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这里是国民党军统局设置的人间魔窟,在这里,无数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与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可以说,这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这是高尚与卑贱、伟大与渺小的人格考验。
一展厅
抗战期间国民党在全国设立了三大集中营,分别是江西上饶集中营,重庆白公馆看守所,贵州息烽集中营。
“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日寇大举进犯,大片国土沦陷。国民党仍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导致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国民政府被迫内迁重庆。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抗战大业,经国共两党协议,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然而,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民党仍不忘坚持其法西斯统治。为了保证即使重庆沦陷,仍能指挥全国特务机关,他们在息烽设立了相当完整的第二套军统特务组织机构。当时全县人口才6万,县城人口不过两千的息烽,军统驻扎人数高达1.5万人,是县城人口的7倍多。息烽成了名符其实的军统第二巢穴,现已初步查明的驻息军统将官就有7个。
息烽集中营设立在贵州息烽县城南6公里的阳朗坝猫硐村,又被称为猫硐集中营。从1938年11月中旬设立,到1946年7月撤消,8年间先后共关押1200多人,其中屠杀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幸存者不足100人。这样一个杀人魔窟对外挂牌却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内称“新监”。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大肆屠杀和逮捕中共党人,抓了一些关入设在南京的军政部陆军监狱内的“监中之监”,后来迁入南京新监。抗战爆发,南京危急,蒋介石下令把南京新监关押人员迁武汉,后又转益阳。1938年10月南迁贵州,11月中旬到达息烽,设立了息烽集中营。
军统在西南地区设立了三个秘密监狱,重庆望龙门看守所被称为“小学”,白公馆看守所被称为“中学”,息烽因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管理最严、杀人最多,因此被称为“大学”。凡是送到这里“上大学”的大多是“案情”重大的政治要犯。从“小学”转“中学”转“大学”的被称为“升学”,处死的被称为“留学”。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军统对集中营的武装警卫分三层。第一层由80余名尉官以上人员组成的便衣特务队,称为内卫;第二层由巡察中队和宪兵中队共近百人负责,称为中卫;外卫则是特务二团控制方圆几公里范围。
1946年,息烽集中营撤销。在杀一大批,放一小批后,转押重庆者仅72人。这72人大部分被杀害于1949年11·27大屠杀中,可以说,息烽集中营才是红岩精神的根。
息烽集中营第一任主任是军统少将何子桢,此人以“屠夫”著称。他采用的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监狱封闭式管理办法,“犯人”关在牢房中每人睡的通铺都用尺子量过,一尺三寸,连翻身都难。一年365天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而牢房窗户用黑纸糊上,不透一丝光线。犯人长期不能理发洗澡,一个个蓬头垢面,惨不忍睹。“犯人”每天放风10至20分钟,还得关在院中木笼内。据韩子栋回忆说:对一些案情重的犯人,放风时关在小木笼内,小木笼和人身体一般大,人站在里面被紧箍着。有些站死在里面别人都不知道,因为死了仍然是站着的。
不仅如此,“犯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到了百般的折磨。毒刑拷打更是家常便饭。当时用的酷刑就高达12种之多。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在这样的酷刑下,犯人生病得不到医治,天天有人死,有时一天要死好几个。有些连蒋介石和戴笠认为应该留着的也被折磨死了。这种情况连戴笠都觉得不能再继续下去,于是决定撤销何子桢,改派同乡周养浩接任息烽集中营主任。
周养浩原名周文豪,他毕业于上海法学院,上任后大搞“狱政革新”,“狱政革新”有两个内容,一是“监狱学校化”,他把“监房”改为“斋房”,“犯人”被称为“修养人”;二是“监狱劳动化”,他在狱中办了像“卷烟厂、肥皂厂、印刷厂”等这样的生产单位,逼迫“犯人”劳动,打的招牌是让“犯人”自给自足,实际上是榨取更多的劳动成果。周养浩的手段与何子桢管理时期相比,显得更隐蔽,更有欺骗性。其实性质是完全一样的。周养浩后来被关押于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1975年特赦,之后想回台湾和家人团聚,但遭到台湾当局拒绝,于是迁居美国,后来也死在了美国。
二展厅
“压力钳不住正义的舌,淫威封不住自由人的口,当不平的怒火燃烧时,索性大吼!”面对敌人的残酷和伪善,狱中共产党人和难友们没有屈服。
共产党员陈策,是一名新四军。1941年1月因“皖南事变”被俘,关在江西上饶集中营。军统到上饶集中营“甄别”时,发现了他的党员身份,接管过来关入息烽集中营。在狱中,他和许晓轩公开反抗狱方推行的“同室连坐法”,即“一人逃跑,全室连坐”,众难友相继呼应,反“同室连坐法”取得成功。1946年陈策被转到重庆关押,1949年11月27日被特务杀害。
被誉为“血肉长城第一人”的黄显声将军,是原东北军五十三军副军长,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将军衔。由于何子祯、周养浩的军衔都低于黄显声,所以他们见他都有所畏惧。同时黄显声还是经周恩来介绍入党的中共秘密党员。“西安事变”后为营救张学良因叛徒出卖被捕,关入息烽集中营,在狱中他常常对难友们说:“咱们坐牢,也要虎入笼中威不倒,决不能灰心丧气。咱们是不怕他们的,只能让他们怕咱们。”在狱中他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作用。息烽集中营在搞“狱政革新”之初,党支部确定向狱方提出的“不打骂人、改善犯人伙食”等3项要求,就是通过黄显声向监狱当局提出并获准的。1946年黄显声被转押到重庆关押,1949年11月27日被特务杀害于重庆步云桥。
三展厅
中共秘密支部
“只要是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以罗世文、车耀先等为首的共产党人,凭借多年来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利用周养浩大搞“狱政革新”的有利时机,在1941年底,以罗世文为支部书记、车耀先、韩子栋为支部委员的“秘密支部”在这特殊的战斗环境里诞生了。支部成立后,首先制定了四条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1、团结难友,2、要求改善生活待遇;3、争取阅读书报的权利;4、同叛徒作斗争,设法与党取得联系等内容的斗争纲领。由于秘密支部工作斗争方式巧妙,息烽集中营固若金汤的“铁皮口袋”被撕破了,周养浩处心积虑设计的“思想感化”政策最终化为泡影。后来,周养浩在他的供词中不得不承认,他搞狱政革新,创办《复活》月刊等,原想把犯人的思想统一在“一个政党”、“一个主义”和“一个领袖”的思想下,但受到狱中共产党的抵制而收效甚微。
周养浩搞“狱政革新”,为了达到他所谓“攻心”的目的,创办了《复活月刊》和《养正周报》,从“修养人”中抽一些知识分子当编辑。没有暴露党员身份的周科征、宋绮云、韩子栋等也被安排在编辑室当编辑。他们巧妙地利用这块敌人提供的阵地,发动狱中党员写一些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和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在上面发表。张露萍烈士以晓露的笔名在《复活月刊》上发表了著名的诗篇《七月里的榴花》。这些是罗世文、赵力耕等共产党员发表的文章。每一个月周养浩都把狱中所有政治犯集中到大礼堂集中训话,允许政治犯在大礼堂表演节目,张露萍和侯人民等革命志士巧妙地利用敌人提供的阵地,上演《日出》、《女碟》等的宣传抗日的话剧。
在重庆最高点佛图关下的遗爱祠是军统电讯总台的所在地,一道道罪恶的指令都是从那里发出,在1940年春节过后不久,军统发现一些高级机密屡屡泄漏,找不出原因。一个偶然的电子管烧坏事故,加上叛徒安文元的招供,戴笠惊讶地发现在军统最高机要部门——军统电讯总台内竟然有7个中共党员,战斗在军统的心脏。蒋介石闻讯大骂戴笠无能。这就是当时震惊国民党高层的“军统电台案。”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有许多优秀的国民党党员和民主人士,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共产党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历任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等要职。
1936年12月12日,他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背信弃义,解除兵权又迫令他出国考察,为顾全大局,杨虎城携夫人谢葆贞,幼子杨拯中忍辱出国。七 ·七事变爆发,杨虎城不听友人劝阻,毅然回到祖国参加抗日,他说:“发动双十二变的目的是为了抗日,现国内抗战军兴,如我仍寄身海外,实愧对同胞,致我回国之后,不管蒋如何对我,我绝不后悔,只要问心对得起国人,死何足惜”。他一到南昌就遭监禁, 1938年,杨虎城一家被转押到贵州息烽,囚禁在“和斋”,三个月后,戴笠来视察,发现“和斋”离川黔公路很近,不安全,于是把一家三口转押到距此14公里的玄天洞。
1945年,抗战胜利了,他以为自己关了八年已足抵蒋介石在西安被扣半月之仇,况且抗战已经胜利,恐怕再没有理由关他了,他苦苦地期待着却没有一点释放的消息,等到的却是一纸转移的命令,1946年他们一家被转押重庆,囚禁在杨家山秘密囚室,八年的苦盼终成泡影。
1949年9月6日,特务们用匕首将杨虎城、幼子、幼女残酷杀害。
四展厅
息烽集中营8年中先后共关押1200多人,幸存者不足100人。
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吴邦国、曾庆红、吴官正、习近平、罗干、杨汝岱、周光召、曹志以及中央其他一些领导人先后来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对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肯定。
1998年3月,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北京举办了以《烽火不息》为题的息烽英烈事迹展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丁关根、李铁映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展出。展出15天中,共接待首都观众20余万人次,首都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展出消息,中央电视台作了专访。
为了记住这一段历史,教育后来人。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息烽集中营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4月,中共贵阳市委、市政府公布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为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5月29日,息烽集中营旧址修复并对外开放。10月,被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6月,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5年2月,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3部委公布为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自1997年5月29日开馆以来,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贵州分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贵阳市商业银行等单位纷纷捐资,修复了息烽集中营旧址内许多设施。
2003年,中共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及中央文明办拨出专款,重新修建了这座多功能陈列厅。
2003年至2004年,息烽县派出专人到全国各地征集息烽集中营历史资料,先后到全国各地12个省的30多个市、区、县,行程数万公里,征集到一大批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和资料,丰富了展出和研究内容。
缅怀厅
缅怀厅陈列着30位已查实的曾经在息烽集中营关押过的烈士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