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马灯馆
马灯是上世纪产生的一种照明工具。它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将灯吹灭,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在上世纪用得最为广泛。每当夜幕降临,青瓦沉谧,一盏盏铺满油渍的煤油灯不紧不慢地亮了起来,给千家万户带去光明。如今,被电灯、LED节能灯等现代照明取代的煤油灯,早已淡出我们的视线,被遗忘在某个积满灰尘的角落。然而历史沉淀下来的,打开我们记忆的闸门,是哪一盏盏革命的马灯。
红军马灯
红军马灯是红军战士邱维金长征时使用的实物。铁制马灯,下为圆形油壶,左右有灯架,架顶装提手,有防雨铁盖。玻璃罩细颈腹,上下可固定,罩上有凸起的双羊图案和外文字母。油壶侧壁有冲压外文字母。通高42厘米、宽17.5厘米,油壶地径14厘米。邱维金是在二渡赤水后,在娄山关战斗中负伤的,部队就地安置他在当地老百姓家养伤,红军主力走后,他落籍泗渡乡(今汇川区泗渡镇)务农,后改名周兴全,他珍藏这盏马灯50年。1985年1月19日捐赠县博物馆。
乌江渡红军马灯
乌江渡红军马灯是红军走时赠给船工李树成作纪念的。原件存遵义会议纪念馆。民国23年(1934)李树成才20岁,腊月初三(1935年1月7日)红军到了乌江,有些人害怕,走了红军找到李树成、李会和、李树臣几个船工到营部去开会,帮红军划船,挑选李树成当划船组的组长。他们几个人悄悄的下水,用小船把红军一班人(9个)划到乌江渡南岸去侦察。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划船渡红军过江,去侦察河对面敌人的情况。
有天他们划船到江中心时,遭到对岸埋伏的敌人朝江中打枪,红军就叫他们要小心些,不要站着划船,暴露目标就不好了。腊月十三(1月17日)的天,红军要走了,葛排长送李树成一盏马灯。排长对李树成说:“这盏马灯送给你,好好保管,你看见它,就象随时看见我们一样。”他把马灯交给李树成,同李树成行个握手礼就走了。当天红军9个人过河(由南岸返回北岸),有3个过去了,有6个没有走脱,被王家烈部下的狗腿子柴炳清等人捉去,后来两个红军跑脱了,4个被杀。那时候,刀靶水街上还有红军一个师部,设立苏维埃银行,兑换苏区票子和东西。
红军送李树成的马灯,他一直保存下来,解放后交到遵义纪念馆去了。
毛泽东在苟坝提的马灯
毛泽东在苟坝提的马灯是中国革命中最重要的马灯之一。1935年3月10日,党中央在苟坝召开会议,毛泽东建议中革军委放弃进攻打鼓新场的意见未获多数人接受。出于对红军生死存亡的担心,当晚毛泽东同志一直难以入睡,深夜,他提着马灯来到周恩来住地(长五间),终于说服周恩来取消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次日,中革军委继续召开会议,讨论进攻打鼓新场的问题,周恩来积极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说服与会人员,取消了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并于当日下达了《关于我军不进攻新场的指令》。毛泽东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使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再一次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
凝视黎平的马灯是召开黎平会议时用的马灯,原件现存在黎平会议纪念馆里。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攻占黎平县城。18日,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会议。会上,博古、李德等人仍坚持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毛泽东等人则主张向敌势力较为薄弱的黔北进军。双方交锋异常激烈,会议从白天一直开到深夜。性情一向温和的周恩来被李德等人的固执激怒了,“叭”地一拍桌子,桌上的马灯被震熄了。马灯再亮时,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采纳,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
望着眼前这盏照亮过长征历史进程的马灯,遥想70多年前,因受王明路线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出发时8.6万人,突破4道封锁线后只剩下3万余人。如果不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英明决策,这仅有的3万余人,又将落入敌人30多万重兵在湘西布下的陷阱!黎平会议后红军能一路抢关夺隘,强渡乌江,占领遵义等,无一不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
见证军民鱼水情79年前战争故事
在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有一盏红军长征时用过的马灯。这盏马灯现由该村“新铺里农家乐”主人杨光清珍藏。他说:“马灯是红军长征过丹口时送给我奶奶的,我们家一直把它看做是最贵重的宝贝。它是红军艰苦经历的一个见证,也留下了红军尊重百姓的一段佳话。1934年秋,湘江战役后,红六军团西征,从广西进入城步。9月11日,该军团担任后卫的17师51团3营在丹口下团村莲花桥一带,与国民党保安部队发生激战。红军以少胜多,击溃敌人,并继续西进。途经下团村杨锡成、吴老福(杨光清的爷爷和奶奶)开的“伙铺”时,稍作停顿。当时34岁的吴老福看到几位红军伤员急需治疗,就用苗药为他们处理伤口。临行时,营长周仁杰非常感谢吴老福一家,在她拒收银元的情况下,将这盏马灯送给了她。
回顾以上马灯的故事,就是回顾历史,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就是希望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