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拔群故居、旧墓
韦拔群是一名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是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是右江革命根据地和红七军创建人之一,也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百名英模之一。韦拔群祖屋原来在现在的拔群小学。1926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犯东兰,镇压农民运动,将韦拔群的祖屋烧毁。为了革命需要,同时也为了不殃及周围群众,韦拔群在特牙山半山腰又独自建起两幢泥砖瓦房,用于接待革命同志和召集农军开会。
1930年4月,邓小平曾在此与韦拔群一道进行土地革命试点,开办农民政治夜校,创立右江第一个共耕社——东里共耕社,有力推动了右江地区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使千千万万的贫苦农民获得土地。因此群众都非常信赖、支持邓小平和韦拔群,参加革命的热情更加高涨,激情燃烧岁月的歌声从东里上空飘过右江,飘过广西,飘向全国。
1930年红七军主力北上江西,韦拔群以大局为重,毫无怨言的把自己的精兵强将和精良装备几乎全部编入北上的队伍,只留下70多名老、弱、病、残的指战员和红七军21师的番号留守右江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由于韦拔群在右江一带群众基础非常好,不到2个月的时间,他就重组了21师,兵员迅速增至3000多人。
红七军主力北上以后,桂系军阀乘右江根据地武装力量薄弱之机,先后调集3万多兵力,进行空前残酷的3次大规模“围剿”。特别是1932年10月国民党剿匪副总司令白崇禧亲自坐镇东兰进行的第三次围剿,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杀光、烧光、抢光、铲光和卖光“五光政策”,并到处张贴布告悬赏捉拿21师师长韦拔群和政委陈洪涛,革命形势进入了低潮。为了保存实力更好的开展革命工作,韦拔群和陈洪涛商定准备向外突围,到外围发展队伍。1932年10月18日,韦拔群在西山香刷洞等待陈洪涛,由于长期的艰苦斗争,韦拔群发起了高烧,当晚他只喝了一点稀粥后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到19日凌晨4点左右,禁不起敌人利诱的革命败类韦昂趁着拔哥昏睡之际,从他的枕下掏出驳壳枪对着他的左脑连开三枪,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韦拔群就这样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时他年仅38岁。
韦拔群牺牲后,他的头颅被砍下拿去领赏,尸身被焚烧。革命群众为了保护韦拔群的遗骸,便冒着生命危险把他未烧尽的尸骨偷偷背下山埋葬在特牙山这两棵古榕树下,为避免敌人发现,还建了一座红神庙加以保护,直到解放后的1951年才迁葬到东兰县城。1957年,东兰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后才迁葬到那里。
2009年5月,韦拔群故居被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