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
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中国革命历史性大转折的重要纪念地。
第一展厅——千里跃进
一部战争史总是让人荡气回肠,一部英雄诗总是让人回味绵长。1947年秋中国革命在这里发生了重大历史转折,拉开了解放战争全面大反攻的序幕。
1947年6月,解放战争经过一年的战略防御,扭转了战争的被动局面,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蒋军总兵力由解放战争开始时430万下降到370万,而我军由120万发展到195万。由于敌军战线太长,在北线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被迫放弃全面进攻,改为对陕北和山东两地进行“重点进攻”,这样就形成了两翼强、中间弱的“哑铃”形态势。古今得中原者得天下,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北制中原。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把握战机,认为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毅然决定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采用“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方针,把战略进攻的矛头直指大别山。
邓小平对大别山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是这样论述的:“中原形势决定于两个山,一个是大别山,一个是伏牛山,敌人最关切的还是大别山,它比伏牛山重要,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大别山是一个战略上很好的前进基地,它迫近长江,东西一直顶到南京上海,西南直迫汉口,是打过长江的重要跳板,敌人时时刻刻受到我们过江的威胁。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这是艰苦斗争的过程”。这表明了刘邓大军要在大别山站住脚的坚定信念。
6月30日晚,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二、三、六纵队共12万精兵,在陈谢兵团和陈粟兵团的策应下,突破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在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下,又相继跨过陇海路,穿越黄泛区,强渡沙河,血战汝河,徒涉淮水,8月27日,胜利的到达我们光山县境内,实现了千里跃进的第一步战略目标。
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这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
千里跃进吸引了敌人的大量兵力,减轻了陕北和山东的军事压力,粉碎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全面拉开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序幕,为实现解放战争大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千里跃进,是一份重托,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刘邓大军从战略全局出发,以争取主动、出奇制胜的惊人壮举,以自断后路、敢于担当的自我牺牲精神,为加速全国的解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毛泽东在1947年12月所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千里跃进。他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第二展厅——战略展开
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后,先后进行了河凤桥战斗、钟铺战斗、斛山寨战斗。这几次战斗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打得都不够理想,未能达到刘邓首长预定的战略目标。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十几万野战军千里南征,深入敌后,从内线转到外线,从平原到山地,从有后方到无后方(即人员、粮食、弹药、被服,一切从敌军、敌区取得),部分北方来的战士缺乏山地和水田作战经验,同时还面临着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穿不惯草鞋、语言不通、地形不熟,以及长期连续行军作战,人困马乏、缺粮少药等诸多困难。二是一些战士思想上产生了右倾情绪,甚至对坚持大别山斗争能否胜利也产生怀疑;有的部队一时出现疲惫和纪律松弛现象,直接影响了部队形象,破坏了军民关系。三是大别山是革命老区,从土地革命到红军长征,从东进抗日到中原部队突围,主力部队四进四出(第一次是在1932年时,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放弃鄂豫皖,西征四川;第二次是1934年10月,徐海东、程子华率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长征到达陕北;第三次是1938年冬,高敬亭率新四军第四支队从这里东进抗日;第四次是1946年6月,李先念、郑位三率中原军区主力由大别山区向西突围)。每次转出后,国民党反动势便残酷迫害革命群众,手段残忍,令人发指,大别山的群众受尽了苦难。刘邓大军初来,群众还不理解、不信任、不敢接触。而此时,敌军上百万人已将我十余万人团团包围,我军处境十分危险,在此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刘伯承、邓小平意识到:如果不迅速扭转被动局面,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就不能实现毛主席经略中原的战略目标。因此,刘邓首长毅然决定:开展阵中治军,发动群众,凝聚力量,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9月27日至29日,中原局和野战军总部在光山砖桥文氏祠堂召开了三天三夜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史称“王大湾会议”(“王大湾”是当时为保密而取的会议代号)。
这次会议解决了增强部队斗志、克服右倾情绪、进一步整顿纪律等重大问题;研究部署了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打胜歼灭战、解决部队给养等重要任务。会议高度统一了部队坚持大别山斗争的认识,坚定了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信心,武装了思想,严明了纪律,团结了群众,鼓舞了士气,提升了军威,会后各部队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政竞赛,战斗风貌焕然一新,取得了军事斗争和群众工作的一系列重大胜利,很快扭转了战局,打开了新局面。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到十一月底,解放的县城达到23座,在王大湾会议召开之后,刘邓大军迅速分兵,向皖西和鄂东进行战略展开。1947年10月10日我军在张家店包围歼灭敌人八十八师部及六十二旅全部,取得了挺进大别山以来的第一次歼灭敌人正规旅以上的重大胜利。
10月27日,刘邓大军组织了高山铺伏击战,歼敌12600余人,取得了挺进大别山以来外线作战的空前大捷。
这两次胜仗让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并分别建立了鄂豫和皖西两个地方政权,
1947年12月22日,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在三个月内,陈粟、陈谢能大量歼敌,江汉、桐柏、豫陕鄂和淮河以北地区能深人工作,对全局则极为有利”。邓小平这种胸怀全局、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崇高精神,激励着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的指战员,更加英勇地与强敌展开殊死斗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以牺牲5万多人为代价,歼灭敌正规军近20万人,地方保安团武装力量10万多人,为后来取得淮海战役胜利和进军大西南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8年2月,刘邓大军的主力全部胜利转出大别山,实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预期(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退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在周围打转转;三是付了代价,站住脚)的三个前途中的最好的前途,在大别山区站稳脚跟,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
王大湾会议奠定了千里跃进的战略基石,让“歼敌打胜仗”和“发动群众”这两个轮子快速滚动起来,彻底碾碎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第三展厅——刘邓大军在光山
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之后,先头部队于8月27日攻占了光山县城,到9月30日这一个多月期间,刘邓首长和野司机关基本活动在光山境内,并在这里作出加速中原战场胜利进程的许多重大决策。
当年刘邓大军曾先后四次解放了光山县城。刘邓大军在光山先后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展开了三次重要战斗。
1947年的8月27日,刘伯承、邓小平于光山北向店发出各部队发出《关于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8月31日在光山县北向店的山东湾召开了野战军直属部队连以上干部会议,这是他们到达大别山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另两次会议分别是1947年9月24日在白雀园召开的纵队司令员会议和9月27日在这里召开的王大湾会议。
三次重要战斗中最惊险、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就是北向店遭遇战。1947年12月13日的夜晚,当时中原局分兵之后,刘伯承率后方指挥部准备北进淮西,途经北向店,并在北向店何小寨宿营。恰逢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十一师当晚也在此地宿营,他们一个住在村头,一个住在村尾。因时值深冬,大雾弥漫,彼此没有发现对方。半夜,一个农民起来打水,发现两边战士穿的服装不一样,就把这个情况告诉给了刘伯承司令员,刘伯承觉得非常紧急,就立刻派一个侦察兵,去侦察一下对面的情况,发现对面住的竟然是蒋介石麾下虎将之一胡琏率领的整编十一师。刘伯承立即决定带领人员撤离,但是在撤离的过程中,胡琏发现了刘伯承司令员的踪迹,情况十分紧急,刘伯承一边命令警卫连以最快的速度抢占了五虎岔羊的有利地形阻击敌人,一边通知距离最近的一纵二十旅前来支援。一场力量悬殊、短兵相接的殊死战斗开始了!
这是一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血战,战斗异常残酷、激烈,在阵地争夺战中,由卫生员、炊事员、通信员和司号员组成的预备队也冲了上去,他们用刺刀、手榴弹、铁铲、扁担和石头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右胳膊打断了,就用左用甩手榴弹;双腿负伤了,就跪着射击;眼睛炸瞎了,摸着敌人就用牙咬……这次战斗持续了十五个多小时,我军以牺牲官兵近两个团4000多人的惨重代价,与敌人三个旅约13000多人作战,毙敌3000多人。刘伯承在北向店战斗中化险为夷,成为他传奇人生中最为惊险的一幕。他在回忆录中说:北向店战斗是一场出奇不意的遭遇战,是我军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为了纪念在这次战斗中流血牺牲的战斗英雄们,光山县委、县政府在五虎岔羊树立了“五虎岔羊革命烈士纪念碑”,建立了纪念馆。冯小刚导演的著名电影《集结号》就是以这次遭遇战为素材改编的。
1947年9月6日刘邓首长在光山县的南向店西杨岗村接见了长期坚持在大别山斗争的邱敬敏、刘明榜两位同志,接见的时候李先念、李雪峰、李达在坐。邓小平听完刘明榜汇报后问他:“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刘名榜说:“我们有党的组织,一靠人民群众,二靠枪杆子!”邓小平又高兴又严肃地说:“对,我们离开了党的领导,活不成!离开了人民群众,离开了枪杆子更活不成!”
11月27日和11月30日,刘邓首长又分别接见了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李先念同志和十纵的指战员。
追寻着刘邓大军在光山的历史足迹,光山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第一个立足点,中国革命实现伟大历史大转折的第一步是从人民军队踏入大别山这块热土开始的。
会议旧址
历史的脚步在这里凝固,历史的声音在这里回响,历史的场景在这里重现。
这个建筑就是当时召开王大湾会议的地方,它是当时的文氏祠堂,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召开王大湾会议的四位首长分别是司令员刘伯承, 政委邓小平, 参谋长李达, 政治部主任张际春。两边墙壁上张贴的是当时参加会议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二、三、六纵队的司令员和旅以上的高级干部,共有24位。其中来自大别山区的就有11位,几乎占总人数的一半。
尤太忠就是砖桥本地人,他当时是六纵十六旅的旅长。尤太忠为人忠诚正直,刚正不阿,宁断不弯。
李德生将军当时是六纵十七旅的旅长。出生于河南新县陈店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等党、政、军要职。
陈锡联,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当时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院院长、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陈锡联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指战员们誉为“小钢炮”。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部打响了129师抗战第一枪,首战即奇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击毁日军飞机24架,开创了八路军步兵打飞机的先例。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炮兵司令员。
刘华清是湖北大悟人。当时任晋冀鲁豫第二纵队6旅政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在职期间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终于圆了中国人的航母梦。
这个院落就是文氏祠堂的主体部分,它主要采用的是徽派建筑风格。
邓小平政委的房间
邓小平原名邓先贤,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邓小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三起三落,人生曲折,彰显了一代伟人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李达参谋长的房间
李达原名李德三,陕西眉县人。任参谋长累计达40年之久,李达被认为是中国建军史上最好的参谋长之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十分赞赏他,邓小平称他为“活地图”、“好参谋长”。
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的房间
张际春是湖南宜章人。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农村工作部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等职。
刘伯承司令员的房间
它坐北朝南,光线也是四个房间中最好的,是因为刘伯承司令员的眼睛在战斗中受过伤,所以他的房间最为敞亮。
刘伯承,名明昭,字伯承,四川省开县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早年就有“川中名将”威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他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美国杰米·卡洛奇赞道:“二十世纪全世界出现了六个伟大的军事家,中国的刘伯承是最传奇的一个。”他不扎麻药进行眼睛手术,割74刀,他不哼一声,有关公刮骨的气概,傲慢的日耳曼军医称赞他是“军神”。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不得不表扬刘伯承智计过人。
在戏台前方两旁,有两块巨大立石,东边这块立石上镌刻着刘伯承1949年谈到千里跃进大别山时讲的一段话: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这就是二野在大别山战争胜利以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西边这块立石上镌刻着邓小平当年在王大湾会议上讲的一段话:严明纪律,联系群众,是我们在大别山站稳脚跟的保证。一个“关键”,一个“保证”,揭示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密切联系群众的指导思想,诠释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的基石就是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别山根据地群众工作馆
序 厅
大别山地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是与井岗山、太行山齐名的三大革命历史名山。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的28年革命斗争中,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韧不拔、顽强奋斗,以巨大牺牲赢得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崇高历史地位。
大别山花别样红。在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共产党主力部队“四进四出大别山”,大别山人民经受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残酷报复,革命斗争环境异常艰苦。但是,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紧紧依靠群众,走进群众,团结群众,心系群众,顽强地坚持革命斗争,创建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同时也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传奇。这段传奇无可辩驳地印证了一个真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第一部分 依靠大别山群众
红色大别山孕育了无数英雄儿女,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演绎了一幕幕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英雄的大别山造就了无数革命战士,他们用理想和信念谱写了一个个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战火纷飞年代那些可歌可泣的大别山人民。
第一单元:坚守信念,百折不挠跟党走
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大别山人民坚信:只有共产党才是他们的依靠;只有跟党走才能翻身得解放。正是这种信念,让大别山人民在出生入死中勇于担当,百折不挠地跟着共产党走。
第二单元:无私情怀,百万民众齐参战
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别山人民,顾全大局,勇于奉献,“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积极拥军支前,“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英雄的大别山人民为支援刘邓大军和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第三单元:生死相依,英烈血染大别山
面对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环境,大别山人民同党和人民军队血肉相连,生死与共。军队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群众视战士为亲人,不顾生命危险传情报、救伤员,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乐章。
第二部分 为了大别山群众
第一单元:亲民爱民,军民关系鱼水情深
在艰难困苦的岁月,刘邓大军始终牵挂着群众的冷暖,关心着群众的疾苦。穿惯布鞋的首长成了打草鞋的高手,住惯窑洞的小号手成了打土坯的行家,吃小米长大的卫生员成了打稻场的专家。如今,在他们战斗过的地方,还流传着很多刘邓大军亲民爱民的故事。
第二单元: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减轻负担
大别山人民由于长期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迫,群众生活十分艰难。刘邓大军到达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群众负担,刘邓首长指示全军将士,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维护群众利益的风气,号召部队开展生产自救,克服困难。
第三部分 走进大别山群众
第一单元:扎根大别山,宣传人民群众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前,我党军队曾在大别山“四进四出”,每次撤走后,国民党反动势力都会对根据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反攻倒算。他们叫嚣:“共产党来了,你们有红三天;共产党走了,也有我的黑三天!”
面对大别山群众过去的惨痛经历,刘邓首长深深意识到必须尽快发动群众、消除群众疑虑,重拾信心,重聚民力,才能站住脚、生下根。并一再强调:“一定要牢固树立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一定要和大别山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而斗争”。
于是,刘邓大军开展轰轰烈烈的“进出宣传”活动,即进村、出村宣传、进门、出门宣传,广大官兵战时拿枪杆,闲时拿喇叭,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革命的种子就播撒到哪里,大军永不再走的理念就扎根到哪里。
第二单元:土地改革
大别山土改前土地占有极不合理,占人口极少数的地主富农却占有75%的土地。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制度是广大农民受压迫、受剥削的总根源。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改则是共产党的克敌利器。刘邓大军把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整个革命利益结合起来,把革命战争具体化为保地、保家、保卫胜利果实的战争。打土豪、分田地,赎当地、减租息,广大农民终于实现了做土地“主人”的梦想。
新区土改政策,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有效、最深刻、最根本地发动了群众。
第四部分 团结大别山群众
第一单元:重建根据地,人民作主人
大别山地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腹心地带,重建根据地的任务十分急迫而又繁重。部队一到大别山,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就作出了《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并迅速实施战略展开,他们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团结群众,充分发动群众,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建立了各级政权和组织,到1947年底,在大别山建立了8个地委、33个县级政权,地方武装3万多人,群团组织1450多个。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方圆数百公里,人口达1200多万的根据地。
第二单元:严明军风纪,赢得百姓心
刘邓大军刚到大别山,立即就在新县小姜湾召开整军会议,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抢掠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会议还规定了“三不四要五不走”:不打人骂人,不调戏妇女,不拿群众财物;要做宣传工作,要帮助群众,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要保护工商业、买卖公平;地不扫尽不走,水缸不满不走,门板不上不走,借物不还不走,损物不赔不走。同时还成立了纪律检查团,严惩违纪者。
展陈昭伟绩,存史启后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并站稳脚跟的历史再次证明: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根本依靠,是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历久基石。
是啊,作为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环境、任何岗位,只有依靠群众,才会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只有为了群众,才会有为民的侠肝义胆;只有走进群众,才会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只有团结群众,才会有紧密的血肉相联。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够永远跟党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带领群众一往无前!
中国梦,人民的梦。今天,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征程,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足本职,扎实苦干,踏石有印,抓铁留痕,我们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梦想成真!
将军馆
在光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这里留下了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的足迹,这里造就了尤太忠、万海峰、钱钧等一批知名的共和国将领,仅军职以上将领就达113人,这里展示的57位是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更是光山人民的骄傲,他们为新中国的崛起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段惊世传奇,每一个人的经历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