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将士纪念馆
红四方面军将士纪念馆,此馆2008年修建,2010年5月1日陈展后对外开放,馆内收藏文物一千多件,馆名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老先生题写。纪念馆的外形极像一个大别山的山字,寓意红四方面军是从大别山走出去的队伍。整个展馆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鄂豫皖红军的发展史和郑维山将军的传奇一生。
鄂豫皖地区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等多支主力红军部队。红军的一个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的黄麻起义。当年夏天,由黄麻起义武装改编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辗转到鄂豫皖边界开始了游击战争,并和地方组织一起创建了鄂豫皖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柴山堡革命根据地,就在如今的新县陈店乡。
红四方面军于1931年11月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建成,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总兵力约3万余人。
面对鄂豫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区域的巩固和扩大,国民党先后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4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从1929年6月到1932年6月,根据地的军民团结一心,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连续打破了国民党三次大规模的围剿。然而在1932年8月,国民党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大规模的围剿,由于张国焘战略指挥上的错误和根据地当时推行了极左政策,红四方面军虽然取得了冯寿二、七里坪、扶山寨等战斗的胜利,但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政转移。
红四方面军在转移的过程中历经艰辛,先后取得了漫川关、空山坝大捷,反六路围攻等重大胜利,使敌人多次企图消灭红军的计划一次一次的被破灭,保存了革命的力量。
1934年1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在巴中县清江渡召开一系列党政军工作会议,特别是在军事上,开展整训,对所属师团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十六字训词。
经过三爬雪山,三过草地,1936年10月10日,红军的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说到红四方面军就不得不提西路军。
1936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委员会的命令,渡过黄河的部队改称“西路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全军约21800人。
1936年12月,西路军将士奉命驻留河西走廊,为了顾全大局,牵制国民党军队的兵力,保证河东红军主力的行动,他们指东转东,指西折西。1937年1月31日,马步芳匪军集中7万多人,向西路军驻扎的倪家营子蜂拥而来。地面上,马匪军的大炮猛烈的向营子里轰击,天空中,马匪军的飞机盘旋轰炸。紧接着,敌人向海潮一样,击退一批,又冲上来一批。西路军的将士们,只能靠少数的土制手榴弹、步枪、大刀、木棒同敌人进行拼杀。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西路军的将士没有后退一步,始终牢牢的把阵地掌握在我方手中。
西路军先后歼灭敌人25000多人,最终由于没有救兵、没有补给,弹尽粮绝,7000多人战死,9000多人被俘,其中大部分惨遭杀害,2000多人流落西北各地,两千多人辗转回到家乡。
由于他们在黄河以西的坚持战斗,牵制黄河以西的敌人,为黄河以东红军主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对西路军做出了全面而肯定的评价:“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西路军的将士同敌人殊死搏斗,为党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1955—1964年,在大别山战斗过的红军将士中,有349位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而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有5.5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共孕育了43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新县泗店乡,这个乡人口不足万人,面积仅100平方公里,但是走出去了郑维山、张池明等9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在新县是最多的一个乡,被誉为中原将军第一乡。
郑维山将军于1915年8月出生在泗店乡屋脊洼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十三岁参加革命,十五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军。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面,由一个战士逐步提升为班长,排长,指导员,团政治委员,十八岁就开始任师政委,非常年轻,被称为娃娃政委。展柜里面展示的是郑维山将军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他非常喜欢钓鱼,展柜里面的两根鱼竿是由徐向前和聂荣臻元帅赠送给他的。
长征时期,郑维山将军带领88师率先与朱德总司令带领的中央红军先头部队进行汇合,随后两大红军主力一块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陕北。
红军主力会师之后,他也成为西路军的一员,在河西走廊征战。西路军失败之后,他化妆成一个乞丐,经过几个月的时间,辗转回到延安,回来之后被安排在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当一名教导员。
1937年到1942年,他在抗大期间,充分学习了各种军事理论,结合战役实例,提升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同时组建了一支3000多人教导团,参加了百团大战等著名的战役。在1945年8月任张家口的卫戍司令员。
解放战争爆发后,1947年他调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政委胡耀邦。1948年底部队改编,任63军首任军长。1949年4月跟着彭德怀司令进军大西北,全歼西北马家军,解放西北地区,也为西路军的将士报仇雪恨。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场上的战火燃烧到中国边界,1951年2月郑维山将军入朝作战,任19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6月调任20兵团任代司令员。1953年6月组织了著名的金城反击战,取得了巨大胜利,这是他战争生涯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为他的战争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82年,郑维山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三进大西北。在西北地区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军官。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西北地区防御作战方案,为现代化军队建设和西北地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5年郑维山将军退出了领导的岗位,随后退休。
2000年5月9日郑维山将军在北京解放军301医院去世,享年85岁。
将军石
石梯一种有115级,缘于郑维山1915年出生,整个石梯分三组。第一组49级,缘于新中国1949年成立;第二组51级,缘于郑维山1951年入朝作战;第三组13+2一共15级,缘于郑维山13岁参加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将军亭修建于2001年11月,高8米,八角结构,分上下两层,“将军亭”三个字由著名雕塑家、书法家程允贤先生题写。
将军亭两边的对联是由贾起家先生题写:“十三岁革命出生入死历经百战功勋赫赫垂青史,十五岁入党赤胆不改一身正气忠心耿耿昭后人。”正是对郑维山将军光辉一生的写照。
将军碑林有10幅石刻,全部采用天然石材镌刻而成,是将军生前的同事、好友以及社会名人为他提的字。
将军石是郑维山将军忠魂铁骨的象征。“将军石”三个字由北京军区、兰州军区共同命名,著名军旅书法家李铎先生题写。
将军石一带,是一代虎将郑维山幼年放牛,少年站岗、放哨之地,也是将军投鞭从戎、纵横天下的起点,还是将军英灵的归宿之处——骨灰撒放地。
2000年5月9日21时10分,一代名将郑维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面朝西面,面向河西走廊,面向祁连山大山口,面向兰州,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享年85岁。
5月21日,遗体供医学单位解剖后火化,6月12日,子女遵照遗嘱,将骨灰撒放在将军石周围。
郑维山一生廉洁自律,无私奉献,他从没有利用职权给家乡和亲人谋取任何利益。老家的直系亲属,也没有通过他的关系安排一人。他为家乡的学校和村民解决生活饮水问题,接管道、修池塘用的钱,拿的是自己的工资和写回忆录的稿费。
将军一生生活朴素,勤俭节约。他吃的是淡饭粗茶,穿的是一身灰布中山装,一直战争年代用的文件箱,一直使用到作为历史文物被征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经百战、历经沧桑的郑维山,到死都不愿为国家、为军队带来麻烦,只想到为国家、为人民尽到最后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