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许世友将军故里



许世友将军故里管理区位于河南省新县田铺乡许家洼。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红色经典景区。这里是一代名将许世友的出生地,也是将军去世后的埋骨之地。许世友将军是我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因其卓著的战功、特殊的性格、忠国孝母的情怀和富有传奇的一生,深受世人敬仰。前来拜谒将军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大别山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有将军墓地、纪念广场、生平事迹展厅、许世友将军生前珍藏万枚毛主席像章展等10多个观瞻点。许世友将军故里管理区自1991年正式面向社会开放,2009年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许世友将军于1906年2月28日出生于今河南省新县田铺乡许家洼村,少年时因家贫曾给武术师傅做过杂役,后到少林寺习武,长达8年之久,因思母心切,按少林寺寺规打出山门。1926年,许世友在武汉国民革命军任连长时接受革命思想教育,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开始了将军漫长的革命生涯。许世友将军是我军从战士逐级成长起来的卓越的军事指挥员。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他曾当选过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党的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将军因病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享年79岁。


将军墓地


将军墓地是将军遗体安息之地,许世友将军是我国倡导火化以来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特许土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生前南征北战,戎马一生,未能很好地孝敬父母,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为此,他上书中央,请求死后回老家土葬,以实现其“生前尽忠、死后尽孝”的夙愿。1985年,许世友将军因病去逝,经中央特批,其灵柩运回老家土葬,许世友将军久别故乡后,魂归大别山,长眠于慈母身边。许世友将军墓地便成为人们怀念将军的重要场所。


毛主席像章展厅


许世友将军生前珍藏万枚毛主席像章展厅,展示了将军生前收藏的10295枚毛主席像章,这些像章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军史、革命史;涵盖了毛主席一生的丰功伟绩;体现了许世友对党和领袖的无限忠诚。像章精美绝伦,存世稀少,是人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物。


许世友将军纪念广场


许世友将军纪念广场2001年新建,广场正中间是将军石雕像,高2.6米,许世友将军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服,配戴一级八一、一级独立自由、一级解放勋章,背靠大山,目视前方,其寓意为“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将军,回归到大别山。


许世友将军纪念馆


本展厅以图文并貌的形式展现出将军忠、勇、义、孝的传统美德。

第一版“忠诚爱将”可以概括为一个“忠”字。许世友被称为毛泽东之剑,立下了赫赫战功,毛主席对将军的关怀如同阳光雨露般,从清算张国焘分裂主义罪行开始,将军就和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从而确定了他忠于党中央,忠于毛主席的坚定信念。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亲自点将让将军去山东,将军不辱使命,战略反攻,攻克济南。毛主席上海临危,将军专程赴沪,拖住了林彪死党。这三张图片是将军任南京军区司令员陪同毛主席视察时的情景。解放后,毛主席曾多次对将军说,要多读点书,多学点文化,要文官务武,武官务文。并向他推荐了《周勃传》和《红楼梦》两本书,《周勃传》将军是读完了,也读懂了,而《红楼梦》将军认为是吊膀子的书,去世时还放在枕边,也只翻到了第一卷。这是1972年,将军陪同周总理接见南京民兵时的情景。1973年,将军到中央参加会议时,周总理递给他一张便条:“世友同志,请你休息两天,好好将身体检查一下,以便散会后好去浙江。”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总理对将军的身体无比关心。这两张是将军陪同刘少奇副主席,朱德总司令视察时的情景。1984年2月,邓小平到杭州视察时,去中山陵看望将军,当天中午俩人分了一瓶茅台酒,红光满面,可以看出将军的的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了。将军还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娘儿秀才莫猖狂,三起三落理不当。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打他三百枪。”娘儿秀才指的是江青、张春桥四人帮一伙,诸葛亮——邓小平,三起三落——邓小平一生的经历。这首诗看起来没有过高的文化水平,但是它一针见血地反映出将军是反对四人帮,拥护邓小平。

“战将雄风”突出了将军的一个“勇”字。将军一生打过无数次的恶战和硬仗,光战刀就用了14把,现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在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反围剿战斗中,将军曾7次参加敢死队,8次负重伤,2次担任敢死队队长。将军第一次参加敢死队是大山寨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将军不幸被敌人的竹竿打中,从几丈高的城墙上摔了下来,昏迷了两天两夜,最后奇迹般的活了过来,真可谓是九死一生。正是在这场战役中将军被敌人的竹竿打到了气门上,从此将军的气功就再也练不起来了。将军最后一次参加敢死队是1934年的万源保卫战,当时他已经是红九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但是他依然光着膀子,带着刺刀冲锋在前。不愿当军长,而去担任敢死队队长,这在中国军事历史上被视为罕见。在长征途中,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罪行,致使将军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曾三次过草地,数次翻雪山,倍尝艰苦。1936年第三次过草地时,将军担任我国第一任骑兵司令员,为了征集粮草,作为开路先锋,为红四方面军度过艰险、北上甘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许世友将军几经磨难,终于到达延安。在参与清算张国焘分裂主义罪行时,确立了将军忠于党中央、忠于毛主席的坚定信念。后入抗大学习,在此期间,将军给毛主席写过这样一封信,信上说“我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窝在抗大”,于是毛主席放虎归山,把他派到了胶东战场,这一呆就是16年,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山东一带流行这样一首打油诗“许司令,酒量大,天不怕,地不怕,打鬼子,杀汉奸,骑马扛枪走天下”表现胶东人民对将军的崇敬之情。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将军随朱德总司令出师太行,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时期是将军戎马生涯中的鼎盛时期。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整编74师,乱枪击毙张灵甫师长。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是将军战斗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战,毛主席不顾兵家大忌,临阵换将,让自己的爱将许世友担任攻城总指挥。原本需要2个多月的战斗,将军只用了8天8夜,便歼敌十万,活抓了王耀武,解放了济南府。解放后将军还参加了长山列岛、一江山岛战役。其中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第一次集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将军晚年时还指挥了西沙自卫反击战和广西对越自卫反击战。其中,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将军已经73岁高龄了。俗话说:人到70古来稀,73岁高龄仍亲临战场,可所谓宝刀未老,这也是将军的最后一战。

“论云飞渡”讲的是文革时期的许世友将军。十年动乱中,将军对林彪、四人帮的造反夺权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他们视将军为眼中钉,由于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才幸免遇难。林彪阴谋败露后,将军奉命迅速逮捕了林彪在华东的死党,为人民除了害。

“战士本色“表现了将军的侠肝义胆。

“世传智勇气,友赞忠义情”这副藏头对联是由著名书法家都本基题写,高度概括了许世友将军的戎马一生。

晚年时将军过不惯清闲的生活,将自己所住的中山陵8号改为一个农家大杂院。展柜里放的茅台酒是纪念将军诞生一百周年贵州茅台酒厂为将军特制的名将酒,展柜里的枪、酒、钱是根据将军灵柩里所放的随葬品仿制而成的。

将军少年家贫,曾给武术师傅做过杂役,后到少林寺习武,长达8年之久。这段特殊的经历对他特殊性格的形成以及后来成为一位传奇将军产生了重要影响。60多岁时单手将60多斤重的铁锁举过头顶,还风趣的说:“水兵能举,我老将也能举”;70多岁的时候,为战士演习少林棍术。所以将军在晚年回忆时常说:“我在少林寺习武八年,刀枪不入是假,飞檐走壁却是真!”。

红军长征期间,将军所在的部队曾经路过一个苗寨,当时这个寨主十分霸道,摆下了擂台,说:“打过的话,就以礼相送,打不过的话,那就留下买路钱……”将军听后非常生气,跳上了擂台,和寨主比武斗酒,寨主终于服输了,于是“红军中间有能人”的佳话便从此传开。

将军的外交风彩。许世友将军战功赫赫,驰名中外,与许多国际友人建立了深厚情谊。越南主席胡志明访问南京时,将军设家宴招待。

许世友将军被誉为“布衣将军”。军装、军帽、布草鞋反映了许世友将军简朴的清廉形象。将军生前两袖清风、严于利己,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

“活着尽忠,死后尽孝”这是将军生前恪守的人生信条。在母亲面前,他永远是个孝子,他常为自己参加革命后,母亲遭受的灾难和折磨而深感不安,也常为自己军务繁忙,不能孝敬母亲而倍觉歉疚。将军曾有三跪慈母的感人之举,1932年西征时跪拜母亲,1947年把母亲接到山东居住时跪拜母亲,1958年回家探亲时再次跪拜母亲,当时将军回来见母亲不在家,便凭着儿时记忆的小路上山寻找。半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背着柴艰难的前行,将军当时还没有认出自己的母亲,还是母亲叫了声:“有伢子,你回来了!”将军当时不顾众人在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地说:“娘,我活着不能为您尽孝,死后要葬在您的身边,为您守坟!”这也是将军强烈要求回老家土葬的最直接原因。

1985年10月22日,将军与世长辞,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给了他特殊待遇,批准将军回老家土葬。将军终于在久别家乡后魂归大别山,长眠于故乡的苍松翠柏之间。


许世友将军故居


许世友将军故居,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牌扁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题写,故居由5间土木结构的房子构成,是将军的出生地和许母的生活地,后经多次修缮、复原。屋内陈设了简单的老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了共和国上将之母的勤劳、朴实,揭示了大别山农民为反抗压迫而奋起斗争的精神风貌。1958年身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回家看望母亲,谢绝了当地政府的安排,依然住在自己的房间,陪伴母亲,以尽孝道。厨房前墙有一洞口是许世友九死一生的见证,也是他武功的见证。1932年红军西征撤离大别山,身为团长的许世友将军回家别母,因叛徒出卖,反动民团100多人将村庄包围,企图捉拿他,将军急中生智,施展少林功夫,将前墙打开一个洞口,然后顺屋顶从后山逃离险境,后为纪念这段历史,称“避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