是在敌我双方人力物力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战役进行了7天,敌我伤亡为7:1,标志着陕甘宁边区由长期相对和平环境转为全面战争状态。
西北野战军领导构架图
3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为了加强陕北地区的作战指挥,决定所有驻陕甘宁解放区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统归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指挥。同时,成立西北野战兵团,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彭德怀兼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参谋长。下辖第1、第2纵队、教导旅和新编第4旅,共2.6万余人。
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颁布《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1949年1月15日,又作出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阎揆要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
青化砭战役
3月22日,我军西北野战军团截获了胡宗南要求其三十一旅北渡延河,进驻青化砭修筑工事据守电报。彭德怀与习仲勋、张文舟经过商议,决定以伏击手段,在青化砭以南地区歼灭该敌。具体部署是:第一纵队(司令员张宗逊)由梁村进入阎家沟至林坪公路以西地区,主力配置在小寺沟以西高地,待第二纵队切断国民党军退路后,由西南向东猛烈攻击;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及教导旅(旅长罗元发)进至青化砭至房家桥公路以东地区,主力配置在寨子沟、窑子沟高地,待国民党军后卫一过房家桥,首先断敌退路,阻敌增援,然后以三个旅由西向东攻击;新编第四旅(旅长程悦长)进至青化砭东北赵家沟以南高地,待第二纵队打响后,即向青化砭猛烈攻击;独一旅(旅长王尚荣)为野战预备队。3月24日拂晓,西北野战兵团所属部队分别进入伏击阵地。25日10时,国民党军第三十一旅完全进入伏击圈,经过1小时47分的激战以后,全歼其2900余人,旅长李纪云被活捉。
西北野战兵团初战告捷,歼敌三十一旅。为党中央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举行了一个“奠基礼”,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士气,坚定了陕甘宁边区军民战胜胡宗南军队的信心。
羊马河伏击战
4月1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习仲勋,指示在羊马河一带伏击敌一三五旅。接到电报后,彭德怀、习仲勋迅速调兵遣将,命令第一纵队和新四旅,把董钊和刘戡所部8个旅阻击在李家岔、上白家坪、宋家沟、新庄库一线以西地区,拖住了胡宗南军队的主力。我军主力则埋伏在瓦窑堡以南羊马河一带。4月14日9时许,一三五旅的先头部队遭遇我新四旅猛烈阻击。敌军第四零四团随后抢占三郎岔、小河以西一线高地。左翼高山上行进的敌四零五团随后也被我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阻截,敌遂退守三郎岔东北高地一线。至此全军进入我军包围圈。4月14日下午4时,敌4700余人全部被歼,国民党第一三五旅代旅长麦宗禹及其团长成耀煌、陈简均被活捉,羊马河战役胜利结束。
羊马河战役开创了西北野战兵团首次歼敌一个整编旅的先例。
蟠龙攻坚战
4月26日,胡宗南调主力北上围歼西北解放军,只留第一六七旅及地方保安团约7000人守备蟠龙。4月29日,彭德怀和习仲勋向各纵队、旅发出围歼蟠龙的部署。5月2日,胡宗南所部主力进驻绥德,正当董钊和刘戡庆祝“胜利”之际,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兵团于当天黄昏发起了蟠龙攻坚战。当胡宗南得知西北野战兵团的主力在进攻蟠龙,要求董钊、刘戡迅速回援时,为时已晚。经过三天两夜的强攻,蟠龙镇被我军攻克。这次战役共歼敌军6700余人,缴获了4万多套夏季军衣、12000多袋面粉、100余万发子弹,从而解决了西北野战兵团的军衣换季、粮食供给和弹药补充的问题。
在我军攻占蟠龙的当天,董钊和刘戡奉命从绥德南下,回援蟠龙。我军随后收复绥德城。5月8日,当董钊、刘戡率部赶到蟠龙时,我军早已转移休整。
铜墙铁壁
3月25日至5月4日,西北野战兵团以2万余人的兵力,在粮食、弹药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连续进行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3次战役,歼灭国民党军3个旅及地方武装一部共1.4万人,初步稳定了西北战局。
以转战陕北为背景的小说《保卫延安》,艺术再现了转战陕北初期我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的伟大传奇,真是刻画了边区军民誓死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第四号展馆 小河会议
巧妙周旋
毛泽东、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绥德田庄,进入淮宁河川道后,开始徒步转移,夜行晓宿,成了名符其实的马背上的中央。面对国民党二十五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在陕北高原上跋山涉水,历尽艰险,与10倍于已的敌人巧妙周旋。3月31日深夜,毛泽东、任弼时来到子洲县的邱家坪村,4月2日凌晨又到子洲县高家塔村,4月3日拂晓到子长县涧峪岔,4月6日到靖边县青阳岔,结束连续一周的行军转移。4月12日中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离开青阳岔,于黄昏到安塞县王家湾,居住58天。其间在5月13日召开了真武洞祝捷大会,于6月8日晚离开安塞县王家湾,6月9日拂晓到达靖边县小河村,由于军情紧急,当晚就撤离西行,6月10日到达靖边县天赐湾。此时,敌人先头部队已到天赐湾东,与中央机关仅隔一个山头。毛主席判定天赐湾正处于胡宗南和马鸿逵防线结合部,双方勾心斗角,谁也不想来。果然敌人不久便撤退。中央机关避难天赐湾,终于化险为夷。6月16日黄昏,中共中央离开天赐湾,当夜重返小河村。期间,毛泽东于4月15日发出《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提出著名的“蘑菇战术”,在“蘑菇战术”方针指导下,彭德怀巧妙调兵,将进攻陕北的国民党军队调动在延安以东地区的山沟里,被磨得精疲力竭,然后伺机聚歼之。
运筹帷幄
根据西北战局和全国战局,1947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靖边县小河村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陆定一、杨尚昆、林伯渠、贺龙、陈赓、习仲勋、马明方、贾拓夫、王震等人。会议主要研究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许多重大问题。会上,毛泽东作了主题讲话,周恩来就军事问题发表讲话,任弼时、彭德怀等先后发言。确定了“中央突破,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互为犄角,逐鹿中原”的战略进攻布局。会议决定,为了配合支持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栗裕、陈赓谢富治三路大军中原行动,由西北野战军佯攻榆林,调胡宗南主力北上;由山东解放军发动胶东攻势,把敌人引向海边;由贺龙统一领导晋绥和陕甘宁两个解放区的地方工作等。这次会议之后,各解放区军民迅速展开战略进攻部署。
经略定中原
中共中央在国民党的进攻尚未完全被粉碎、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装备上尚没有超过对方的时刻,做出了挺进中原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中央突破,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从而改变了整个战局的态势。
正是在转战陕北的艰难岁月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已完成了解放战争的战略部署,国共逐鹿中原,我已胜算在握。
调兵遣将
1947年6月至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整个战局的发展情况,先后作出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先在鲁西南寻机歼敌,然后挺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兵团南渡黄河出击豫西,在豫陕鄂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协助陕北战场击破胡宗南部队,并协助刘邓经略中原;陈(毅)栗(裕)大军在豫皖苏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策应刘邓大军南进。以上三路大军配合作战,挺进中原。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东线兵团,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分别在山东和陕北战场钳制敌人。这样,逐步形成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态势。
捷报频传
中共中央小河会议之后,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展开战略反攻,各战区取得节节胜利,捷报频传。刘邓大军取得鲁西南大捷;西北野战军发动榆林战役,成功调动胡宗南主力北上,配合陈谢兵团南渡黄河出击豫西 ,并在短时期内先后取得三边战役、沙家店战役、延清战役、宜川战役、西府陇东战役、澄合战役的胜利;华东野战军取得沙土集战役胜利,并完成在豫皖苏边区的战略展开,取得了胶东保卫战的胜利;北线的东北民主联军发动了秋季攻势,迫使国民党军退缩锦州、沈阳、长春等地;晋察冀野战军取得大清河战役胜利,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人民解放军经过半年作战,共歼敌75万余人。
孟良崮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5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蒙阴东南地区,对国民党军发动的一次山地进攻战役。将国民党军精锐“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74师全部歼灭,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宜瓦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2月至3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陕西省宜川城、瓦子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攻城打援战役。
此战,西北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主力1个整编军部、两个整编师部、5个旅10个团,计29480人,其中俘敌21960人,毙伤7520人。是西北野战军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后,转入战略进攻的第一个大胜仗,取得了西北战场上的空前大捷,迫使蒋介石将位于陇海铁路潼关以东地区的裴昌会兵团及郑州的整编第38师调往西安,策应了中原解放军的作战。
正太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4月至5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据守正太铁路和石家庄外围的国民党军举行的一次战略性反攻战役。
此战,共歼灭国民党军3.5万余人,解放县城7座和井陉、阳泉、黄丹沟等矿区控制获鹿至榆次间铁路180余公里,孤立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要点石家庄,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重要作用。
清风店战役
1947年10月22日,经三天激战,晋察冀野战军歼国民党军1.7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副军长杨光钰。
杨得志、杨成武率晋察冀野战军乘国民党军由关内抽调兵力赴关外作战之机,开始破击平汉铁路,并围攻徐水。国民党第十六军、第九十四军各1部,分路南援,并急调石家庄的第三军北进,企图夹击晋察冀野战军于徐水地区。晋察冀野战军以小部兵力兵阻延第三军北进,主力6个旅于18日南下,20日,将第三军主力包围于清风店地区,激战至22日全歼敌军。
保北战役
1947年6月25日至28日, 河北保定以北徐水地区, 俘虏2800人,毙伤4470人,合计7270人。
第二次保北战役
1948年7月15日至20日 河北省保定以北徐水、定州地区华北三兵团,俘虏8480人,毙伤2290人,合计10770人。
青沧战役
1947年6月12日至15日 河北津浦北段青沧县地区,晋察冀野战部队,俘虏1200人,毙伤8330人,合计9530人。
解放石家庄
1947年11月6日至12日 河北石家庄,俘虏21130人,毙伤3150人,合计24280人。
第五号展馆 沙家店战役
诱敌北上
为策应陈谢兵团南下开辟豫西战场,西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命令,北上攻打榆林,以调动胡宗南部北上,牵制胡宗南部于陕北。
榆林城是贯通陕北、连接山西、绥远的枢纽,西与宁夏马鸿逵集团、南与胡宗南集团形成犄角之势,北与傅作义集团相依,为绥、陕之门户。驻守榆林的国民党邓宝珊部第二十二军和胡宗南集团第三十六师之二十八旅,共计1.5万人。
西北野战军调集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新编第四旅、教导旅、绥德分区第四团、第六团总计兵力4.5万人。1947年8月6日,向榆林发起进攻。8月7日,蒋介石飞抵延安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命令钟松第三十六师沿长城星夜驰援榆林,命令董钊、刘戡率7个旅北上急速增援。
8月12日,钟松部到距榆林15公里处,西北野战军诱兵北上的目的已达到,便主动撤离榆林。
沙家店战役
榆林战役后,西北野战军主力隐蔽集结在榆林东南寻找战机,并让后方机关部分人员在佳县东渡黄河,制造中央和西野主力东渡黄河的假象。
胡宗南调集援榆各军,企图合击西北野战军于榆林、米脂、佳县间三角地区。彭德怀判断:钟松部主力必经沙家店一带东进,决定在国民党军夹击之势尚未形成之前,在沙家店伏击歼灭钟松部,粉碎国民党军合围夹击企图。此时,国民党军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判断西北野战军主力将东渡黄河避战,遂令整编第1军军部率1个整编师守备绥德,令整编第29军率5个旅向佳县方向急进;令整编第36师2个旅于13日自榆林经归德堡南下,企图分路合击,消灭西北野战军于佳县西北地区。
17日,刘戡部进至吉征店以南地区;整36师分前后两个梯队,向沙家店以东乌龙铺前进。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决心以一部钳制刘戡5个旅,以主力乘整36师孤军冒进,侧翼暴露,兵力分散的有利时机,将其消灭于沙家店地区。
8月18日,西野一纵和钟松部前梯队接火,20日凌晨,战斗全面打响,黄昏时战斗胜利结束。
此役歼灭国民党整编三十六师部及两个旅共6000多人,标志着西北野战军从此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宣告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战略彻底破产。
伟大转折
在沙家店战役总结会上,毛泽东说:“沙家店这一仗确实打的好,对整个战局有决定意义,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用我们湖南话来说,打了这一仗,就过了坳了。”
沙家店战役这一光辉的战役典范被人民作家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成功演绎,感人至深。而这一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在于战略反攻的隆隆炮声已向世人宣告: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新的、人民的共和国将要诞生了。
全国军队领导架构(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序列)
为了统一人民解放军的指挥,中央军委从1946年起对全国的解放军进行整编。这是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各战区及战区领导简介。
战略反攻图
8月7日,刘邓大军3路疾驰,千里跃进大别山,到11月下旬,建立33个县的民主政权,初步完成在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沙家店战役胜利之后,接中央命令,陈谢兵团渡过黄河,挺进豫西,到11月底建立39个县的民主政权,完成豫陕鄂地区的战略展开。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也于9月7日在鲁西南地区的巨野以西、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26日,陈粟大军主力越过陇海线南下,进入豫皖苏平原地区,至11月下旬,完成在豫皖苏地区的战略展开。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品”字形展开,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国民党当局也不得不承认其“全盘战略局势,乃从此陷于被动”。
第六号展馆 神泉号令
中流砥柱
8月1日拂晓,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离开小河村,沿大理川东进,开始急行军。先后经过靖边青阳岔、横山肖崖则、子洲巡检司、绥德延家岔、米脂陈家岔,8月16日进入佳县境内。此时,中央机关在黄河与无定河之间东西不过五六十里,米脂和榆林间南北只有三四公里的狭小地域辗转行进,有时离国民党前锋部队相距不过百数十米,真是“前有黄河、后有追兵”,形势万分危急,周恩来、任弼时都力劝毛主席过黄河暂避一时,以保证党中央安全。但是,毛主席还是坚决不过黄河,并深刻地指出陕北战役对策应太岳兵团南渡黄河,支援刘邓大军逐鹿中原,以及整个粉碎蒋介石反革命进攻的重大意义,所以中央必须留在陕北前线,不能离开陕北。8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冒着闪电雷鸣和倾盆大雨两渡五女河,于8月19日到达梁家岔,离开小河后,经过19天的风雨兼程,中央机关终于摆脱险境。
调查研究
8月中旬,毛泽东和中央机关转移到佳县以后,暂时脱离了险境,便在佳县境内展开调查研究。8月23日,中央机关转移到朱官寨,毛泽东听取了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汇报工作,详细了解粮食、草料储备情况和存栏的羊、牛、驴数字。9月23日达到神泉堡,10月17日来到佳县县城进行调查研究,当晚,召集县委书记张俊贤、县长杜嗣尧等负责同志谈话,了解土改情况。第二天早晨,接见了正在出席县委召开的各区委书记和区长联席会议的同志,并为中共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10月18日,毛泽东又到佳县城南的谭家坪,参观了生产马兰纸的峪口造纸厂,并详细了解了工厂的生产和工人的生活情况。10月21日到南河底村,10月22日和10月29日两次登上白云山参观,并为晋剧团题词“与时并进”。10月31日上午回到神泉堡。
神泉号令
1947年9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中央机关到达佳县神泉堡以后,毛泽东完成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修改,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关于重新颁布三项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等文件的起草或审定修改,由中共中央相继公布。正是在神泉堡,我党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令。
中国土地法大纲
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