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鄂豫皖革命纪念馆




第一部分  大别风雷 星火燎原

1919年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在鄂豫皖边区的传播。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从此,鄂豫皖边区人民找到了自己的救星——共产党,走上了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革命道路。鄂豫皖边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等亲自指导了这里的建党活动,播下了革命火种,使之成为建立中共党组织较早、群众基础深厚、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风暴发源地之一。大革命风暴汹涌澎湃,鄂豫皖边区的党组织和人民经受了第一次大革命运动的锻炼。


第一单元  五四运动和马列主义的传播

1920年初冬,恽代英与雷跻唐一同到信阳县柳林王家店学校,组织进步团体,传播马列主义,开展革命宣传教育。


第二单元  鄂豫皖边区的中共早期党员和组织

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因而能够为中国革命指引前进的方向。正是这个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虽然这时她的力量还很弱小,但她满怀信心地以改造中国为已任,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


第三单元  鄂豫皖边区的工农运动

第一组  京汉铁路大罢工

1923年2月,为争自由,争人权,反对军阀的压迫,京汉铁路工人举行总罢工。军阀吴佩孚镇压罢工工人,制造二七惨案。

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正式开通后,地处京汉铁路南段的信阳成为北连豫中、南达鄂北的运营、机务、工务管理大站,有铁路员工2000多人,是豫鄂边区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方。1922年初,中共北京区委、武汉区委先后派出共产党员到信阳铁路工人中开展工人运动。2月,信阳铁路工人俱乐部成立; 11月,改组为京汉铁路总工会信阳铁路分工会。

第二组 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五卅运动爆发后,鄂豫皖边区的中共组织站在时代的前列,不仅迅速掀起大革命的高潮,而且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党员数量和基层组织迅速扩大,鄂东、豫南、皖西20余县都建立了县委、特支或支部。

第三组  发展农民运动

1925年中共“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工农联盟问题,作出关于发展农民运动的决议。鄂豫皖边区党组织加强对农民运动的组织和领导,派出一大批党团员返回家乡,深入农村,动员和组织农民起来革命,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鄂豫皖广大农村建立起来。


第四单元  北伐战争和鄂豫皖边区的农民武装

第一组  北伐战争

柳林事变后,贺龙率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五师立即赶赴九里关、武胜关、柳林等地平叛,迅速平息了叛乱。

第二组  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

在中共鄂豫皖边区组织的领导下,各地农民协会蓬勃发展。从1926年1月到1927年5月,鄂豫皖边区各县的县、区、乡农民协会组织普遍建立,农民协会会员达100多万人。为了镇压土豪劣绅的反革命活动,必须建立农民武装。1926年,中共信阳地委通过对“红枪会”的争取和改造,在信阳北部编组了两个农民自卫团,共有武装农民1万余人。1926年冬,中共箭厂河支部负责人吴焕先等在四角曹门、郑家边、詹家湾成立了“三堂红学”。这是鄂豫皖边区在共产党领导下创建较早的农民自卫武装。

第三组  武装农民与反动势力的较量


第二部分  红军摇篮  将军故乡


大革命失败后,鄂豫皖三省党组织坚决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适时地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先后举行了著名的大别山区三大武装起义——黄麻起义、商城起义、六霍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开辟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革命根据地。这里是“红军的摇篮”,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由此诞生了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等主力红军部队;这里是“将军的故乡”, 由此诞生了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王宏坤、王建安、刘震、李克农、陈士榘、陈再道、陈锡联、周纯全、洪学智、郭天民、韩先楚、郑维山、秦基伟、皮定钧、李德生、尤太忠、刘华清、万海峰、王诚汉等身经百战、威震敌胆的名将。


第一单元  黄麻起义和红三十一师的建立

第一组  黄麻起义

1927年9月,中共黄安县委在七里坪文昌宫、麻城县委在邱家畈分别召开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指示,准备武装起义。

1927年11月13日,中共黄麻区特委领导黄(安)麻(城)地区的农民武装起义,一举攻克黄安县城。

黄麻起义胜利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2月下旬,在敌重兵围困下,鄂东军转战黄陂县木兰山;1928年1月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4月,重返黄麻地区。

1928年4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领导人在木兰山陈秀冲召开会议,决定重返黄麻地区,扩大武装斗争。

第二组  开辟柴山保和红三十一师的建立

1928年5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和鄂东地方党组织领导人在河南省光山县南部柴山保境内的清水塘召开会议,决定开辟柴山保,实行鄂豫边界地区的工农武装割据。

第三组  鄂豫边革命根据地

192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巡视员曹壮父向中央报告了鄂东特委和豫东南特委关于加强区域联合、实现大别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构想:“把湖北的黄安、麻城,河南的商城、光山,安徽的六安等县联络起来,建立鄂豫皖边界特别区,以利于创造整个大别山脉的工农武装割据。”


第二单元  商城起义和红三十二师的建立

第一组  四望山、大荒坡等武装起义

1927年11月,中共豫南特委先后发动了确山刘店起义和信阳四望山起义,打响了河南工农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成立豫南工农革命军,建立了豫南革命委员会,开辟了以四望山为中心的纵横百余里的河南省第一块红色区域。

第二组  商城起义和红三十二师的建立

1929年3月13日,中共豫东南特委与鄂东特委在光山柴山保南竹园举行联席会议,提出要尽快举行商城起义。鉴于商城县委书记李惠民,委员马石生、丁树勋等先后被捕牺牲,豫东南特委与商南交通受阻,直接指挥不便,会议决定将商南党组织暂归鄂东特委领导,成立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

1929年5月6日,在中共豫南组织长期发动和准备的基础上,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在商城南部发动了商城起义。当天夜晚,丁家埠、李家集、汤家汇、白沙河、牛食畈、吴家店、斑竹园、南溪、南流河、包家畈、西河等十几个起义点同时爆发武装起义,摧毁了当地反动武装,基本上控制了商城南部的和、乐两区。这次武装起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商城南部的反动势力,壮大了起义武装,为创建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第三组  豫东南革命根据地

1929年7月,红三十二师经过两个月的英勇战斗,打退了商南赤区周围反动民团的多次围攻,并首次东征皖西,攻克六安县重镇金家寨。在豫东南地区初步创建了以南溪、吴家店为中心,纵横六七十里的革命根据地。


第三单元  六霍起义和红三十三师的建立

第一组  六霍起义

1929年5月初,中共霍山县委发动了诸佛庵起义,揭开了六霍起义的序幕。

1929年5月中旬,红三十二师首次东征皖西。在红三十二师的支援下,六安县武陡山、南庄畈起义和霍山县流波石童起义取得胜利。5月20日,红三十二师在当地起义武装的配合下,一举攻克皖西重镇金家寨。

1929年11月8日,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六安县独山镇周围15个乡的数千农民,手持大刀、长矛、土枪,从四面八方涌向独山镇,打败了驻扎在当地和前来解围的反动武装,占领了独山镇。六霍起义由此全面爆发。

独山起义爆发后,附近的西两河口、龙门冲、郝家集、落地岗等地,纷纷举行农民武装起义,与独山起义形成紧密呼应之势。11月12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在独山镇主持召开有2万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随后在独山建立了六安县第三区革命委员会。

在六霍起义全面爆发的关键时刻,红三十二师应邀再次东征皖西。11月中旬,周维炯率领红三十二师奔赴霍山县西镇一带,连续攻克闻家店、楼门湾、长山冲、漫水河、上土市、黄栗杪等村镇,歼灭了西镇等地的反动武装,扫除了西镇事务所等反动势力。11月19日,西镇革命委员会成立。

第二组  红三十三师和潜山独立师的建立

1930年1月中旬,红三十二师第三次东进皖西,在六安县第六区游击大队的配合下,一举歼灭驻守霍山流波石童的反动民团300余人。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闻讯后,立即通知皖西各地起义武装于“1月20日把枪支拉至流波石童与第六区金家寨之游击大队会合”。(摘自《中共六安县委军事报告第一号——红军三十三师的组建与战斗经历》,1930年2月20日。)

1930年1月20日,六霍起义各路武装会师霍山流波石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在此召开联席会议,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

第三组  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的坚强领导和红三十二师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红三十三师和皖西革命人民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至1930年4月,皖西革命根据地即以燎原之势发展到东抵淠河,西接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南至金家铺、水吼岭,北起白塔畈、丁家集的广阔区域,地跨六安、霍山、霍邱、英山、潜山5县,纵200余里,横100余里,建立了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六安县革命委员会、英霍边区苏维埃政府、潜山县革命委员会4个县级革命政权,根据地人口达40余万。


第四单元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第一组  红一军的组建

193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给鄂豫皖边特委并转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的指示信,决定将这三个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1930年4月10日,中共鄂豫皖边特委书记郭述申在箭厂河主持召开鄂豫皖特委和红军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关于组建红一军及其军事工作的指示,宣布成立红一军前敌委员会,曹大骏任书记,并通过了红军改编的决议。红一军直属中央军委领导。会后即按照中央指示组成红一军军部,许继慎任军长,曹大骏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副军长,熊受暄任政治部主任。军部下设政治部、参谋处、军需处、军械局和直属医院、教导队。

第二组  红一军进攻作战的胜利

1930年10月6日,红一军第二、三师攻克光山县城,歼敌400余人。10月中旬,红一军在光山县城召开全军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这次会议重新选举了红一军前委,通过了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思想工作及整编部队等决议。

第三组  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0年11月中旬,敌人调集8个师又3个旅近10万兵力,开始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红军和地方武装采取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反“围剿”的斗争方针,一方面以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牵制、打击、袭击敌人,迫使敌军不敢冒进和分散“清剿”;另一方面,主力红军则集中兵力进行运动战,寻机歼敌,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战斗,红军和地方武装共计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枪近3000支。至1931年1月,红一军发展到11000多人。


第五单元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第一组  红四军的组建

193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给鄂豫皖特委的指示,决定将蕲春、黄梅、广济地区划归鄂豫皖区,令活动于该地的红十五军与红一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第二组  红军进攻作战的胜利

1931年1月26日,红四军采用“围点打援”的方式在麻城县北部发起磨角楼战斗,激战3天,击溃敌第十三师援兵4个团,缴枪千余支。

1931年2月10日,红四军第十师第三十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攻克了光山县南部重镇新集,歼灭反动武装1000余人。

第三组  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931年3月下旬,敌人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这次敌人投入的兵力增加到10多个师,12万多人,采取了“追捕并施”的战术,把兵力组成“追剿”和各线“堵击”部队,计划第一步合击新集、七里坪,第二步转向皖西。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红四军主力东、西两线往返机动,北、南两线避实击虚,对“追剿”、“堵击”的敌军实行各个击破,先后歼敌5000余人。根据地内广泛开展人民游击战争,使敌人的“追剿”部队到处扑空,各线“堵击”部队处处挨打,蒋介石梦想在5个月底以前“完全肃清”鄂豫皖红军的第二次“围剿”又告失败。

第四组  红四军南下作战的胜利

第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之后,曾中生调任红四军政委,徐向前任红四军军长。红四军下辖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师和彭杨军政干部学校,共有兵力近两万人。

1931年7月中旬,为了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并抓住敌人暂取守势的有利时机向外发展,曾中生、徐向前率领红四军主力5个多团由商城亲区出发,开始南下作战。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战斗,红四军连克英山、蕲水、罗田、广济4座县城,歼敌7个多团,计俘敌5000多人,缴枪4000余支,迫击炮28门、机枪26挺、电台1部和大批军需物资,取得了南下作战的重大胜利。

1931年9月下旬至10月底,受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影响,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鄂豫皖军委主席张国焘推行王明“左”倾路线的肃反政策,将红四军集中于光山白雀园一带,以“清洗内部”不存在的所谓“改组派”、“AB团”、“第三党”为对象,采取极具错误的方法和逼、供、信的手段,掀起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在这场肃反扩大化运动中,有2500多名红军指战员遭到错杀,制造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冤案——白雀园大肃反,给革命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留下了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


第六单元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第一组  红四方面军的组建

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县七里坪宣告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四军、第二十五军和彭杨军政干部学校,拥有第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师共12个团,总兵力近3万人。

第二组  红四方面军在大别山

1931年8月,蒋介石在武汉部署和调集重兵,准备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至11月,集结在鄂豫皖苏区周围的国民党军由10多个师增加到15个师以上,约20万人。由于“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反蒋浪潮,蒋介石被迫下野,其部署的第三次“围剿”迟迟不能开始行动。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围城打援”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战术,发扬连续作战、不畏艰苦、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主动出击,先后发动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总计歼敌约6万人,其中成建制被歼灭的敌正规军近40个团,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辉煌胜利。

1932年6月12日,蒋介石为了解除心腹之患,亲自担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并在庐山召开会议,部署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调集24个师又7个旅约30万的重兵,从东西两向夹击,“穷追硬堵”,企图一举歼灭红四方面军。从7月至10月,红四方面军和苏区人民群众共同展开了空前激烈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重创蒋介石嫡系部队,歼敌1万多人。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和张国焘在战略指导上的错误,致使红军在强敌围追堵截面前陷入被动,未能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第三组  红四方面军走出大别山

1932年10月11日,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师及少共国际团,计2万余人,西越京汉铁路线,实行战略转移。经过两个月的浴血奋战,红四方面军突破漫川关,越秦岭,走关中,涉汉水,数破敌重围,转战5000里,终于胜利结束了西征。

红四方面军挺进川陕后,迅速创建了包括23个县(市)的革命政权、500万人口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部队由入川时的4个师1.5万人,发展到5个军约8万人。

1935年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在长达19个月的过程中,红四方面军历尽艰难曲折,往返雪山草地,大小战斗千百次,先后打击了数十万敌军的前堵后追,在川、康、甘、青四省边境广大地区,宣传了革命思想,播下了革命种子,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终于1936年10月10日在甘肃会宁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

1936年10月25日,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三十军、第九军、第五军共2.18万人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执行中央军委赋予的打通“远方”的光荣任务。在艰苦卓绝的西征中,红四方面军指战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与强敌进行了顽强战斗,先后毙、伤敌前敌总指挥马廷祥、马元海以下2.5万人。1937年3月,虽然这次西征由于战线长、补给匮乏、众寡悬殊等原因而失败,但红四方面军指战员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1937年8月25日,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此后,这支英雄部队一直由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逐步发展成为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主力、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和逐鹿中原、解放大西南的第二野战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树了丰功伟绩。

巍巍大别山是红军的摇篮,从这里先后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部队,为党和人民造就了一大批党军政领导干部,仅红军时期团级以上、抗战时期师级以上、解放战争时期军级以上的干部就达2512人。

雄伟大别山是将军的故乡,从1955年至1965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469人,约占当时全国将军总数的三分之一。红安、大悟、新县、商城、金寨、六安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



第三部分  红色苏区  共铸辉煌



第一单元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大别山雄踞于华中战略要地,自西向东横卧于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绵延起伏300余公里,主脊为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这里南接长江,可威逼宁汉,北抵淮河,可俯瞰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一组  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

1930年春,随着鄂豫皖和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已初具规模。在鄂豫皖边区纵横数百里的广阔范围,除商城亲区到麻城宋埠的狭长地带和一些城镇仍被敌人占领以外,广大乡村皆成为红色区域。在这种有利形势下,能否及时地把鄂豫边、豫东南、皖西革命根据地连为一体,实现党对大别山这一重要战略区域的集中统一领导,已成为开创大别山工农武装割据斗争新局面的关键。

第二组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1930年3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鄂豫皖边区党代表大会在箭厂河召开。中央巡视员曹大骏主持了这次大会,宣布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委员25人,由郭述申任书记。

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光山县南部王家湾召开。来自鄂东北、豫东南、皖西的工农兵代表200多人,按照大会议程讨论了政治报告、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开展土地革命等重要问题,并通过相应的决议。大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甘元景为主席。这次会议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第三组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后,在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的坚强领导下,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红军和地方武装迅速壮大,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蓬勃兴起,并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二次“围剿”,从而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成立后,迅速在特区最大范围内建立了23个县委,使整个根据地健全了党的组织系统。这个组织系统虽然一度被李立三“左”倾错误指导所打乱,但很快又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31年5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员队伍由根据地形成初期的3900多人发展到1.6万多人。共产党的政治影响,“的确使特区的周围几十里都有望风响应之慨”。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之后的一年内就迅速扩大到西迄京汉铁路,东临淠河,南达黄陂、罗田北部,此至潢川、固始、霍邱的广大区域,东西长300多里,南北宽约160余里,根据地人口由120万增加到250万。中共中央于1930年10月将鄂豫皖苏区列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


第二单元  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

第一组  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的成立

1931年5月12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张国焘在光山新集召开会议,宣布撤销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分局常委3人,委员11人,候补委员15人,张国焘任中央分局书记,随后,成立了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

第二组  中共鄂豫皖省委

中共鄂豫皖省委隶属中共中央和鄂豫皖中央分局领导,内设组织部、宣传部、白区工作部和党报委员会、党校,下辖豫东南特委(后改为道委)、皖西北道委和鄂东北各中心县委(后组成鄂东北特委)。

第三组  鄂豫皖区(省)苏维埃政府

1931年7月上旬,鄂豫皖特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新集召开,到会代表397人,代表苏区250万工农兵群众。大会历时8天,通过了土地法令、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经济政策、粮食、婚姻等决议案,选举产生了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高敬亭任主席。


第三单元  “四大战役”的辉煌胜利

红四方面军成立之后,按照鄂豫皖中央分局确定的实施主动进攻、先发制人的战略方针,在地方武装参战和广大群众的支援下,集中兵力主动出击,连续发起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战果,从而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达到鼎盛。

第一组  黄安战役

1931年11月10日,红四方面军发起黄安战役。此役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历时43天,攻克黄安县城,共计歼敌15000余人,活捉敌第六十九师师长赵冠英,缴枪7000余支,迫击炮10门,电台1部。黄安战役的胜利,使鄂豫皖边光山、黄安、麻城、罗山、黄陂、孝感等县红色区域连成一片,根据地中心区更加巩固并向南大为扩展。

第二组  商潢战役

1932年1月19日,红四方面军发起商(城)潢(川)战役,此役采取分割敌军与围城打援相结合的战术,历时20天,第三次解放商城县城,共计歼敌5000人,缴枪2000余支。商潢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敌人沿商潢公路线苦心经营多年的隔离带,从而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东部与西部连成一片,战后红四军乘胜进击固始县城,攻克沿淮重镇三河尖,根据地向北扩展至淮河。

第三组  苏家埠战役

1932年3月21日,红四方面军发起苏家埠战役。此役采取围点打援和调动敌人于运动中加以消灭的战略战术,历时48天,共计歼敌3万余人,俘敌总指挥厉式鼎及5个旅长、12个团长,缴枪1.6万余支,机枪250挺,炮44门,电台5部,还击落敌机1架,取得了中国工农红军创建以来的空前大胜利。苏家埠战役的胜利,解放了淠河以东的广大地区,使鄂豫皖扩展到淠河以东地区。

第四组  潢光战役

1932年6月12日,红四方面军发起潢(川)光(山)战役。此役采取分割包围、各个歼敌的战术,历时5天,共计歼敌正规部队8个团和反动民团一部,毙、伤、俘敌近1万人,活捉敌第七十六师参谋长李亚光,击毙、活捉敌旅长2人,缴枪7000余支。潢光战役的胜利,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向北大为扩展。

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的战果辉煌,总计歼敌约6万人,其中成建制被歼的敌正规军部队近40个团,从而赢得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以“四大战役”胜利为标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达到鼎盛,成为拥有主力红军4.5万余人,地方武装30万人,根据地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建立了30个县市革命政权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第四单元  卓有成效的根据地建设

第一组  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在创建、巩固和发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土地革命随之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推翻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广大农民群众“耕者有其田”的夙愿,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红军的壮大、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鄂豫皖革命斗争能够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因

第二组  经济建设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伴随着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而逐步开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在敌人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同时发展工业、交通、商业和贸易,创建苏维埃财政、金融,创办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提倡发展私人经济,从而在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支援革命战争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鄂豫皖苏区交通建设卓有成效,其突出特点:一是成立了鄂豫皖特区航空局,分别在新集、柴山保、郭家河、箭厂河、金家寨修建了飞机场;二是设立了遍及苏区各县区的赤色邮政和电话通信网络。

第三组  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

中共鄂豫皖组织非常重视新闻出版工作,以此作为实现党的领导的主要方式之一,使之成为宣传动员、引导群众、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1932年春,鄂豫皖苏区创办的各种报刊近50种;并“鼓励书籍著作”,出版了大量教科书和宣传品。


第四部分  红色土地  艰苦卓绝



第一单元  中共鄂豫皖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