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深河桥抗战遗址



深河桥抗战遗址位于独山县城北9公里处,在二战期间是西南铁路终点站,黔桂公路的必经之地。遗址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遗址旁的新旧两座深河桥,讲述着抗日战争时期的悲壮历史。1944年12月2日,日军攻占独山县城,中国军队、美国盟军和黔南各族人民在深河桥共同抗击日军,最终迫使日军败退黔境。因此,独山被誉为“抗日战争的转折地”。

2003年以来,黔南州和独山县开始规划建设“深河桥抗日文化园”,并不断完善。该园以展现震惊中外的“黔南事变”抗日史实为主,园内有“黔南事变”陈列馆、贵州抗日陈列馆,馆内陈列了大量翔实的图片、史料和实物,从中可了解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脉络、贵州各族人民抗战及“黔南事变”发生始末。深河桥抗日文化园先后被命名为贵州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阵地作用。

景区南大门的设计以抗战文化为背景,以“气壮山河”为主题,突出深河桥在抗战历史上鼓舞全国人民士气的独特历史地位。整个设计以连绵的山脉造型,象征祖国的大好河山,山体上斑驳的纹理喻意祖国曾经遭受的创伤,两座山之间的联桥好似紧紧相握的双手,象征军民一心,共克国难。山体中镌刻的浮雕是抗战的历史记忆。整体象征祖国山河虽遭劫难,但是军民一心共抵外辱而屹立不倒。

国之殇——黑山浮雕群,共7000平方,由独山浩劫、黔南事变、二·四大轰炸贵阳、国之殇四个部分组成,用黑色花岗岩雕刻,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记录了日寇侵入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国之铭——抗战遗址的主题陈列馆,展馆通过大量历史和实景图片,大量实物文字,呈现中国抗战史和贵州黔南人民、独山人民的抗击日寇的悲壮历史。

国旗台的面积是12.87平方米,象征着我国陆地和领海面积128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不可侵犯。旗杆高19.49米,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卢沟晓月”是仿北京卢沟桥而建造。卢沟桥是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点,而独山深河桥则是日军当年沿主要交通线深入我国西南腹地的最后截止地,侵略军的铁蹄止步于深河南岸,深河成了日军不可逾越的鸿沟,深河桥成了日军侵黔计划破产和逐渐走向失败的历史见证,成了抗日战争中大西南的又一重要地标,成了历史名桥,与卢沟桥遥相辉映。可以说“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踏上这座桥,就相当于走进全面抗战历史的开端。

民族团结门象征着各民族团结抗战的门,它由中间的中华门和四道小门组成。中华门象征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四个小门分别代表黔南当年参加抗战的布依、水、苗、瑶四个少数民族。大门旁的两根顶天立地的华表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象征。门与门中间墙壁中的鹅卵石,象征着在抗战中的民族英烈,是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贵州抗战陈列馆以全国抗战为着眼点,集中表现贵州儿女对抗战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展现黔南各族人民在抗日斗争中的牺牲和奋斗精神。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1944年12月,日寇铁蹄最终没有越过这里,深河桥因此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1944年黔南事变,侵华日军入黔。当时的独山最高行政长官、黄埔军校四分校中将主任韩汉英下令毁桥阻敌,12月2日,日寇进入独山县城,其先头部队沿公路向北推进,至此桥,因桥断,又因对岸民众的顽强抵抗,日本鬼子不得不撤退。

国之魂-黄埔军校第四分校,当年黄埔军校第四分校在独山设立。

国之颂-红山雕塑群是深河桥景区核心景点、地标之作,它和黑山雕塑群相呼应,红山、黑山雕塑群共2万平方。红山雕刻群在13000万平方的山体上分序言、抗战、胜利三个篇章用蒙古红花岗岩嵌刻。红色是希望的象征,颂扬的是中华儿女抗战的英雄篇章,全国军民众志成城,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精神风貌,凸显三军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大团结。

红山、黑山崖壁雕刻是雕刻艺术集大成之作:由国内知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毛主席纪念堂筹备小组组长,雕刻大师、著名书法家盛杨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协会首任会长、著名书法家、美术教育家何宝森指导;天津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共同设计;手法采用了线刻、阳雕、阴雕、圆雕、半浮雕等多种手法,联袂打造国内第一、世界唯一雕塑群。其主题:中华崛起,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