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010 65683881

注册 登录

百色起义纪念馆



百色起义纪念馆始建于1999年,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2005年8月纪念馆基本陈列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后分为序厅、起义厅、英烈厅、功臣厅、小平厅五个部分,展线总长为738米,其中起义厅为基本陈列,其余为专题展陈。充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壁画、雕塑、油画、场景复原、幻影成像、虚拟现实等手段来再现历史,突出重点、亮点。同时,通过融合民族文化、民族符号于公共空间、展陈细节,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整体增强了观赏性、互动性、教育性与艺术感染力。

序厅题名为《千秋伟业》的雕塑以磅礴的气势,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百色起义时波澜壮阔的场面。雕塑整体高6米,宽25.2米,用红砂石雕凿而成,暗示着在红色热土上的浴血奋战。浮雕场面中运用了圆雕手法,增强了雕塑的力度,突出了百色起义的六位主要领导人:邓小平(红七军政治委员)、张云逸(红七军军长)、李明瑞(红七军总指挥)、陈豪人(红七军政治部主任)、雷经天(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韦拔群(广西早期农民运动领袖、红七军第三纵队纵队长)。正中,邓小平同志以坚定的手势指挥进军,两边的起义战士们情绪高昂准备出发,脚底下的消烟起到烘托战争气氛的作用,同时也将领导同志的高大形象衫托出来。雄壮的场面同时寓意红七军将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雕塑的作者是全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梁明诚。雕塑与大厅两侧的壁画《右江义举》、《百色火炬》组合在一起,突现了百色起义的统战特色和民族特色,并揭示了一个真理:中国共产党是革命事业的核心力量,人民军队是夺取胜利的中坚力量,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革命胜利的基础。壁画的创作手法为写意重彩,独具特色,作者是中央美院的教授、著名画家楼家本。


起义厅(一)


展示的主要内容是:右江地区的农民运动、武装暴动以及百色起义 。

百色起义是继南昌、秋收、广州起义之后,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一次比较成功和比较成熟的武装起义,它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地平线上树立起一面“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旗帜,谱写了壮、汉、瑶等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胜利篇章。百色起义建立起来的右江革命根据地,同随后建立的左江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拥有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涉及左江、右江、红水河流域共27个县,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最大、最受瞩目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右江地区,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计有壮、汉、瑶、苗等民族。宋代以来右江地区便实行土司制度,各族人民长期受土官的统治。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右江沿岸。1855年,法国传教神甫马赖等潜入西林等地从事非法传教活动,激起民愤,被西林知县张鸣凤下令拘捕处死。此事成为法国等帝国主义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又进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广西先后爆发了以陆荣廷、李宗仁、沈鸿英为首的新旧桂系军阀之间的战争、滇军与桂军的战争、蒋介石集团与桂系集团之间的战争。连年战乱使右江各族人民饱经创伤与痛苦。

1921年,爱国青年韦拔群怀着救国救民的热情,秘密组织群众团体,多次在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县武篆区银海洲开会盟誓,举起反帝反封建的义旗,先后三次率领农民自卫军攻打东兰县城。但是由于当时缺少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反动势力的围攻下,农军受到了重大的挫折。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民运动,寻找革命的真理,1925年初,韦拔群、陈伯民同志展转贵州、云南、越南、香港,前往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进入广州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于同年四月回到了右江,并在东兰先后主持举办了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广泛传播革命理论,为右江地区培养了500多名农运骨干,带动了整个右江的农民运动。农讲所开办起来后,右江地区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由于韦拔群领导的农民革命斗争,危及到新桂系集团的社会基础。1926年2月5日,新桂系派出的龚寿仪团同黄守先、杜瑶甫的警兵民团到武篆区大肆烧杀掳掠,残酷镇压农民运动,造成骇人听闻的“东兰惨案”。“东兰惨案”发生后,韦拔群等一面组织锄奸团,重整自卫军,找机会处决罪大恶极的豪绅官吏,反击来犯的军队民团;一面利用当时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和孙中山扶助农工的政策,展开合法斗争。东兰农民的正义斗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声援,社会各界纷纷致电支持与鼓励东兰的农民运动。在东兰县农民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并随着1926年余少杰同志来到右江地区开展建党活动,创建右江党组织,右江地区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很多农村都建起了农民协会和农军。至1927年,右江各地农协会总人数达到98000多人,群众的革命热情异常高涨。其中东兰农民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为激烈,被誉为“广西农民运动的急先锋”。

然而,新桂系集团紧跟国民党右派蒋介石集团,于1927年发动了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为国民党新军阀。新桂系军阀在广西开展大规模的“清党”活动,致使广西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右江的农民运动也受到了暂时的挫折。但是,斗争并没有停止。1927年7月,中共恩奉特支书记余少杰在奉议县花茶村召开各地农军骨干会议,决定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并将各县农军统一改编为三路军。1927年秋至1928年冬,在奉议、果德、思林、向都、那马等地先后举行农民武装暴动。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凤山农民自卫军在十分恶劣的环境里,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右江各族人民的英勇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农军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为右江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29年7月,25岁的邓小平同志(化名邓斌)来到了广西,同张云逸等从广西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出发,成功地执行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使我们党同俞、李等主政广西的国民党左派实现了合作,推动了广西革命斗争的发展。我们党首先以“士兵运动”为重点,积极在国民党桂军中开展工作,很快掌握了广西警备第四大队、第五大队及教导总队约五千人的队伍。同时,迅速恢复和发展各地党组织,争取俞、李开放群众运动,开创了广西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同年10月,俞、李反蒋失败,南宁政局混乱,已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革命活动,邓小平等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及广西的实际情况,决定将革命的主力量转移到农民运动基础较好、敌人力量薄弱的左右江地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9年10月中旬,邓小平、张云逸分别率领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从南宁出发水陆并进前往百色(同时,李明瑞、俞作豫率领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前往龙州,准备在这两个地方举行武装起义,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部队于20日到达恩隆县平码镇(今田东),此前并肩作战但又素未谋面的邓小平与张云逸终于会面了。邓小平还会见了雷经天及右江工委和在右江活动的一些干部,提出了“建立苏维埃”的具体任务。22日部队抵达百色。至此,广西的革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起义厅(二)


展示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地建设、军队建设;北上远征;坚持根据地斗争。

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权的成立,标志着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红七军成立后,军前委确定红七军的任务和策略方针是:分兵各县开展游击斗争,巩固和发展右江苏区,帮助右江各地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前委极为重视部队的建设,主要进行党的组织建设、政治工作制度建设和部队教育训练工作。同时建立和健全红七军各营、连士兵委员会组织,加强军队的纪律。这些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红七军前委极为重视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军队中从纵队到营、连都建立党组织,在地方建立中共右江工委,县设党委或特支,部分区设区委,个别乡设支部,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前委先后在东兰、恩隆等县(今田东)开办党员干部训练班,邓小平等亲自编写教材亲自上课,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力。

正当红七军军政建设和发展右江革命根据地进展顺利的时候,粤桂军阀混战加剧,使广西政局发生变化。此时的广西更有利于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斗争。于是,红七军决定攻打南宁。然而,由于敌情发生变化,致使红七军在隆安、平马、亭泗战斗中受挫,无法攻克南宁。1930年4月,红七军一、二纵队约3000人向河池进发,在河池县城附近击溃该县民团的阻击(第三纵队留在当地继续开展游击战争),4月下旬,突袭了贵州军阀王家烈的老巢——贵州省的榕江城,充实了军需。榕江战斗后,红七军曾打算按党中央的指示向湘赣边游击,但因事先没有与留守东兰的第三纵队联系好,加上当时湘黔军阀正在湖南混战,不能通过。因此前委便作出回师右江的决定。红七军游击黔桂边,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撒下了革命的种子,基本上达到了红七军预期的目的。

右江根据地建立后,右江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土地革命法规和政策,进行土地革命试点,根据农民自愿分别采用“分耕”、“共耕”两种经营形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同时实行正确的工商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发展军工生产,以解决部队的供给。

右江根据地实行平民教育方针,开办劳动中学、劳动小学和农民夜校,使各族人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创办《右江日报》,扩大社会宣传,采用山歌、戏剧等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改变社会陋习,提倡新风尚,实行婚姻制度改革,实行男女平等,提倡婚姻自由。

红七军前委在根据地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给各族人民以平等的参军、入党权利,在各级苏维埃政权中少数民族成员占了63%~74%以上。在土地分配、文化教育上各级民族一视同仁,严肃处理歧视、妨害少数民族感情的人和事,从而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对革命斗争的广泛参与。

1930年10月2日,红七军在恩隆县(今田东县)平马镇经正书院召开前委会议,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传达“左”倾冒险主义的精神和要红七军攻打柳州、桂林、广州等城市的指令。1930年11月初,红七军四个纵队和红八军余部(第一纵队)到达河池县城,红八军一纵队编入红七军,部队整编为第19、20、21师,全军7000多人。1930年11月7日,中共红七军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河池召开,决定执行中央攻打城市的命令,改选红七军前委,邓小平为前委书记。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红军编程内,红七军先后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无论是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还是在和平建设的年代里,红七军这支百色劲旅,一直是一支威武之师、英雄之师,不愧为右江各族人民的英雄儿女,是右江各族人民的骄傲。

1949年8月,按中共滇黔桂边党委的指示,中共右江地委召开了扩大会议,决定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队桂西区指挥部,并将桂西人民解放军和各地游击队改编为三个主力团和一个支队,由桂西区指挥部统一指挥,取消原番号。11月,解放大军(第二、四野战军)进军广西,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队桂西区指挥部所辖各部队及广大民兵与解放大军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一举解放了右江,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英烈厅


红七军是个大熔炉,数以万计的一代英杰在这里锤炼成长,他们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政部门能收集到姓名并追认为烈士的有4000人左右,还有许多无名英雄长眠在共和国土地上,他们的英魂与日月同在。

革命斗争的经验是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右江各族儿女用自已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百色起义精神:百折不挠,团结务实,奉献拼搏,争先创优。而今,这种精神会一如继往地激励、教育和引导着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和平年代取得更大的胜利。


功臣厅


功臣厅主要介绍从百色起义中、从红七军中走出来的将军和省部级干部。百色起义中走出来的指战员不少人又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成为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将军,还有许多人在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成为国家栋梁。


一、将星璀灿


1955年和1964年,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将军军衔的红七、八军干部有20位,其中大将1位、上将2位、中将4位、少将13位,广西籍17位,壮族13位,百色籍5位。


二、治国英才(选择性介绍人物)


从百色起义、从红七军中走出来的指战员中,新中国成立后,有22位同志曾位省部级职务,为新中国建设再立新功。


小平厅


邓小平同志15岁投入大潮流,即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兴起的爱国主义潮流;18岁投入大事业,即中国共产主义大事业;23岁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并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袖——总设计师。本展厅分三节陈列邓小平同志非凡一生的有关资料,即百色风雷、两江红旗;丰功伟业;壮乡情缘。


一、百色风雷  两江红旗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赴法勤工俭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春回国,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60多年后,邓小平在纽约对《时代》杂志记者谈话回忆留法勤工俭学原因,说:“我们看到中国当时是个弱国,我们要使它强大。我们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使它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所以我们去西方学习。”

1929年7月,25岁的邓小平(化名邓斌)受中央委派,来到广西开展统战工作,并负责领导广西党的全盘工作。他力排“左”的干扰,成功地开展革命的统一战线工作,与主政广西的俞作柏、李明瑞等国民党上层左派人物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系,先后取得广西警备第四、五大队及教导总队的领导权,开创了广西革命斗争的新局面。于1929年12月11日成功地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政委。他在领导百色起义时的那种把非凡的革命胆略与求实精神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战斗经验,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百色起义后,1930年2月1日,邓小平在左江地区发动领导了龙州起义,创建了中国红军第八军和左江革命根据地,任红八军政委。

右江革命根据地同左江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拥有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涉及左江、右江、红水河流域共27个县,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最大、最受瞩目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二、丰功伟业


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新中国诞生,立下赫赫战功;他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进行艰辛探索;他为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建立不朽功勋。他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1、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立下赫赫战功

1931年夏,邓小平在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后回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不久因执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而被第一次错误处分。1934年随红军万里长征;抗战时期与刘伯承一起领导八路军一二九师驰骋在抗日战场;解放战争时期率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参加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及东南诸省及大西南,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

2、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进行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主政大西南, 1952年7月调中央工作后成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1973年3月复出,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同“四人帮”进行了坚决斗争,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为粉碎“四人帮”准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之后,他再次被错误地撤销一切职务。

3、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不朽功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广大党员和人民迫切要求下,中共中央恢复邓小平的职务。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进行拨乱反正,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实现党和国家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他成为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三、壮乡情缘


壮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邓小平最早在壮乡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烈火,最早在壮乡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播下苏维埃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对广西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予极大关怀,对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寄予了热切的期望。壮乡人民永远缅怀一代伟人的风范和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