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厂河革命纪念馆
箭厂河乡原为湖北黄安(今红安)县紫云区,位于新县最南部。箭厂河地区原有人口17242人,到1933年这里几乎变成无人区,至今还未恢复到大革命前的人数。大革命前,和全国各地一样,地主和富农占全部土地的百分之七八十,甚至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民仅占很少或根本没有土地,过着缺衣少食、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土豪土豪,快乐逍遥,夏穿葛夏,冬穿皮袄,一日三餐,鱼肉佳肴,吃喝玩乐,民脂民膏!”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地主豪强残酷剥削农民的社会现状。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26年,箭厂河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威胁到封建地主吴惠存、石子谦、方晓婷等恶霸地主阶级利益后,他们纷纷勾结反革命势力反扑,“冷天无衣裳,热天身上亮,吃的野菜饭,喝的苦根汤……”这首穷人歌就是当时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1925年,吴焕先在戴季伦、戴克敏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同王志仁等进步青年从武汉求学并接受革命思想回到家乡后,于1926年秋先后在箭厂河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小组,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支农民武装——三堂革命红学。此后,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如星星之火迅速在鄂豫皖苏区形成燎原之势。
1927年3月下旬,在吴焕先的率领下,当地群众活捉箭厂河头号恶霸吴惠存。
1927年4月初,吴焕先、吴先筹、石生财等率领箭厂河一带的群众,攻下了反动政府设在鄂豫交界地区的“缉私营盐卡”,改变了这一地区农民长期缺盐的状况,打响了鄂豫边区武装反抗的第一枪。
正当农民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反封建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被农民运动打倒的许多土豪劣绅又纷纷组织起来疯狂反扑。1927年5月,柴山堡大土豪陈世辉带领一万多人的反动红枪会,向吴焕先领导的农民武装扑来,双方在木城寨血战七昼夜,农民武装终于取得了胜利。
根据“八.七”会议的指示精神,1927年11月13日,鄂豫边区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黄麻起义,一举攻克了黄安县城,活捉县长贺守忠。在黄麻起义过程中,箭厂河的农民自卫军是重要的骨干力量之一。据考证,当时的攻城突击队中,有33人来自于箭厂河的“三堂革命红学”。起义后部分武装力量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为鄂豫皖工农红军的最初来源。
由于敌人的疯狂反扑,解放21天的黄安县城再陷敌手,起义遭挫。土豪劣绅趁机勾结匪军进行报复,大批革命群众惨遭杀害。著名烈士程儒香,毛兴国等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害的。更惨无人道的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300多人在吴氏祠堂南头的黄泥田被屠杀,一时间,血流成河,这就是骇人听闻的“红田惨案”。
1927年12月下旬,鄂东特委和鄂东军部分领导人在箭厂河木城寨召开会议,决定将转移到黄陂木兰山开展游击活动的鄂东军改编为第七军,并开辟了鄂豫皖边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柴山堡根据地,在长江北岸率先竖起工农武装割据的旗帜。英雄的箭厂河人民在吴焕先等人的领导下,对参与开辟及其巩固柴山堡根据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柴山堡根据地,1928年7月,在柴山堡尹家嘴召开会议,将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全师分编为四个大队,其中第三大队党代表由箭厂河共产党员吴先筹担任。
1931年,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吴焕先任土地委员会主席,现珍藏在我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当时就是书写在箭厂河方湾的一面青砖墙壁上的。为庆祝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根据地人民创作了这首《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曲,这个曲调是根据大别山民歌《八段锦》改编的。
1931年3月至11月,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围剿”,均以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红军和苏区都在发“围剿”斗争中发展壮大。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成立了鄂豫皖边特委,由郭述申任特委书记,并将红11军31、32、33师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司令部设在箭厂河的黄谷畈,由许继慎任军长,徐向前任副军长,曹大骏任政委,鄂豫皖边区党、政、军的统一,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县的七里坪成立,由徐先前任总指挥,红四方面军下辖红四军、红二十五军三万余人,吴焕先升任红二十五军政委。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以后,苏维埃政府先后在箭厂河建立了列宁小学、第一个消费合作社、红四方面军总医院、造枪局等多个重要机构。列宁小学由吴焕先、程儒香创办。在这所学校就读过的大批学员中,有80余名参加了长征,其中有60名牺牲在长征途中及其后的斗争中。幸存的20余名在建国后都成为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干部,如原国家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空军政委高厚良等。
这所学校培养了大批的革命人材,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刘胡兰”式女英雄肖国清。肖国清是红25军的情报员,多次送达重要情报,被敌人发现后逮捕,敌人对她进行百般折磨,拔掉她的头发,削去她的头皮,她宁死不屈,最后被活埋。她与刘胡兰一样,都是把年仅十几岁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但她比刘胡兰早牺牲了整整12年,被誉为“大别山刘胡兰”。
1932秋,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被迫向西转移。留下了吴焕先留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1932年冬,他向省委建议重建红25军。由吴焕先担任军长的红25军重组后,连续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战斗的胜利,三战三捷。1934年11月16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红25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罗山的何家冲出发,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当时由中央派来的程子华任军长,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
红25军长征以后,根据地进入了极为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1935年2月,根据省委指示,重组红28军,政委高敬亭。根据地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革命组织形式——党政军合一的武装便衣队,并由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加以总结推广,在卡房举办了便衣队培训班,便衣队在大别山普遍建立起来,并成为后来“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主要斗争形式。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28军与地方武装在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由高敬亭任支队司令员。不久后,四支队开赴皖东抗日前线。同时,留下了刘名榜等人组成的第四支队留守处,坚持大别山区的武装斗争,并逐步开辟了鄂豫皖抗日根据地。刘名榜是新县郭家河人,五十年代的一部老电影《五更寒》的主人公刘拐子就是以他为原型的。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箭厂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战中发展生产,节衣缩食支援前线,组织人民打击敌人,终于赢得了抗战的胜利。期间,历经了许多的艰难曲折,但革命的火种始终没有熄灭,革命的旗帜始终在飘扬。在抗战中,根据地人民作出了特殊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蒋介石却阴谋发动了内战。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1947年8月28日,刘邓大军挥师南征,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了经扶县城——也就是昔日的新集,今日的新县,使我鄂豫皖苏区首府被敌占去15年后重获新生。当时刘邓大军司令部就设在箭厂河吴家大湾的一家地主宅院里。
本展厅呈现了箭厂河地区一部曲折的革命斗争史,它经历了创建与统一、巩固与发展、坚持与保卫等阶段,一直迎来全国革命的胜利。
近年来,箭厂河人民继续发扬老区光荣传统,瞄准“新县最美、箭河最红”的主题,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创建和谐社会新农村的征程中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