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印江民族陈列馆



印江民族陈列馆共分两个展厅,四个部分。


第一展厅


第一部分:悠久的历史

印江在贵州省的范围内都是属于建县比较早的县份之一,早在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在我县的境内建有思王县,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建有思邛县。

土司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统治形式,起源于元,发展于明,崩溃于清。元朝统治者魏了能使政令在各地推行,任用地方首领建立了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逐步形成了土司制度。明永乐年间,朝廷逐步废除土司制度,派出流官治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流并治,即“改土归流”,直到清道光年间,土司制度才基本结束。

印江各民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据统计,历史上掀起了大小100余次农民起义,给历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在这些农民起义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神兵运动。1933年,印江大旱,六井溪一代的农民在李天保、宁国学的领导下,揭杆起义,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冉少波带领印江神兵1000多名参加了红三军,后来整编为黔东纵队,在他的带领下,印江神兵走上了光明的革命道路。

1934年,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红二军团退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艰苦转战,到达黔东的印江、德江等地,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

1933年10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从湘赣格局地出发,作为中央红军的先遣队西征,1934年10月与红二军团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

1949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印江,宣告印江解放,从此全县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走进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时光流到20世纪80年代,1987年11月20日子,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正式宣告成立。


第二部分:勤劳的民族

印江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各民族具有勤劳、智慧的品格。

土家族民房以杆栏式吊脚楼为主,多择依山傍水、背风向阳、视野开阔的地方居住。

依仁书院是印江最早的书院之一,距今已有300度年的历史,它和旁边巍峨的文昌阁是我们先民重教兴文的历史见证,如今也成了县城的一道人文风景。

印江土家族、苗族的一些民族工艺。

合水的白皮纸远近闻名,是用当地的构皮作原材料,产出的纸柔和细腻,色泽白净,吸水性强,宜书宜画,用途广泛。合水镇的村民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蔡氏造纸术。这两幅书画作品就是采用白皮纸创作的作品。

纸伞也是颇具印江特色的民族传统工艺,素有“思南斗篷印江伞”说。

另外,民间的雕刻、刺绣、纺织、印染、竹编也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奇特的风情习俗,主要有过赶年、哭嫁、葬红棺、祭风神。祭风神是土家族特有的习俗,土家人认为,祭风神能消除旱涝之灾,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第二展厅


第三部分:多彩的文化

印江个民族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大背景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家族、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最具代表的有土家摆手舞、花灯、秧歌、金钱杆等。

值得一提的是合水镇的长号唢呐,1991年,合水镇北贵州省文化厅授予“长号唢呐之乡”。

书法艺术是印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印江书法底蕴深厚,渊远流长,素有“书法之乡”的美誉,清末至今达到空前的繁荣,先后出现王道行、周以湘、鄢师竹、潘鹄臣、严寅亮、魏经略、魏宇平、王峙苍等书法名家,他们当中获得皇帝御赏的就有三位。在这些书法名家的影响带动下,印江境内爱书法、学书法蔚然成风。

在印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当带有宗教色彩的“傩堂戏”。它起源于中原地区,随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传入西南,现中原地区也绝逝,在黔东北还有较完整的保存,是人们企盼兴旺发达,永保平安的古老剧中,被史学界称为“戏剧的活化石”。最神奇的要算傩特技,有开红山、上刀梯、钉鸡、溜红铧等。这些法事活动更增添了傩堂戏的神秘色彩。

佛教传入印江始于唐朝,从此梵净山成为闻名中国的古佛道场。


第四部分:秀美的山川

印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这里有被誉为世界同纬度唯一一块生物基因库的梵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